作者簡介:蔣存祺(1987.10-),男,遼寧蓋州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在讀研究生。
孫小兵(1961-),女,遼寧大連人,研究生學歷,教授,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 要: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和記錄頻道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贊譽和強烈的反響,創造了中國原創紀錄片的收視奇跡。該片以美食為切入點,在傳播中國美食的同時,更是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本文透過《舌尖上的中國》被觀眾廣泛贊譽的現象,總結其傳播文化的成功之處,并提出了紀錄片如何更好的傳播文化的措施。
關鍵詞:紀錄片;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R5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2
前不久,央視推出了一部高端的美食類系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只有短短的七集,但在播出后卻引起了觀眾的熱議,連續幾個深夜,無數觀眾守候在熒幕前,等待該片的播放。據了解,這部紀錄片的收視率遠遠超過了正在熱播的清宮劇,甚至成為人們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它不僅傳遞了包括香港、澳門及臺灣在內的中國各個地域的美食,而且通過美食的制作過程,全方位的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舌尖上的中國》成了全民族的文化盛宴,讓觀眾從飲食文化的側面認識和了解傳統的中國和變化著的中國。
一、《舌尖上的中國》引起廣泛贊譽
這部紀錄片以其特有的方式,向觀眾講述著中國日常飲食的流變,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播出之后,迅速走紅,不僅刷新了紀錄片的收視紀錄,而且還創造了一個新的網絡文體。
(一)創紀錄片收視率奇跡
《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的廣泛的贊譽和反響。對于生活在外地的觀眾,尤其是生活在國外的觀眾,看了《舌尖上的中國》,讓人有種強烈的想家的感覺,開始懷念媽媽做的飯菜的味道,仿佛媽媽就在身邊,做著自己喜歡吃的美味佳肴。一時間,親戚朋友紛紛口耳相傳,像送禮物一樣,向朋友推薦《舌尖上的中國》。據統計,《舌尖上的中國》開播后,第一周的收視均值就比各省級衛視熱播的電視劇,如后宮劇《甄嬛傳》、家庭劇《夫妻那些事》等高出許多。據悉,該紀錄片在豆瓣網站上的評分高達9.6,而《阿凡達》是8.7,《泰坦尼克號》是8.9,新浪微博關于《舌尖上的中國》的討論記錄高達數百萬條,獲得接近2000萬的點擊量。
(二)舌尖體風靡網絡
在《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的同時,我國食品材料及制作工具市場也迎來了春天,其經濟效益不可小視。在網絡上更是風靡著由這部紀錄片衍生出的所謂的“舌尖體”,“舌尖上的……”成為了流行語,風靡網絡,并且帶來了蝴蝶效應,淘寶零食特產的搜索量環比大增,淘寶數據顯示,自5月14日該紀錄片開播之后5天,共有5,844,791人上淘寶找過零食特產。而該片中出現的毛豆腐的搜索量更是增長了48倍,松茸的搜索量也增長了兩倍。甚至有不少“吃貨”是邊看電視邊打開淘寶搜索并下單。在該紀錄片走紅的同時,“舌尖體”也開始迅速走紅,不僅有“舌尖上的安徽”、“舌尖上的平潭”,甚至還出現了“舌尖上的母校”,如“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等等,更有網友樂此不彼地并按照《舌尖上的中國》的結構創作了“舌尖上的清華”,同樣設計出7集,來展現高校美食。
二、《舌尖上的中國》轟動的原因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紀錄片在電視領域一直曲高和寡。紀錄片從誕生至今,其與眾不同的文化品格讓人賞心悅目,并產生深層的感悟和理性的思考,但“紀錄片”這個稱謂,一直都只能留給高層次的影片使用,而《舌尖上的中國》卻一反常態,創造了收視奇跡。筆者認為,《舌尖上的中國》能夠有如此的轟動,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
首先是它的敘事風格。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種震撼,它從最基層群眾的生活入手,以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主線,將他們的日常生活展現在觀眾面前,他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帶著鄉土之味。片中出現的美食制作過程大部分是在普通百姓家拍攝、講述的,大鐵鍋、農村婦女、鄉下兩口子,甚至在片中,當卓瑪看到別人的松茸采的比自己多時的那種心理落差都刻畫的淋漓盡致。它用及其低調的敘事風格,從飲食認知到文化內涵,從味道體驗到專業解讀,從人物性格到真情傳遞,從傳統習俗到知識提高,給人以親切的感覺。
其次是它的鏡頭語言。過去的中國在文化傳播方面,過度依賴于語言,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繪畫、歌舞、音樂、影像等元素,其實這些渠道的文化藝術的傳播在某些情況下比語言更便利、迅捷。《舌尖上的中國》在表現美食的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言語解說,也區別于其他的美食制作節目,而是用一組組生動的鏡頭,將美食的制作過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老黃的糜子面黃饃饃,石把頭家大鐵鍋里燉著的江魚,西安的肉夾饃……讓觀眾垂涎欲滴。讓觀眾在直觀的鏡頭下感受美食,通過畫面的切換,間接地實現文化的傳播的目的,在傳播中國飲食習慣的同時,也讓外國觀眾了解和接受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再次是它的故事性。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依靠自己的地緣環境來尋找食物,就地取材來制作各種美味佳肴的日常生活狀態。它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向觀眾娓娓道來,卓瑪母女尋找松茸的心路歷程,圣武兄弟挖藕的辛苦,石把頭打魚的危險等,都是用一個個小故事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的眼前。這部紀錄片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講述日常生活的百態,并呈現出中國文化的深沉,可謂由俗見雅。從整個片子來看,《舌尖上的中國》不但向觀眾講述了普通群眾生活點滴的故事,也向觀眾講述了由這些點滴故事構成的民間美食歷史,更重要的是,它透過這些故事向觀眾傳遞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居住文化、民俗文化等傳統文化,實現了文化的傳播。
三、如何利用紀錄片更好的傳播文化
相對于眾多電視體裁而言,紀錄片是一種紀實功用很強的電視載體。它以其獨特的原生態的紀實形式,較強的本土化特征,能夠使觀眾多角度、全方位了解社會。正是由于這種真實紀錄生活、濃縮生活的特點,電視紀錄片創作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蘊才會受到眾多人的喜愛。那么,如何才能利用紀錄片更好的傳播文化呢?
