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非婚同居這一社會現象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早已存在,但我國傳統觀念中一直把婚姻作為保有性生活并組建家庭的唯一合法途徑,排斥婚姻之外的其他兩性結合方式。非婚同居作為傳統婚姻模式之外的生活方式,長久以來我國對其都是采取回避的態度。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達以及科學文化技術的日益發展,人們開始接受并習慣婚姻之外的兩性結合方式,非婚同居開始被人們普遍接受。但是,就非婚同居問題,現今在我國國內還沒有相關立法,本文通過對非婚同居立法模式的研究,提出對我國非婚同居制度構建的設想。
非婚同居制度概述
非婚同居概念
非婚同居,就其詞義可以理解為沒有婚姻關系的雙方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事實狀態。如此理解,非婚同居所囊括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諸如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通奸、重婚等都屬此類。然而,本文在此對非婚同居則采取一種較為狹義的概念,即非婚同居是指均無配偶的當事人雙方,在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前提下自愿不進行結婚登記,而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方式。由此得出非婚同居的實質是:非基于婚姻關系而同居的當事人,在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前提下,在感情、經濟和性等方面形成的相互依賴的生活共同體。[1]
非婚同居的構成要件
1、非婚同居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
廣義的同居包含符合法律規定的同居,也包括違反法律規定的同居,而非婚同居僅包括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同居。在主體方面,非婚同居當事人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能獨立識別其同居的法律后果。
2.同居雙方均無配偶
非婚同居不同于違反法律的兩性關系,如“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通奸”等。非婚同居雖然不受我國現行法律調整,但是也未被法律所禁止。我國《婚姻法》第三條明確規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非婚同居不具有違法性,因此,要求非婚同居關系中的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得有既存的婚姻關系,也不得有其他的較為穩定的兩性同居關系。
3、基于自愿的意思表示
非婚同居是建立在雙方自愿基礎上的共同生活關系,是雙方完全自愿選擇的結果,任何欺詐、脅迫等不符合自愿的同居均不屬于非婚同居。當同居期間雙方無法合意繼續存續該同居關系時,任何一方均可提出終止同居關系。
4、同居生活達一定的期限
目前各國法律對非婚同居的成立均要求達到法定的期限,但各國規定的期限并不相同。如丹麥法律規定期限為3年,且期間無明顯中斷;而南斯拉夫法律對此沒有采取確切的規定,僅要求同居必須“長時間”進行,臨時的且不固定的非婚同居雖不為法律所禁止,但也沒有受到法律保護的必要。法律保護的非婚同居具有持續性,是不同于通奸等其他性關系的一種穩定的同居生活狀態。
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法律效力
1、內部效力
第一方面:人身關系。非婚同居既不是婚姻關系,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親屬關系,它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是非婚同居伴侶關系的新型身份關系。在這種新型的身份關系中,當事人之間沒有婚姻關系中的忠實義務和同居義務。法律確認了非婚同居關系的松散性,認為非婚同居伴侶不必像夫妻一樣負有違反忠實義務和同居義務的法定賠償責任。但也不代表法律就鼓勵非婚同居伴侶違反忠實義務。
基于非婚同居伴侶共同生活的實際狀況,為了保護交易安全和第三方利益,應承認非婚同居當事人之間有日常家事代理權。非婚同居當事人因同居的日常生活事務與第三人發生一定法律關系時,互為代理人,互有代理權。非婚同居一方濫用該代理權的,其代理行為無效,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方面:財產關系。法律一般不干涉非婚同居關系中的財產制,同居雙方可以約定同居期間適用何種形式的財產制、同居關系解除時財產分割的方式等。對于同居期間沒有約定財產制的,在同居關系終止導致財產糾紛時,就需要按照一定的財產制規則分割當事人的財產。在雙方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可以仿照婚姻法對夫妻財產制的規定,具體而言,“在無約定的情況下,同居前的財產為雙方的個人財產;同居期間個人所得的財產歸個人所有;同居期間共同勞動所得和共同出資購置的財產由雙方共同所有;同居期間為共同生活的需要購置和積累的財產由雙方共同所有,房屋等價值特別大的除外”。[2]法院可以在非婚同居關系終止時,根據實際情況,對財產作適當分割。
2、外部效力
(1)人身關系
第一,非婚同居不同于婚姻,非婚同居當事人之間不具有夫妻身份關系。同時,非婚同居當事人與對方親屬之間不產生姻親關系,因此,同居雙方無姻親的權利義務。但是,“非婚同居為登記伴侶,可以以‘登記伴侶’的身份享受相當于婚姻配偶或家庭成員的某些待遇。例如到醫院探病、到監獄探監、休假、調動、購物和旅行優惠等等”。[3]
第二,在遭遇家庭暴力時,尋求救助的權利。非婚同居雖不同于婚姻,但是“共同生活”是其共同的特征,存在婚姻生活中的家庭暴力同樣可能存在于非婚同居中。出于保護同居者利益的目的,我們應將非婚同居關系中的暴力行為在家庭暴力相關立法中加以明確,也可以參照《婚姻法》第四十三條,專門規定針對非婚同居者的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2)財產關系
第一,非婚同居期間非婚同居伴侶個人債務由個人承擔,因共同生活需要產生的債務由雙方向第三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因共同生活需要產生的債務”,包括維持日常共同生活所必要的衣食住行開支、日常用品的購置、合理的醫療保健支出、文化娛樂消費等。規定“非婚同居期間的個人債務由個人承擔,共同之債由雙方共同承擔”,[4]符合公平原則,并且與非婚同居財產制中的規定相對應。
第二,非婚同居伴侶有對共同居住房屋的優先承租權。在國外,已有許多國家立法通過限制出租人的合同解除權,為非承租人一方非婚同居者提供了最基本的住房保障,即“如果非婚同居期間共同居住的房屋是以一方名義租賃的房屋,當作為承租人的一方死亡或者放棄租賃權時,非承租人一方非婚同居伴侶有權繼續承租該房屋”。[5]在我國,為保障非婚同居關系中不具有租賃權一方的利益,應該借鑒這一制度。但是要做一些改進,即在非婚同居關系中作為承租人的一方死亡或者放棄租賃權的情形下,允許非承租人一方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承租,而不是繼續承租,從而放寬對出租人過于嚴格的限制。
3、非婚同居關系的終止
根據導致非婚同居關系終止的原因可以將非婚同居終止分為:法定終止、合意解除和當然終止。法定終止包括:按照區別于婚姻的不登記制的一般原則,不符合認定標準導致事實伴侶關系的終止;按照區別于婚姻的登記制,經登記程序而終止。合意解除,指雙方經合意解除同居關系,不需進行登記。當然終止包括: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死亡導致非婚同居關系終止;或由于同居當事人雙方結婚,同居關系轉變為婚姻關系,非婚同居關系終止。“對于當事人訴請解除非婚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可依據非婚同居法律制度,審理非婚同居關系導致的財產分割、子女撫養等糾紛。”[6]
三、結語
非婚同居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滿足了人們對不同層次兩性生活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和推崇。同時,也迫切需要得到法律的維護。相較于外國立法,我國法律對非婚同居問題的關注不夠,在我國對非婚同居進行立法規制是非常必要的。立法應從尊重私權利、保護個人自由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目的出發,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選擇適合我國的非婚同居立法模式,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
參考文獻
[1] 于洋洋:“論我國非婚同居制度的構建”[D],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9年,第23頁。
[2] 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269頁。
[3] 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273頁。
[4] 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273頁。
[5] 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275頁。
[6] 同上,第2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