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條件日益改善的今天,作為祖國明日之棟梁、中華崛起之希望的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卻呈下降趨勢。
關鍵詞:學校教育;青少年;體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多年來持續下滑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體質的下降不是一種偶然,是由客觀存在的多種因素造成的。具體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學校方面
1 .1學校教育導向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在沉重的應試教育體制下,面對著學校和家長的雙重壓力,中小學生們只有一頭扎進題海,即使放學了,很多孩子“不是在上輔導班就是在去輔導班的路上”,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微乎其微。學生從小到大,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由于分數掛帥,造成周圍環境尤其是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智力方面,而很難去認真考慮孩子的身體,覺得沒有病,湊合過得去就行了。可以說這種應試教育體制是導致學生健康狀況下降的罪魁禍首。
1.2體育活動組織重視不夠
學校體育活動場地設施及體育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情況反映了學校對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也是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運動場地面積與學生人數比例嚴重失調,體育活動場地和器材明顯不足,更有甚者,一些學校把活動場地改成教師樓和商品樓,犧牲了廣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場所,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
1 .3教師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體育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是學生興趣的激發者,體育教師豐富的理論知識,高超的運動能力,優美的示范姿勢以及恰當的教育語言,都能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但是現實中大部分學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還不能勝任,像很多農村學校里的體育教師大部分都采取“放羊式”教學,更有甚者沒有正規畢業的體育教師,都是兼職上體育課。
2.家庭方面
2.1沒有真正的重視學校體育
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下降還有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許多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健康觀、成才觀,他們只重視孩子的數理化成績,輕視孩子的體育,只重視孩子的升學,輕視孩子的鍛煉。
1 .2過度驕慣溺愛,忽視孩子健康
目前,城市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小心翼翼地養育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傷害。 毛振明教授說:“其實現在學校體育很大程度上是在還學生在兒時所欠下的體育運動的債”。由于害怕學生受傷,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學校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對抗性強和容易受傷的體育教學項目。由于獨生子女的自身因素和家長過于偏愛導致學校體育教育受阻,各方面因素使青少年體育運動大大減少,導致體質下降。
3.社會生活方面
3.1體育設場地施匱乏和不合理
許多城市社區,很少或更本沒有體育設施。有的社區雖然有體育設施,但多數按照成年人的標準設計的,只適合成年人進行體育鍛煉,不適合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因此,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匱乏和不合理,使有體育鍛煉意識的青少年因這種客觀原因無處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此外,許多社會體育場館仍然沒有向青少年開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有體育鍛煉意識的青少年無處進行體育鍛煉,更談不上增強體質
3.2交通工具的進步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我國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由“動”到“靜”的變化。如上樓乘電梯、以車代步、不參與家務勞動、體力勞動減少等生活方式的“靜態化”,都使得許多青少年日常運動量較從前大為減少。
3.3網絡時代的影響
有一項資料表明,電腦、網絡占了學生的大部分業余時間,活動不足造成學生體質下降。有些整日整夜沉迷于電子游戲戲和網絡中不能自拔,這些行為輕者會讓學生的聽力、視力嚴重下降。
3.4飲食結構不合理
近十年來我國少年兒童的膳食和營養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營養問題并不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解決。兒童營養不良,究其原因是偏食、挑食、吃零食過多,為追求模特身材而過度節食。與營養不良相比,更為嚴重的是飲食過剩、肥胖,許多學生與家長對飲食常識缺乏正確的理解,認為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的食品攝入的越多越好,越有營養,越有利于生長發育,所以,很多學生飲食沒節制,鐘情于“洋快餐”、零食中的“垃圾食品”,營養過剩又懶于運動,導致體質虛、營養剩的“小胖子”大量出現。
為促進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轉變國民的觀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學校應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要認真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新課程標準,開足上好體育課。要把健康素質作為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要在學生中樹立“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成長理念,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陽光體育”。學校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規定,合理安排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控制作業量,確保學生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和體育鍛煉時間。
2.加強中小學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學生活動的場地器材
學校運體育活動場地和器材的匱乏,是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議政府加大中小學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切實將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學校建設規劃,添置、改善體育場地、器材,保證參加學生體育活動的物質環境,以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3.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效益
新課實施程以來,學校開設了多個選修項目以盡量滿足學生的選項要求,這對體育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一專多能的教師,不僅要能教自己的專項,可能還要教自己不太擅長的項目,動作完美的示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和鍛煉,提高自身運動能力和人格魅力,用教師的感染力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
4.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悅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初始動機。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明確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從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入手,使學生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形成運動的積極情感,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樣才能真正養成自覺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5.適當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加強素質教育,努力促進青少年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保證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校內外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總結,為改變“學校體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的現狀,最近,由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強調,要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嚴禁擠占體育課和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時間,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績效評估和行政問責,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3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在評優評先中實行“一票否決”。 通過加強領導,齊抓共管,形成全社會支持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合力,努力營造重視青少年體育的輿論環境,共同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