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與語言的變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語言的變革又是由傳統走向現代,即是白話代替文言。另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靈魂和精髓,語言的變革就是文化的變革,語言的轉型也就是文化的轉型。中國由文言轉向白話,就直接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
關鍵詞:語言;文化;現代;轉型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一、中國文化及其現代轉型
所謂文化,從廣義上說,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社會制度的總和,包括技術、社會和思想意識三個部分。其中,技術系統,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物質文化,處于最基礎地位;社會系統包括經濟、政治和宗教等社會組織制度;而思想意識則處于最上層,包括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法律、科教、哲學、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第三個部分狹義的文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也是本文著手討論的方面。
中國文化有著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區別。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它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在這樣一個世代相承,有著封建統治的國度里,與西方國家的接軌,必然會引起文化轉型。中國的文化在近代社會由傳統文化向著現代文化實現轉型。它是伴隨著近代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開始的。從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的“君主立憲制”,都因為沒有推翻封建制度,沒有觸動封建文化的根基而失敗。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仍沒有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地位。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才認識到,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是造成兩者實力懸殊的一個根本原因。于是一場旨在滌蕩舊文化,建立新文化的運動在中國大地上蓬勃開展起來,掀起一場風暴,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在這樣一個相對成熟的時候,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了,高擎“打倒孔家店”以及“科學”“民主”的大旗,徹底批判幾千年來主宰中國人精神的封建儒學,使得封建道德傳統文化從意識形態到社會制度,全面土崩瓦解,舊的傳統文化由此迅速崩潰。中國文化也就實現了成功轉型,于是中國現代文化產生了,即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發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為開端,而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語言變革
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文化載體——語言符號的現代轉型。白話文的倡導與推廣,實現了中國言文的統一。這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改革,更是拆除了文化與人民大眾的壁壘,大大有利于人們學習科學文化。白話文的推廣,為中國文化轉型奠定了基礎,大眾才能更多的參與到文學革命中,參與到中國謀求民族獨立、自身發展的進程中。有著“打倒孔家店”口號的新文化運動才能夠如此徹底的推翻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現代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提出白話文理論,在《文學改良芻議》說到:“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①然而他所說的“八事”,即是:“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摩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②其中,不摩仿古人,不用典,不講對仗等等,都是一種新的主張。最后一點,不避俗字俗語,更是體現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思想,就是語言的變革,他的目的是將一直以來的言文背馳的現象改變,使得言文一致。他認為文言是一種“死文學”,而白話才是“活的文學”。于是提出了革命性的觀點:“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
在建設文學革命時期,“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是“建設新文學論”的宗旨,意思就是要替中國創造一種國語的文學。在死文字不能產生出活的文學的時候,必須要以一種新的活的文字,從而產生活的文學。活言活語能夠真實地描寫出一個人的生活神情,這種活的文字就是國語,就是白話,也就是現代漢語,標準的國語。所以,五四新文學運動,可以算得上是一場語言的變革。
一個人,在什么時代,就說什么時代的話,有什么話也就說什么話,想怎么說就怎么說。于是,活人創造語言的時代來臨了,中國第一部白話新詩集胡適的《嘗試集》誕生了,緊接著,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也誕生了……這些都是語言變革后的成果,中國在走向新紀元,中國文化也在進行著同時代的轉型與變革。
三、五四白話文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
文化的定型正是語言的定型,文化的轉型正是語言的轉型。一直以來,語言都被認為是一種工具,其實語言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同時還是意識、思想、思維、世界觀,是文化本體。語言是構成文化和文學的深層的基礎,語言變革是一切文化、文學、思想變革背后所必需的更為根本性的變革。
作為語言的載體,漢字有著自己的發展和變化。漢字在字形上是由復雜趨于簡單,而在意義上則是由簡單趨于復雜。這種變化有著深刻的文化意義,即是“由漢字構成語言主體的漢語在這時越來越符號化,逐漸成為獨立于課題物質世界的文化世界”③。這就表明,漢字越來越具有獨立的認識價值和先于客觀物質世界的知識性。漢字在字形上越來越簡單,說明文字作為語言的文化性在加強,抽象性也在加強,獨立性加強;而漢字在意義上越來越復雜,則說明漢字作為漢語的意義的豐富和思想的豐富,還表明語言在逐漸超越工具性,走向思想或思維的層面。
在二十世紀初,中西思想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語言也就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和器物了,必然上升為思想和思維了。不論是用白話“說話”還是用文言“說話”,只要是傳統的話語方式,無論怎么原樣地寫出來,終究還是傳統的。所以,白話作為一種語言,就必須是一種思想模式,從而才能推動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從這一意義上說,白話語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白話之所以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現代變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說明:
第一,白話較之文言,是一種形式的解放。如胡適的《文學改良謅議》和《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直接從形式上對語言進行徹底的改革,由語言到內容,寫當下人的當下生活,“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這些主張都為中國新文學的建設指明了方向,為白話最終成為中國現代民族語言奠定了基礎,意義十分重大,它反映和標志著中國現代的民族覺醒。
第二,白話語言的運用,還是一種思想的解放。在哲學史等其他學科都有所建立,還進行了方法論的革新,衍生出去就是思想,思維,世界觀的革新。開拓了新穎的治學之路,成為學術研究的示范。
語言作為文化的深層次內容,其變革必然引起文化的變革。五四新文化運動實質上就是將白話作為一種語言的革新,也就是中國文化的變革,從而導致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從這一意義上說,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
注解:
① 李春雨、楊志.《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第54頁。
② 李春雨、楊志.《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第54-55頁。
③ 高玉.《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第36頁。
參考文獻:
[1] 高玉.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6.
[2] 吳波.文學與語言問題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5.
[3] 李春雨,楊志.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上).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