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典權在我國的適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因其固有的特點而一直受到古代律文的明文規定,遺憾的是卻未被寫入《物權法》。其屬于習慣法的范疇,隨著民間融資的飛速發展,現實中典權會被廣泛應用。本文試圖通過探討典權的相關知識以及和其他制度的比較闡釋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以期對將來的立法有些許幫助。
典權的歷史
典權萌芽于唐朝時期。北齊時期的“帖賣”和唐代的“出夏”都已經有了典權的雛形。都規定不動產的所有者在獲得價金后要出讓不動產的占有權,并可以返還價金來復得占有權。
北宋時期的《宋刑統》對典權有了較完善的規定。如規定了只有家長才能是出典人,典權的期限為三十年,還有出典前要問親鄰是否同意。這些規定都帶著強烈的宗法氣息。
明朝時期的《大明律》將典和賣分開規定,足見對典權的重視。此外還規定了“找帖”制度,即由典權人將典物高于典價的部分支付給出典人。
典權的基本理論
典權的概念
根據梁慧星、陳華彬編著的《物權法》,典權是指支付典價而占有他人不動產并為使用收益的權利。其中,支付典價而對他人的不動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一方為典權人;將自己的不動產交付典權人并收取典價的一方為出典人;出典人交付的不動產稱為典物;典權人給予的金額為典價。
典權的特征
典權是一種用益物權。用益物權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權利。典權設立的主要目的便是用益,滿足出典人和典權人雙方的需求。典權人獲得了對典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權利,出典人則及時獲得了可以投入使用的的典價。
典權以支付典價為成立要件。通常認為支付典價并為形成債權,而是相應的對價。典權人只有支付典價才能滿足出典人的融資需求,才能夠對典物進行占有、使用、收益。
典物以不動產為限。典與當的主要區別就是典的標的是不動產,而當所對應的則是動產。現實中的典當行,由于典權并未被寫進《物權法》,典權的現實可能性失去了法律依據,因此他們的業務主要是對不動產的“當”。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并不能成為典權的標的。因此,在對房屋進行出典時應一并轉移土地使用權。
典權是有一定期限的物權。根據民事主體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雙方得自由約定典權期限,也可不約定期限。我國臺灣地區規定,典權的期限最長為三十年。當事人未約定或者約定的期限超過三十年時,超過部分無效。《物權法草案》規定的期限則是二十年。
出典人有以原典價回贖典物的權利。出典人將典物交付典權人占有、供其使用、收益,但并不喪失所有權。當典期屆滿,出典人可以支付原典價行使回贖權,使典權消滅。若未約定,根據《物權法草案》,出典人出典后二十年不回贖則喪失所有權。
典權與其他相關制度的比較
(一)典權與抵押權
1.典權是一種主權利,可以獨立存在并能夠轉讓;抵押權是一種從權利,依附于主債務而存在,并且因債權的存在為基礎,消滅而消滅。
2.典權的標的只能是不動產,而抵押權的標的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
3.典權屬于用益物權,而抵押權是一種擔保物權。一定意義上來講,典物對典價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典權雙方當事人主要還是為了獲得對不同標的的用益,而并非像抵押權那樣是為了擔保另一種債券的實現。
4.抵押權只能通過對抵押物進行拍賣變價來實現,抵押權人并不能直接取得抵押物的所有權。如果典期屆滿,出典人不對典物進行回贖,那么典權人就直接取得典物的所有權。
(二).典權與不動產物權
目前,不動產物權主要存在于法國和日本,其規定主要是為了擔保債權實現,出質人需將不動產交付給債權人,并賦予債權人使用收益的一種制度。而我國的質權標的只有不動產和權利兩種。
典權與不動產物權的區別主要在一下幾個方面:
首先,不動產質權是為了擔保債權的實現,屬于擔保物權的一種,是一種從權利。典權的主要目的在于典權雙方的彼此用益,能夠不依懶于其他權利而獨立存在。
其次,典期屆滿,如果出典人不行使回贖權典權人則取得典物的所有權,而《法國民法典》則明文規定禁止不動產質權的流質條款,也就是說債權人于債務人到期未履行債務的,不得直接取得被質押不動產的所有權,只能通過變價受償。
再次,就法律地位來說,典權屬于主權利,不以其他權利的存在為基礎,故其可以單獨轉讓和用來進行抵押。日本法律就不動產質權明確規定屬于擔保物權。因此不動產物權屬于一種從權利,依賴于債的存在,并隨債的消滅而消滅。
典權存在的必然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市場對資金的需求愈加強烈,融資變成一種必不可少的解決資金緊缺的方式。房屋對普通民眾來說是一項大額的財產,很可能購買一套房子傾盡幾代人的心血。由于來之不易,所以都不愿輕易失去所有權。一方面是對資金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愿失去房產。
相比于抵押權、不動產質押權,典權的存在可以很好地解決矛盾。一方面典權人雖然占有典物,但所有權依然屬于出典人,并且相比于不動產的抵押來說,典權手續簡單,能夠及時滿足出典人對資金的急需。出典人由于急需資金,相對于典權人處于弱勢地位,典價一般會在典物的60%~80%,假如典期屆滿,不動產的價格低于典價,出典人可以拋棄回贖權,有利于雙方的利益均衡。另一方面,典權人獲得了對典物的使用和收益,使物的價值達到了很大程度的發揮。
典權作為一種正式的物權加以確定是一種大勢所趨,對于解決民間資金需求,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很大作用。現階段典權雖未被《物權法》加以確定,但一種制度的確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久地研究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