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奈保爾發表于1967年的短篇小說集《島上的旗幟》中的同名中篇作品,以及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奈保爾自身復雜的文化身份,旨在揭示一直貫穿奈保爾大部分作品中的那條線索——后殖民主義,并由此探討了作品中旗幟這一意象的象征義和引申義,希望能以此認識奈保爾的寫作風格和主題,并為日后奈保爾作品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后殖民主義;殖民統治;殖民宗主國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提到“英國文壇移民三雄”,我們會想到印度裔作家薩爾曼·拉什迪和日裔作家石黑一雄,還有特立尼達印度裔作家維·蘇·奈保爾,但其中奈保爾的文化身份是最為復雜的,所以對其文化身份做出歸納性的描述也更為困難。評論家拉莫西·F·韋斯曾經如此評論奈保爾:一個為英國大都會寫作關于加勒比和西印度群島的亞洲裔殖民地特立尼達人。像他的出生地特立尼達——一個英國前殖民地一樣,奈保爾一部分屬于英語世界,一部分不是,他是個在邊緣寫作的作家。通過這段評價就能夠分析出奈保爾文化身份的幾個層面:第一,他是個作家;第二,他不是特立尼達本土人,而是亞洲裔移民的后代;第三,他是為英國大都會寫作的;第四,他寫作的內容是有關于他多年前離開的出生地的;第五,他處于兩個世界之間,并在其邊緣進行寫作。
奈保爾從青年時期就開始在英國生活,求學,寫作,直至功成名就,可是卻不曾擁有“家”的感覺:一方面,歐洲的文化價值觀念深深植入他的內心,造就了他獨特的西方之眼,使他的思想情感,文化立場和精神世界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徹底認同歐洲文化,前殖民地的歷史陳痛讓他時刻明白他與歐洲之間的距離,他常常用“局外人”的視角來審視和批判,這也成就了其作品的復雜性和對殖民社會的另類闡釋。
貫穿奈保爾幾乎所有作品的中心主題,都可以用后殖民主義理論進行解讀。盡管后殖民主義近些年來引發了眾多的學術研究熱潮,但它卻仍然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術語。從時間劃分上看,后殖民這個詞語中的“后”可意指種族隔離,瓜分和占領的終結——已成事實的終結或即將到來的終結。它暗示著撤退,解放和重新統一。如果說后殖民主義是一個時期,則就其實質而言,它應該是一個以懷疑進步為特征的時期。
后殖民主義突出的特點是批判西方人眼中、心中、手中的“東方主義”。一般指殖民主義者撤退后遺留的經濟、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和人們觀念中的殖民主義因素——例如崇拜宗主國、輕視本土文化和自己的本土身份,等等——及這些因素帶給殖民地人民長久的影響。
《島上的旗幟》,收入了10個短篇和一個同名中篇,這些短篇小說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加勒比地區的文化沖突,占強勢的西方文化對殖民地人的精神影響,種族歧視對個人職業選擇的限制以及涉及母子關系和作家童年經歷的故事。
這部同名的中篇小說是奈保爾的第一部以后殖民時期的特立尼達為背景的小說。這部小說主要聚焦于后殖民地人們對待新的政治環境所反應的態度,更關注后殖民地人的心理狀況。小說的基本主題是新老殖民主義對本土人的意識的影響,對加勒比島嶼的踐踏。歷史上的殖民主義,其主要代理人是英國人;新殖民主義,其主要代理人是美國人。小說展現了獨立后的前一批殖民地人的實際身份地位沒有改變,盡管擺脫了四個世紀前奴役它的英國,但是現在它又落入一個新的殖民主義者的掌控之中。《島上的旗幟》以一個美國人弗蘭克作為敘述者,不僅運用了奈保爾先前小說不多見的意識流形式來傳達敘述者紛亂的思緒,還運用了電影技巧來闡明小說的主題。
