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熱夫木切(1987-),男,彝族,文學碩士,2010年考入西南民族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和文學人類學研究。
摘 要:“蕭蕭”和“嫂子”中都以一種開闊的悲憫胸懷思考了舊社會中國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義,對彝族或者別的有包辦婚姻舊習的民族進行有力的批評。不管是沈從文的“蕭蕭”還是阿蕾《嫂子》中的“爾果”都是傳統舊習惡俗壓迫下千千萬萬悲劇女性的縮影。本文試著從“蕭蕭”和嫂子“吉姆莫爾果”的命運異同的比較和現代社會文學觀念對“蕭蕭”和“嫂子”的影響差異等方面分析《蕭蕭》和阿蕾《嫂子》的文化遭遇異同。
關鍵詞:蕭蕭;嫂子;婚姻制度;悲劇;遭遇異同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蕭蕭》是沈從文創作的一篇重要代表作,是沈從文對湘西小說中很具有代表的一篇,它講述了一個平淡的關于童養媳的故事,它沒有傳奇的敘事,而更多的是闡述舊式傳統的婚姻給千千萬萬悲劇女性的縮影。“蕭蕭”童養媳的命運,又受到二狗子的誘惑,珠胎暗結,最后也只能守著她的小丈夫一起呆在鄉下里,過著封閉又落后的日子另一方面,同時,她又是幸運的,他丈夫家人并沒有嫌棄她,愿意收留她,對于在鄉下封閉的社會環境中是很難得的。其實沈從文的小說里,也沒多大諷刺的意思,他只是用他自己的筆調去懷念自己的湘西世界,或許會寫到它的落后,或許是寫它的封閉,但更多的是一種淡淡的溫情,在《邊城》中尤其看得出來。他筆下的女性或多或少帶著一絲絲的悲涼味道。
而阿蕾小說《嫂子》是以一種開闊的悲憫胸懷思考了彝族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義,對彝族包辦婚姻等舊習進行了有力的批判。阿蕾小說《嫂子》中的“嫂子”和沙瑪拉惹因受彝族傳統倫理規范的制約,不能終成眷屬而雙雙殉情,他們悲慘的故事后面,是社會倫理急劇變遷時期個人與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和嚴酷的倫理道德規范的沖突。彝族傳統文化賦予了阿蕾深厚的母語文化底蘊。由于從小生活在彝族地區,受彝族傳統文化耳濡目染,她的小說中蘊含著豐富的民俗底蘊。阿蕾善于把小說的人物放在特地的民俗文化語境之中展示人物的悲或喜,其小說的許多篇什都反映了彝族婦女在嚴酷的倫理規范壓制下的悲劇性命運,揭示了隱藏在這些女性悲劇命運背后的罪魁禍首——父權、族權、傳統習俗等重重心靈的枷鎖”。
一、“蕭蕭”和嫂子“吉姆莫爾果”的命運異同比較
兩個弱女子“蕭蕭”和“爾果”都有不幸童年和不可選擇的身世。他們都出生在鄉村,沒有機會接受現代文學而不得不被傳統的文化任意擺布;他們都純樸善良有情有義;他們都自幼父母雙亡由親屬寄養,沒有享受過一個完整家庭里家長給予孩子的無線關愛和諄諄教導;他們都從小無依無靠,身不由己地把自己寄托于傳統的婚姻習慣給予的避難所,而這個避難所對他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正因為這個玩笑讓“蕭蕭”差點死去,而“爾果”由于種種原因被逼無奈,一死了之。
首先來看《蕭蕭》中的“蕭蕭”,她從小父母就去世,十二歲時就嫁給了一個還是小孩子的“丈夫”。從此形影不離地照顧這位“小丈夫”,哄他開心,陪他滿山去摘果子。日子就這么無憂無慮的過著,“蕭蕭”十五歲時,丈夫還是一個在她懷里撒嬌,在她懷里哭的小孩。但盡管“蕭蕭”這個年紀應該懂事,可她心里并沒有成熟,還和小丈夫一起玩耍,還做些童年人愛做的美夢。蕭蕭自己還是個孩子,卻不得不擔任一個三歲小孩的母親兼妻子的角色,這僅僅是她悲劇命運的開始。正在這個時候一個叫“花狗”的工人闖入了他們平靜的生活。
再看阿蕾筆下的“爾果”,“爾果”也和“蕭蕭”一樣自幼父母雙亡,“嫂子”是一位容貌俊俏的女人。“嫂子”結婚那天,二舅母對其容貌贊美溢于言表。她對“嫂子”說:“爾果呀,你奶奶給你些啥吃的,十二歲的孩子長得這么高,這么漂亮。瞧,什么衣服穿在你身上都那么好看,恐怕給你披件蓑衣也好看呢。”可按照彝族的傳統婚姻習慣被許配給比她還小兩歲的姑姑家的兒子阿蕾柯惹,也同樣和蕭蕭一樣在十二歲的那年和姑姑家的兒子阿蕾柯惹結婚,從此成為阿蕾柯惹的結發妻子、婚后不久,大躍進時期公婆雙雙去世,按照彝族當地的習俗,作為血親加媳婦的“爾果”,必須挑起照顧包括丈夫阿蕾柯惹一起的五個孤兒。從此“爾果”更加困苦,更加勞累。
二、現代社會文學觀念對“蕭蕭”和“嫂子”的影響差異
