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韓笑,女,(1987.2-),單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
摘 要: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損失。在此期間,國民政府卻加快了西南大后方的建設,給貴州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加快了貴州現代化進程,同時也為今天的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關鍵詞:現代化; 貴州 ;戰時繁榮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現代化是一場內容廣泛、涉及到社會生活每一個方面的變遷。[1]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有自身的特點,即依照地域差異呈不平衡分布,處于西南一隅的貴州長期以來與現代化隔絕,社會發展落后??谷諔馉幰欢ǔ潭壬细淖兞诉@一格局,推動了貴州現代化進程。
一、抗戰前貴州的閉塞落后
抗戰前期貴州工業品僅20余種,且90%以上為手工粗制的消費品,60%集中在貴陽。[2]商業貿易的發展也 “幾乎全部賴于行賈走販之通”。[3]農業經濟也處于停滯狀態。據當時省建設廳統計,在正常年成,本省所產大米“足供全省糧食50%左右,玉米可供所需20%左右,大米可供15%左右,雜糧可供3%。全省民食尚有12%不足之數。[4]在政治方面,各派軍閥輪番上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其間主黔政者走馬燈般更迭10多人次。抗戰前的貴州在教育方面也十分的落后,除省會貴陽教育事業較好外,許多縣都比較差,1937年,全省中等學校僅有46所,在校學生12457人,而畢業生僅有514人,平均每818人中才有中學生1人,兩萬人中才有1名中學畢業生。少數民族的識字人數更少,122萬人口中只有6.6萬多人,僅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6%。[5]抗戰前期,貴州幾乎沒有高等院校。
總而言之,抗戰前期的貴州無論是在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都十分落后,但隨著抗日戰爭的到來,這種落后的光景有所改善。
二、抗戰時期貴州的現代化進程
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侵華戰爭使貴州成為抗戰大后方,其戰略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為貴州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一)抗戰時期貴州經濟的發展
抗戰時期,貴州省成為抗戰大后方的交通樞紐,交通運輸業得到發展,形成了一個以公路運輸為主,輔之鐵路,航空運輸的交通運輸網絡。
當時新建的公路有西南南龍段、安八段、桂穗段、川滇東路赤衫段等4條省際公路和玉秀路、陸三路、 清畢路等省內主要公路。[5]在鐵路建設方面,1943年6月6日通車的泗亭至獨山段鐵路,是貴州最早的一段鐵路。抗戰時期貴州的航空建設為了輸送戰時物資,先后修建了思南塘頭機場、遵義龍坪機場、獨山機場、天柱機場、安龍機場、清鎮機場等。[7]
抗戰時期,東南沿海沿江地區的大批工廠被迫內遷,其中的典型例子是1939年6月成立的貴州企業公司,這是一家官商合辦的大型股份制企業,涵蓋機械、采礦、電力、化工、交通、食品、農林等產業,成為貴州歷史上最大的壟斷組織。[7]
戰時貴州農業取得不小進步,已經從一個自給自足落后農業省份變成相對于淪陷區糧食產量較高的地區。這一時期,隨著科研機構和技術人員的內遷,農業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1938年4月1日,貴州農業改進所成立,負責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推廣優良農作物品種。[8]
(二)抗戰時期貴州政治的發展
國民政府為了加強對貴州的控制,1941年,在貴州推行新縣制。各縣縣長均由30至35歲的專科以上畢業生擔任。1938年到1939年期間,貴州省創辦了省保甲訓練干部講習所和省行政人員訓練所。從成立到1940年6月結束,共考選了614人到各縣機關任職。[7]國民政府在貴州的戰時統治措施結束了地方軍閥時代軍閥之間互相混戰的局面。由國民政府直接委派官員到貴州任職,結束了軍閥以個人軍事實力為后盾結成的封建隸屬關系。任用較高學歷的官員以及對官員進行培訓,使他們具有現代政治素養,有利于保證中央和地方政令的統一,保障各項措施有效實行,使得貴州政治開始明朗化,不再把持在軍閥手中,促進了貴州政治的現代化。
(三)抗戰時期貴州教育的發展
抗日戰爭期間,貴州的教育事業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當時有77所高校遷往后方,客觀上促進了貴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
抗戰期間,自外而來貴州的有浙江大學、湘雅醫學院、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和大夏大學4所學校。大批學者、專家、科研工作者來到貴州,如:地質氣象學家竺可楨,建筑橋梁專家茅以升,著名的工業、航空、建筑學專家王國松、李壽恒、胡淵博等。此后,貴州創辦了一批本土高校,主要有貴陽醫學院、貴陽師范學院、貴州大學等幾所高校。隨著教育的博興,貴州省內通過各種渠道出國留學的學生很多。這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學生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為貴州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四)抗戰時期貴州民眾社會觀念的進步
戰爭期間,外來人口風格各異的生活習慣沖擊著各階層世代相襲的習俗。它不僅影響貴陽、遵義等主要城市,也波及到一些邊遠城鎮。學校通過演講等方式宣傳社會文明風尚,通過辦報刊來向偏遠地區的民眾宣傳科學文化。浙大遷遵義后,針對貴州吸食鴉片者眾多的情況,校長竺可楨曾親自組織學生為貧困煙民戒毒募集經費,學校還與地方政府合辦了一所戒煙所免費為窮人戒煙。[9]抗日戰爭時新式學校內遷帶來了開放的現代文明觀念,給予貴州人民極大的震蕩,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貴州社會思想觀念的轉型。
三、抗戰時期貴州現代化的特點
抗戰時期貴州的現代化進程有自己的特點。
第一,戰時性。貴州的現代化打上了戰爭的烙印。貴州遠離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處于現代化的邊緣地帶,長期陷于貧困狀態。戰時貴州戰略地位提高,發展得到重視,使貴州進入現代化進程的主流圈,為當代貴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外發性。這一時期的“繁榮”是外力的影響,沒有深厚的根基做支撐。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內遷的企業、工廠、高校、科研機構等紛紛撤離,貴州的發展失去了動力,致使貴州的現代化又陷入遲滯狀態。
第三,軍事服務性。抗戰時期,貴州已經成為西南交通樞紐,擔負著戰爭時期軍用和民用的繁重運輸任務。國民政府西南公路運輸局就設在貴陽。這一特點使得交通運輸線上的城市經濟發展較快速,也導致了貴州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抗日戰爭縮小了貴州與其他各省市的差距,促進了貴州現代化發展的進程。除此之外,抗戰時期貴州的現代化發展為今天的發展也提供了借鑒模式,在得到政府政策傾斜的同時,也要靠自身的力量,畢竟本土支持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參考文獻:
[1] 羅榮渠、牛大勇主編.《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 張肖梅.貴州經濟[M].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1939.
[3] 貴州六百年經濟史 [M].貴州: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8.
[4] 貴州農業概況[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7] 《貴州通史》編委會.貴州通史簡編[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
[8] 林建增.抗戰時期貴州農業的發展及其特點[J].貴州社會科學,1996,(6).“失的動主義
[9] 遵義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崢嶸歲月流風遺澤[G] .浙江大學在遵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