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提存制度起源于羅馬法,具有消除質疑、避免糾紛、保護善良義務人的作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提存制度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并成為立法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就提存的含義、適用情形、效力以及性質等方面來探討,以期對該制度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一、提存的含義
提存是使債務關系消滅的一項重要民法制度,我國司法部頒布的《提存公證規則》第5條第2款規定:“以擔保為目的的提存公證具有保證債務履行和替代其他擔保形式的法律效力”。按照提存的目的來說,提存有完成債務義務交付標的物和為踐行擔保責任而交付標的物兩種。因此,所謂提存就是因債權人的原因使債務人無法履行作為債務人的義務或者使債務人或者保證人無法履行保證責任而將物提交提存機關的一種制度。
提存制度主要涉及三方當事人,即提存人、債權人和提存機關。提存人是為債的清償或保證而將物交付給提存機關的人,提存人可以是債務人也可以是承擔保證之責的第三人。債權人是有權向提存機關領取提存物的人。提存機關則是依法有權接受提存物而為保管,并依債權人請求交付提存物的機關。
關于提存機關,目前我國尚無明確的立法加以規定,只有司法部制定的《提存公證規則》規定了公證處是提存公正的辦理機構。在國外,一般是附屬于法院設立專門的提存所辦理提存業務,如德國“謂國家為提存所之設備,受領提存物而保管者”我國臺灣也是采取類似做法。
二、提存適用的情形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條具體規定了提存的法定要件,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受領是指按照合同約定債權人應當受領標的物也可以受領時而不受領,或者債權人不在合同履行地也無法到合同約定履行地受領的。這兩種情形都可能給提存人造成履行義務困難,增加經濟損失。
(二)債權人下落不明或者債權人難以確定。如果債權人下落不明,但已經依法被法院宣告失蹤,并且制定了財產代管人,則不能算是提存的原因。債權人難以確定具體又包含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確定監護人兩種情形。此種情況下,債務人不知向誰履行債務當然就可以進行提存。
(三)債之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以提存為給付方式的。基于交易的現實情況,當事人雙方彼此都不太了解對方再正常不過的,出于交易安全的考慮,當事人可能約定將標的物提存給處于第三方地位的提存機關為交付方式。根據意思自治,只要合同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德,此種約定完全有效。
三、提存的效力
(一)提存具有使債務消滅的法律效力。合同標的物被債務人或其他得為清償之人提存之后,應認定已經履行了相應債務,不論債權人主觀意愿如何,都可以發生使債消滅的法律效力。當然,提存前提存機關應該就合同的履行條件、方式、標的物等加以嚴格審查,這樣才能防止提存人借提存方式危害債權人的利益。
提存期間,提存物所發生的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債權人承擔。因為提存具有和直接給予債權人標的物同等的法律效力,而合同法規定,標的物的風險自交付轉移。但是提存機關未盡妥善保管之責,造成提存物損傷的,將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按照《合同法》第103條規定,標的物于提存期間所產生的孳息等增值部分也歸債權人所有。
提存機關在提存期間對債權人負有應其請求給予提存物的義務,有向債權人收取提存費用的權利。
(二)提存具有擔保債的履行的效力。基于合同約定,提存可以以擔保為目的,擔保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到提存機關,從而擁有保證債務履行和替代其他擔保形式的法律效力。待所附條件成就時,提存機關得就提存物交付債權人或退還給提存人。
四、提存的性質
關于提存的性質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公法上的關系說,認為國家設立提存機關是盡公法上的義務。另一種主張私法上的契約說,認為提存是提存人和提存機關達成的一種契約,屬私法范疇。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附屬于法院設立公證所,我國臺灣也采用此種模式。我國大陸現行的提存機關為公證處。因此我認為提存從本質上來說屬于公法關系。首先,提存機關為國家設立,是國家出于公法上的責任。其次,若完全按照私法契約說,提存機關完全可以是不想的任意第三人,這樣不僅沒有國家設立提存機關的公信力,更不利于維護交易安全。
五、我國提存制度的完善
我國的提存制度雖然由《合同法》加以確定,但是可操作性卻不強,具體的運用方法卻在《提存公證規則》中規定。提存作為債的一種消滅形式現實中附屬于公證,變成一種公證制度。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提存制度,讓其作為一種獨立的制度而存在。
提存機關數量的有限性和資源的不足性制約著提存公證業務的發展。我國的提存標的規定只能是貨幣、有價證券、票據、提單、權利證書、貴重物品等幾種,而公證處又有合理照看提存物的義務,當提存物貶值或者有貶值之虞時得就其進行處理。這就要求公證處不僅有相關的技術人員,更應該有相應的配套設施和場所。
此外,民眾的對提存的意識還不夠強,這也影響了提存制度在我國的發展。
基于操作實務的考慮,我認為立法應該拓寬標的的范圍,完善并簡化相關程序,明確提存機構以及相關的收費標準,培育提存制度的文化環境。只有提存相關的立法制度加以完善,才能進一步適應經濟不斷發展的需要,推進經濟發展的規范化、法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