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何靈(1985—)女,四川綿陽人,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英語老師,四川師范大學攻讀全日制碩士,主攻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摘 要:美國作家朗費羅的作品《A psalm of life》是第一首漢譯的英文詩歌,其版本眾多。本文旨在對黃新渠的譯作《生命的禮贊》進行分析,首先從作品背景入手,再從翻譯的方法及特色對其做總結,以此來剖析黃新渠譯作的獨特之處。
關鍵詞:翻譯方法;特色
中圖分類號:1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1.作品背景
眾所周知,《A psalm of life》這首詩是19世紀美國詩人朗費羅的代表作。這首詩是在其前妻去世之后創(chuàng)作的。朗費羅的感情道路并不如常人順利,在前妻去世后,一直傷心不已,在對第二任妻子的求愛道路上又波折不斷。于是朗費羅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整首詩帶給人們正面的引導,告訴人們即使身處逆境,也不要灰心喪氣,而要對生活樂觀積極。
全詩共九節(jié),每節(jié)四句,三十六行。由于此詩傳入較早,是西方第一首漢譯的詩歌,所以譯本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要數(shù)黃新渠,黃一寧,黃杲炘的譯本。而本文主要探討黃新渠的譯本。黃新渠的譯本主要采用直譯方法。直譯就是在終于原文的前提下,在兩種語言體系比較接近的條件下,盡量保留原文的詞匯,句式及語言色彩,盡量達到譯文與原文在語言形式及內(nèi)容方面的對等。
2.翻譯方法
黃新渠的譯本多采用直譯的手法。如他對于本詩題目的翻譯,他翻譯成了《生命的禮贊》,生命,禮贊這兩個詞完全保留了英文詩中l(wèi)ife,psalm的原意,未作任何改動,同時在對此題目的翻譯上也達到了一個結構上的平衡,在“的”字前后均為名詞。而“禮贊”兩字能快速而清楚的讓讀者知道詩人在本詩中主要想表達什么。其他也有一些譯本將此題目譯成了《人生頌》,《生之頌》等,但筆者認為還是《生命的禮贊》更能夠傳達出原文的思想。
其次在詩的內(nèi)容方面,黃新渠基本也是采用了直譯。如爭議頗多的第二節(jié)第一句,“l(fā)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黃直譯為“生命是真實的,生命是嚴肅的。”而在很多版本中,多采用意譯。如譯為了“人生多真切,它絕非虛度”。
“生命真實熱烈”,“人生不是虛無”等。筆者認為,原詩想要傳達的意思是,人的一生不應該虛度,生命是嚴肅的,我們應該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有所作為。所以,黃老師在這一句的翻譯上確實有所商榷,這兩句使用直譯的翻譯方法不能夠體現(xiàn)出原詩想要表達的感情。而后幾位的翻譯都是采用了意譯,其翻譯的譯本可能更接近于原作。
在全詩開篇,第一節(jié)的第一句,“t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黃的譯本是“別用悲傷的語調(diào)對我低吟”,他將numbers譯為了語調(diào),但是當number用作復數(shù)時,它意思是“詩”,所以,黃老師在這個地方又沒有用到直譯的方法,而是為了體現(xiàn)出mournful的意思,將它采用了意譯。我們都知道,mournful是悲傷的意思,如果將numbers譯為了“詩”,那么原文翻譯過來就應該是“悲傷的詩歌”。但是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詩歌都是悲傷的,所以黃老師這里為了達到前后統(tǒng)一,將numbers譯為了語調(diào)。而這句在其他幾個譯本中則分別譯為了。
“別用悲傷的詩句對我唱”,“莫以哀言相告”,等。“別用悲傷的詩句對我唱”,雖然按照原文字面的意思譯出了“詩句”這兩個字,但是最后一字“唱”,感覺在氣勢上稍有欠缺,這一句是全詩的第一句,可能會在開篇就給讀者的感覺不太像詩歌,而黃的譯本,“別用悲傷的語調(diào)對我低吟”,“低吟”二字就很有詩歌的感覺。
雖說黃新渠的譯本基本都是直譯,但在有些地方也用到了增詞法。比如,在全詩最后一節(jié)里,“with a heart for any fate”,黃新渠譯為了“我們準備迎接任何命運的風浪”,這里增加了“風浪”兩字,這是為了增加在韻律上面的節(jié)奏感,同時也更好的傳達了原文的一個信息。整首詩是要讓人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所以在最后這里提到,讓我們接受命運帶給我們的一切,無論是美好的還是悲傷的。當然在這里主要還是涉及到命運帶給我們不好的東西,所以在這句的翻譯中,用到了“命運的風浪”。同樣在與之押韻的最后一句,“l(fā)earn to labour and to wait”,譯者也用到了增詞譯法。如果直譯過來“學會勞動,學會等待”,那么就與上一句不太押韻,所以在這里增加了一個詞匯“期望”。這個“望”字就與本節(jié)第二句的最后一詞“風浪”押韻了。
同樣在第四節(jié)的第三句,“Still,like muffled drums,are beating ”,譯者將其譯為了,“卻仍像陣陣低沉的鼓聲”。顯而易見,在這里增加了“陣陣”二字。在中文里,人們從古至今,大多喜歡用四字詞語,如“春風細雨”,“陽光明媚”,“秋雨蕭瑟”等。所以譯者在這里也在低沉二字前加上了這兩個字,使之構成四字詞語。而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鼓聲都是低沉的,所以“陣陣二字”恰到好處的修飾了鼓聲。
3.翻譯特點
由于漢英語言特點及發(fā)生的不同,所以在進行詩歌翻譯時,譯文都不能按照原詩的韻律組建。我們知道原詩的韻律基本是abab式,但黃新渠的譯本基本是abcb式。而且全文押韻的韻腳均在“ang ”上。在發(fā)音時,發(fā)出這個韻腳,我們需要張大嘴巴,而且發(fā)出時聲音洪亮,所以用這個來做韻腳,也能夠增加此詩的豪邁性。本詩的主要意圖也是希望人們要積極向上,所以正好符合這種要求。
在句式上,黃新渠的譯本也是用到了對偶句。如“你來自塵土,必歸于塵土”,“藝術長久,韶光飛逝”,“胸內(nèi)有紅心,頭頂有上蒼”,這些對偶句也恰到好處的反映出了原詩的氣勢,原詩之所以受歡迎,不僅是因為那種積極的態(tài)度,而且還有其瑯瑯上口的句式結構。詩歌大家都知道一直是節(jié)奏明快的,讀起來是鏗鏘有力,瑯瑯上口,所以在翻譯時,也需要盡可能的保留其句式風格。
4.總結
總的來說,黃新渠老師的翻譯,從思想上,內(nèi)容格式上,韻律上基本都傳達出了原詩的內(nèi)容與氣勢。雖然這首詩的譯文現(xiàn)在版本很多,但是筆者認為在對本詩的直譯上,黃新渠的譯作是最好的一個。由于漢語與英語的不同,每個譯本肯定會有不足之處,我們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去創(chuàng)作出與原作貼近的版本。
參考文獻
[1] 黃新渠,《英美抒情詩選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黃新渠,《漢譯英基本技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 黃新渠,中國詩詞應以的幾點看法,《中國翻譯》,1981年第五期。
[4]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
[5] 譚壯,黃新渠譯作比較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6] 葉明珠,《人生頌兩個中譯本的比較研究》,長江大學學報,第31卷第5期,2008年10月。
[7]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譯比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