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徐從賓(1968—),男,山東省膠南市第三中學語文組備課組長,十佳師德標兵。
摘 要:備課是組織教學的前奏。備課的精良是教學活動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證。中學語文備課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探求最佳目標;二、探求最佳模式;三、探求達成目標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備課;教學方法;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備課是組織教學的前奏。備課的精良是教學活動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證。
有時認為課前只要充分考慮了,把備課的環節寫完整了,就可以大膽地走向講堂了。其實這是一種較為幼稚的看法。怎么算是“充分考慮”了?怎么算是“環節完整”了?不接觸實際教學,單憑紙筆是很難體現出來的。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它講的不只是十年練就的表演的嫻熟,而且包含對突發情況的應對。因此說,備課功夫實在不可小覷。
一、探求最佳目標
一篇優秀佳作,可以給我們知識、能力、價值觀導向方面的收獲。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又包含了若干個細小的方面。靠學習一篇課文達成多方面的目標,對于我們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猶如老鼠啃天,因此從若干目標中篩選、鑒別、確定合適的目標作為最佳目標顯得尤為重要。判定最佳目標的標準有如下幾點: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讓他們在學習新知時游刃有余;有助于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讓他們面對題目時思維之門洞開;有助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他們在閱讀中享受思維沖浪的樂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覺,讓他們在緊張中感受到學有所獲;有助于提升學生諸方面的人格修養,讓他們認識到學校是他們人格歷練的舞臺……然而當我們心潮澎湃地備課時,有時不自覺地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最終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跳一跳摘到桃子是最佳的目標定位,否則縱然目標無論如何美好,都難得掀起欲望的波濤。如對《雷雨》一文的學習,最佳目標定位是什么呢?有的學生提出要把戲劇搬上表演舞臺,我當時一激動就答應了下來,但是冷靜下來思考時認為達成這一目標不太現實。一是《雷雨》(節選部分,下同)臺詞太長,誰敢指望我們的學生在兩節課時間里背過臺詞?熟記臺詞可是話劇表演的基本功啊。二是學生現在有九門基本功課,每門學科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預習、去鞏固;如果我們的學生認真對待每一門學科,至多能完成任務量的1/2。即使學生們喜歡去背臺詞,然而面對眾多老師的“厚愛”,他們最終也會愿望成空。三是話劇表演需要學生抽取較多的時間去揣摩劇中人物的表情和心理,也需他們之間進行默契配合。當我把這些情形告訴他們時,他們一個個目瞪口呆,于是我果斷排除了將話劇表演作為課堂活動的最佳目標,選擇了分角色朗讀讀出劇中人物的感情和心理作為目標定位的最佳選擇。在讀中把握劇情,在讀中品評人物心理,在讀中完成對作品文字與形象的涵詠。果然,學完《雷雨》后,學生依然沉浸在對《雷雨》的興味中。孔子聽韶樂,慨嘆“三月不知肉味”。我們語文課,不也應追求這一境界嗎?
二、探求最佳模式
從眾心理仍是當今中學生,尤其是底子薄弱的學生的通病。我們的多次課堂改革未能善始善終,受挫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與學生從眾心理強也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必須分化乃至瓦解他們從眾的基礎。為此,我嘗試了“三二一”模式,即挑選當中的三個“優秀”者,促成兩個“進步”者,帶動一個“雷打不動”者。讓“優秀”者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發揮其榜樣帶動作用;讓“進步”者看到其進步的潛能,讓其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讓“雷達不動”者徹底從幻滅中蘇醒過來,讓他看到“打破鐵屋子”的希望。文言文背誦是我們學生的難題,時間少,任務重,大部分學生因對其望而頭痛選擇了放棄,只在即將上課時臨時應景。我采取了“三二一”模式,在介紹背誦的方法后,讓優秀者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幫扶“進步”者走向成功,推動“雷打不動”者動起來。經過幾個堅持不懈的循環,已初步取得成效。后來,我將這一模式在語文其它領域推廣,得到大部分學生的支持。
三、達成目標的最佳途徑
達成目標的領域很廣,在此我重點解說德育目標的達成。
不論是語文教學綱要如何修訂,始終將育人放在教學的首位。因此各級部門也往往要求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將“情感與價值觀”單列,并且放在壓軸目標的位置上。
育人第一位,在教育教學中毫不動搖,我們擁護。但是擺在紙上,映入眼中,展示于黑板上,一堂課下來,就達標了嗎?事實證明,潤物無聲的效果會更佳。只有把德育教育放在心中,在教學中一點點滲透,學生才會更自覺地接受,或自我教育才會更持久地滲入。我在組織《雷雨》教學中未將德育目標展示出來,而是讓學生在自讀與討論中去揣摩,對人物形象與情感了然心中,因此在分角色朗讀中不自覺地將對人物的情感傳達給自己的同學,引起了眾多同學的共鳴。一女生讀到周樸園對魯侍萍的厲聲恐嚇時,她對周樸園進行了悲憤的“抗議”。當她讀完幾行文字時已淚流滿面了。一平時不愛學習的男生扮演周樸園時語調冷酷、狡詐、兇殘,令許多學生對他的表演“憤憤不已”。這已充分說明,如果讓學生不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即使達成的目標不如我們期望的那樣崇高,只要他們向真向善向美發展,那又有何不可呢?最近閱讀中我們班有一學生因讀書時間短而把圖書私自帶出閱覽室,但在老師說明情況后,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書自覺地交出來,比起某些懸而未解的班級來說,我們的德育教育已在潤物無聲中得到了加強。
我們有時痛感教育與生活兩張皮,主要原因是未經內化的教育沒有植根心靈的深處。大張旗鼓的宣傳和獎勵有時是信不過學生的表現,或者獎了少數而冷落了多數,最終是名利戰勝了美德,而潤物無聲的卻是德育教育的一劑良藥。
教學情感目標中確立了潤物無聲后,在處理教學中的問題不妨淡化對名利的教育。
學生成長固然有其共同特征,但更有其自身的成長規律。有些學生在挫折中成長,挫折對其來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歷練;有些學生在發展特長中進取,發展特長對其來說是一面自我張揚的旗幟;有些在觀望中搖擺,搖擺對其來說已成一種學習與生活的常態。這部分學生,努力學習,最終也許能考進大學專科,因此對其教育要“要悠著點兒”。因畏懼學生遭受挫折而過度關心他,有些學生易產生逆反心理;因畏懼學生偏科而過度對其補弱,有些學生易產生寡興心理;因畏懼學生搖擺而強勁糾正,有些學生易產生自暴自棄心理。基于此,要讓學生淡泊名利,讓其在挫折中反省自我,在興趣中正確地張揚自我,在觀望中抓住進步的一點點希望。事實證明,反省后的學生更有成長的動力,正確張揚自我的學生人格發展會更加完善,看到自己點滴進步的學生才會徹底告別觀望從眾的心理。
因此面對每節課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有必要二次備課。這既是對首次備課的必要補充,又是下一堂課的良好開端。如此良性循環,學生才會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2000年10月第二次印刷,116頁。
[2] 卡蘿爾·韋德 / 卡蘿爾·塔佛瑞斯,《心理學的邀請》( 白學軍等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9月。
[3]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