一是題材本身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心理。美感是對真的體驗,對善的領悟,對美的向往。可以說,題材本身的人文精神及審美心理提高了紀錄片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品味。《舌尖上的中國》雖然是通過電視媒介展現飲食文化,但是,它通過美食的制作過程,來展示現實社會中的人生百味,它超越了美食的范疇來傳遞中國的傳統文化,人文味和市井味完美融合,形成了該片獨特的氣質。如《時間的味道》中“蝦醬奶奶”的故事,這位生活在香港大澳島上的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產一種很受歡迎的蝦醬,有一天當她對著墻上一張照片忽然哭了,原來照片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倆在一起做了一輩子的蝦醬。正是這樣一個無聲的小故事,戳中觀眾的淚點,也體現了紀錄片的人文情懷。同時,該片以味覺審美來展現東方的價值觀與社會文化,形成了這部片子的獨特視角,以中國傳統美食為切入點,在充分傳播中國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契合了當下全球紀錄片市場的需求。
二是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及業務素質的提高。從業人員是紀錄片創作的主體,他們的自身素質對于紀錄片制作的成敗尤為重要。所以紀錄片節目的制作對從業人員的人文修養、審美心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總編導陳曉卿曾表示,《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僅在于它的題材選擇和技術手段,更在于其工作團隊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不難看出,在攝制過程中,這個團隊一直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很低,他們深入到百姓家中,與群眾打成一片;他們用敬畏的態度來對待食物;他們把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儀式化……觀眾看了片子后,再看看自己平時的生活,會忽然發現,原來它是那么的莊嚴。貼近現實生活,讓觀眾看懂影片,這是他們一致的訴求。為了力求畫面的生動,一個簡單的鏡頭他們不惜動用三臺攝像機來拍攝。為追求影像的品質,他們還首次使用SONY-F3等一系列最新技術設備,盡量做到精益求精,正式這個高素質的團隊,才成就了這樣一部紀錄片。
三是紀錄片語言形態的多樣化。過去有一段時期,中國紀錄片的創作人員比較喜歡在片中對被拍攝對象的存在和發展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是說三道四,解說詞也不是被拍攝對象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感悟,有著嚴重的包裝的痕跡。而《舌尖上的中國》用最淺顯的敘述方式來講故事,用鏡頭語言來展現美食的豐富多彩,用虔誠的心理感謝自然的饋贈和時間的味道,在片子播出之前他們還專門請臺里同事來看能否看得懂,甚至還在字里行間滲透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比如在采松茸后用松針將土地蓋好,這樣就不會破壞菌絲;挖竹筍的時候,注意不破壞其根系等。該紀錄片充分貼近真實,以情感人,充滿濃郁的人文關懷、家國情懷和鄉土情結,成功的跨越了語言、社會、價值觀等傳播障礙,同時也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探索出許多珍貴的經驗和啟示。
現在,回頭來看,《舌尖上的中國》并不是孤立地講美食、講“吃”,而是將美食還原到家庭、鄉村、鄰里關系這些傳統層面上,這些正是該片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這部紀錄片充分重視觀眾的體驗,觀眾與紀錄片的共鳴油然而生,同時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蘊的孕育、產生和發展,經過創作者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而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觀眾來說,因為它有了超越觀眾的知識水平和專業含量,就造就了它非同尋常的品質和氣質。觀眾從傳統文化深厚的積淀中追尋到紀錄片中的人文內涵、文化意蘊。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正是用這種文化和品質給觀眾帶來一場文化盛宴,同時也贏得了觀眾,感染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