《島上的旗幟》的敘述者弗蘭克是一個美國士兵,二次大戰期間曾駐扎在這個不知名的加勒比小島上(顯然是指特立尼達),作者講述了弗蘭克多年后舊地重游的所見所聞。然而弗蘭克并非專程來訪,他乘坐的遠洋客輪遭遇颶風,被迫滯留在島上直到風暴過去。盡管弗蘭克拾起了曾在島上生活的記憶碎片,但他有意避開重游舊地,害怕對老友、同事的記憶會被此次重訪褻瀆。這使人聯想到奈保爾自己對1960年重返特立尼達的恐懼。
《島上的旗幟》無疑地是在試圖理解這種恐懼。奈保爾選用一個美國人作為敘述者,表明他試圖獲得一個局外人的視角。通過弗蘭克的敘述,把這個加勒比島嶼獨立前后進行了對比。小說一開始就是個對照:原來賣朗姆酒的店鋪現在已經變成現代化的美國建筑;大戰時的美國士兵被觀光游客所替代。
《島上的旗幟》除揭示了長期的英國殖民統治給島國居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的影響之外,更多的反應了以美國為代表的新殖民主義對島國的巨大影響。美國對特立尼達等西印度群島的巨大影響不僅在經濟上,還表現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如跨國公司的進駐;本土咖啡無人問津,雀巢,麥斯威爾卻大行其道。
布萊克懷特是島上為數不多的接受過教育的人之一。他除了教授學生速記和簿記之外,還從事寫作,他似乎是黑人和白人的混合產物,正如他的名字“黑白”(Blackwhite)所暗示的。開始時布萊克懷特是一切英國事物的化身。他不僅寫英國人,而且實際上自稱他是英國人。他模仿英國小說,寫一些以英國為背景的貴族老爺和小姐的小說,但卻屢遭退稿。弗蘭克卻認為其屢遭退稿的原因在于布萊克懷特過于白人化。他極力主張布萊克懷特放棄寫作二流的浪漫小說去寫這個島嶼,布萊克懷特接受了他的建議,不過他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布萊克懷特決定寫黑人的故事。他模仿美國黑人作家,寫了一本小說《我恨你》,因此聲名大噪。由此,奈保爾譏諷的描寫布萊克懷特,一個西印度群島黑人作家,為了在宗主國活的成功,使用各種技巧,獲得美國基金會的青睞和大筆金錢。黑人作家布萊克懷特表達了這樣的感受:一個殖民地被世界的其他地方遺忘了,它就停止存在了。
敘述者弗蘭克渴望曾經一度是島嶼特色的安寧。但重返小島后發現,整個島國被白人消費者和殖民價值觀所吸引。新殖民主義在島國造成極大的褻瀆。天啟的預示的出現使得人們徹夜跳舞狂歡,甚至布萊克懷特也從老一套的種族角色和藝術的陳詞濫調中釋放出來,終于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再為據說手頭掌握一百萬美元基金的美國人倫納德擺姿態。但是天啟沒有出現。颶風避開了島嶼,一切仍和從前一樣。故事的最終要旨就是說任何戲劇性的顛倒社會進程是不可能的。島國依舊被殖民主義所籠罩,特別束縛于它的美國化。曾經的循環再度開始,小說中人物的生活繼續被超越他們控制的外來力量決定。
《島上的旗幟》的結尾是悲觀的:颶風并未帶來戲劇性事件,人們無法逃離歷史的遺產,島上飄揚的象征獨立的新旗幟無法掩蓋星條旗無處不在的影響。而這個旗幟就是殖民統治的象征,即使旗幟的更換甚至是拿掉,都對殖民地人根深蒂固的被殖民思想毫無動搖,殖民思想已經在各個方面控制了殖民地的居民。但是旗幟的象征意義是否可以看成是作者的希望的寄托呢?尚無考證,值得商榷,出于作家自身的成長環境,雖然作家一直無根,內心無歸屬感,但是否內心仍渴望殖民地的崛起振奮,不排除作者的隱含之義。這為以后的奈保爾小說研究提供了新的命題。
參考文獻:
[1] 雷艷妮.英國20世紀的殖民和后殖民小說:一個宗主國視角.外國文學研究.2003(04)
[2] 鄒頡.后殖民作家中的佼佼者——評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V.S.奈保爾的創作.外國文學.2002(01)
[3] 談瀛洲.奈保爾:無根的作家.中國比較文學.2002(01)
[4] 孫妮.V.S.奈保爾小說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