傳統文化是一個族群自古以來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統一的精神積淀,它貫穿于整個族群的整天思想模式和行為準則,也一定成都地制約和支配著整個族群成員的價值取向和心智特征。“蕭蕭”和“爾果”的婚姻經歷和感情挫折,命運悲劇色彩的異同雖然之時人物個體的特殊遭遇,然而背后傳統的婚姻羅網是隱形并具有強大吸附力,這一定程度地造成了兩個人的命運運轉向。現代婚姻制度來衡量和判斷的話,讓未成年人結婚本來是法律禁止的,不過傳統婚姻確充當了未成年人的“避難所”,可是這種代價卻是以生命來做賭注的,從懲罰的結果可以看出,兩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傳統婚姻具有共通性也帶有由各自文化形成的差異。
對比來看,阿蕾書寫的涼山彝區是富有濃郁的民族氣息,涼山彝族到民主改革前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奴隸制,被外界稱為“獨立裸裸”。在這個獨特的奴隸制社會形態里,以嚴格的家支外婚、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不婚為傳統婚姻制度,任何人不能隨意逾越和違反,否則會受到輿論的譴責和習慣法的懲罰。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的彝族婚姻制度,是從婚姻道德規范方面維護夫權制度、等級制和家長制;維護男尊女卑和傳統倫理道德關系,以鞏固彝族舊社會的倫理秩序和政治、經濟統治秩序。毋庸置疑,這種規定嚴格的婚姻道德規范嚴重束縛了個體的自由,壓抑了人性,婚姻僅僅成了一種延續宗族的手段。
彝族傳統婚姻形式注重“親上加親”,即已聯姻之姻親再連姻。彝族傳統觀念認為不注重“親上加親”,血緣關系就會削弱,親戚之間的關系也就會逐漸疏遠。由于“親上加親”,就結成了一個個極為復雜的婚姻關系網。在彝族社會里,姑舅表兄妹有優先婚配的權利。
在黑格爾那里,人類的意志和情欲無所謂先驗的“善”和“惡”,他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真正的惡人,因為沒有一個人是為惡而惡。”①實際上,倫理法則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階段性,是動態變化的,我們不應該簡單地用現實倫理標準去衡量他們的行為。但令人費解的是,無論是“蕭蕭”或者是“爾果”他們的行為發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還是發生在今天,我們都無法從內心上接受那是善的,在“蕭蕭”和“爾果”遭遇的比較中更為他們的結局悲天憫人、扼腕嘆息的同時也讓自己不經意間變成了傳統婚姻道德規范和壓制人性的倫理秩序的維護。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 《彝族文學史》(上下冊)[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 阿生木牛:《當代彝族文學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3] 樂黛云,王向遠:《比較文學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 阿蕾:《根與花》(彝文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5] 沈從文:《沈從文文選集》[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6] 徐其超,羅布江村主編《族群記憶與多元創造:新時期四川少數民族文學》[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7]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館1961年版
二:期刊類
[1] 阿生木牛,文姑木呷:《女性悲憫的情懷:阿蕾小說創作簡論》[J]·南寧:《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2] 張德華《淺析阿蕾小說<根與花>》[J]·西昌:《涼山文學》(彝文版),2007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