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金璇,云南師宗人,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工藝美術
摘 要:設計產業是一個以創意的“投入”而非“產出”核心價值觀的產業集群。無論是本土的設計產業還是旅游開發產品產業想要正名、建設與發展,需要政府、業界和學界三方面的合力來完成。
關鍵詞:中國設計產業;公共政策;行業非政府組織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在中國設計界,業內人士對自身的認知從“事業”“行業”上升為“產業”,從設計創作本體的藝術表現過渡到設計產業政策的討論,是一種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可喜的進步。但是在行業的現實中,作為一種“新生事物”,“設計產業”的提法和相關政策要想在全行業中間形成共識,進而在全社會進行普及,還有一些關鍵的問題有待解決。
一、政府層:誰來管理“設計產業”?
“設計產業”在中國還欠缺一種“合法性”。盡管在業界日常的表述和討論中,“設計產業”幾乎成了一個不言自明的領域,但是相對于“廣告行業”、“工業設計產業”等等部門產業門類,但是在中國政府的官方文件中還并未出現過“設計產業”這樣一個詞匯。這就是“設計”在今天中國社會語境中的處境:一方面,各個設計門類之間缺乏整合,分散在各個不同產業領域內部;另一方面,從政府行為來看,還缺乏一個統一的政府職能部門及其所領導下的行業組織來具體執行設計產業的發展和監管的問題。以“產出”定位的產業格局中,通常部門設計產業的定位是清晰的,但是設計產業在這些部門領域中往往處于一個不受重視的從屬地位,而缺乏從“投入”定位的“設計”行業的統一規劃、統一發展。
廣告產業,一度作為中國的新生事物,但是隨著1979年的“為廣告正名”,以及1980年中宣部聯合國務院作出由國家工商局具體負責廣告的市場監管和行業發展規劃職能的決定,廣告由國家工商總局負責的產業定位已經逐漸清晰,中國廣告產業得以名正言順地成為現代服務業的一個組成部分。隨后,國家工商局成立了“廣告司”,以及與其相同行政級別的準民間組織“中國廣告協會”來具體實行對于廣告業的發展規劃。從1982年起,中國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五屆的“中國廣告節”創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并且在行業交流、培訓資質認證等等方面做出了許多僅僅靠民間自發行為無法完成的行業貢獻。在今天,廣告產業的總產值已經占據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但是問題在于,設計業顯然不能照搬廣告業的經驗。這是因為,首先,其實“設計”的成分僅僅占廣告產業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它不是現代廣告產業的核心內容。不管社會上基本把“廣告”等同于一種“美術設計”,也不管設計專業領域的研究者把“創意設計”在廣告中的地位抬得多么重要,相較整個廣告產業的運作來看,這還只是其中很難剝離出來的一部分。所以一方面是,設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設計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但最后的問題則在于,我們無法脫離諸多的現實產業問題,而單獨把設計設定為一門創意價值的獨立的產業。既然設計不是獨立的產業部門,那么,設計業作為一個獨立整體就不容易被國家政策所接受。設計產業的問題僅靠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是不夠的;對于涵蓋了藝術設計和工業設計的“設計產業”這門交叉的產業究竟應該如何定位,目前在學界和政府職能部門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
從國內外在某個特定產業發展問題方面以往的工作經驗來看,這個問題有這樣幾種解決的模式。第一種模式,是通過同級部委的行政聯合的方式,對設計產業進行監管和規劃。第二種模式,是通過建立獨立的國務院直屬部門(如部、委或副部級局),專門制定和解決設計產業監管和發展規劃的問題。第三種模式,是國務院通過行政的手段,將“設計產業”全面劃歸現有的某一部委來管理。從現階段來看,無論是商務部、文化部、工信部還是工商總局,都是具備這種接管的行政基礎和可能性。
二、行業層:如何發展“設計產業”?
設計產業要發展,除了各級政府職能部門通過行政的手段自上而下地進行扶持之外,更多的還有賴于行業內部自身的建設與發展。
第一,在自身認知方面,對“設計產業”與“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等產業門類進行嚴格的區別,突出設計產業的獨特性,謹慎使用“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提法。
第二,積極開展行業協會層面的工作,發揮行業協會在行業整合、行業服務與社會影響方面的獨特作用。
第三,在行業布局方面,可以嘗試通過集團化發展的方式走強強聯合之路,完成本土設計公司自身的壯大和專業價值的整合與提升。
第四,在公司的經營方面,積極探索開發設計產業的融資創新的新渠道。關于這一點,必須從投資融資的具體渠道進行深入觸及。
中國的設計公司怎樣才能合理利用相關財政政策,從而“拓寬融資渠道”、“健全完善政府支持引導、全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如何處于不敗之地?當然,根本的出路還是加強中國本土設計公司的產品價值,提升專業服務的能力。隨著中國設計企業的發展與壯大,越來越多的經營型人才加入設計產業的隊伍,而外資設計企業涌入之后造成的中國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也勢必吸引本土設計公司在經營層面作出各種變革和創新。中國本土的設計企業需要更多的關照與扶植。
三、學術層:怎樣研究“設計產業”?
中國的設計教育和設計研究脫胎于美術教育,許多設計院校教師缺乏實務的經驗,更遑論經營管理的經歷,因此常以設計的藝術屬性和創意表達、設計文化和美學理論等為教育的核心。設計研究一定要以“設計”為本體,充分尊重“設計”行業自身的特點。以“創意產業”為例,設計被許多業內人士當作“創意產業”中的一個部類,但是設計界的學者對于“創意產業”理論的貢獻卻是最少。設計是一種服務性的行業,這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生命線;而“創意產業”所鼓勵的則是那些非服務性的創意藝術門類,如創意市集、藝術設計、現代藝術市場等,這些門類都是一種“藝術”而不是設計,因為它們雖然具備現代設計的形式外殼,但是從生產流通的角度看,它們都屬于一種類似于藝術的文化產品,而不具備設計業的“服務”這一基本的職能。因此,把“設計”重新定位為一種“創意產業”,雖然初衷是美好的,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設計業的產業結構與服務模式。傳統的藝術學理論,把藝術市場、藝術管理的問題貶低為“外部研究”,甚至很少考慮“作品”之外的各個環節。過去我國的設計理論研究受到藝術理論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設計”和“藝術”其實在根本上有很大的不同。
學術界和設計產業實務領域的廣大經營者、管理者和設計者把設計理論建設成為一門獨立的人文學科——既獨立于美術學,又獨立于設計實務。但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各國的設計產業發展模式本身也不盡相同,只有結合中國市場的特色和特殊的國情,特別是充分尊重中國農村這片設計產業的市場特點,我們才有可能成功地確立中國設計產業的獨特發展道理,并且反過來為全球設計產業的發展和設計研究做出表率。
總結
對于政府來說,應該明確監管和服務設計產業的對口政府職能部門;對于業界來說,應該從行業自律與經營創新等角度積極完成各部門設計產業的整合;對于學界來說,則應該以設計為本體加強產業方面的研究力量,同時為未來的設計產業輸送專業化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曉宏.創新設計方法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2] 簡召全.工業設計方法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3] 丁玉蘭.人機工程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4] 柳冠中.設計文化論[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