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許麗娟,女,(1969.12-),吉林省四平人,四平廣播電視臺,記者
摘 要:我國新聞事業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重任。因此,作為從事新聞事業主要人員——新聞記者,加強其職業道德建設十分必要。本文結合當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現狀,分析其失范問題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1.前言
中國新聞事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媒體作為信息社會下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承擔著向傳遞信息、傳播文化、普及知識、弘揚民族精神以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崇高使命和社會責任,這就要求其主要從業人員——新聞記者既要以及時、有效、真實、客觀、公正態度為大眾傳播消息,又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新形勢下有關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成了非常重要的課題。
2.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之現狀
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即新聞記者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遵循的基本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人質疑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并呼吁要求新聞工作者提高道德水準,我國針對現階段的媒介發展狀況,提出了新聞工作者所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與所應遵守的行業準則,如《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 并不斷進行修訂,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新聞記者行為,是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應看到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行為的失范和腐敗現象在新聞界滋生蔓延,對社會產生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當前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行為失范集中表現在有償新聞、記者收受禮金、報道失真、輿論導向錯誤等幾個方面,究其原因,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一些新聞記者滋生拜金主義、利已主義、享樂主義,在從事新聞工作時喪失職業道德;二是新聞記者隊伍素質不高,缺乏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職業精神道德的學習,導致把關稿件不嚴、報道新聞失實;三是新聞媒體主管監管不嚴、不力,新聞單位對記者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放任不管、聽之任之,加劇了新聞記者道德滑坡現象發生。
3.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之建議
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是我國社會道德建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聞媒體有必要針對上述新聞記者工作中職業道德失范原因采取必要措施,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保證新聞事業的健康、有序地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3.1 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和政策
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離不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法制化建設,一是要進一步出臺新政策以及更新已有法規。我國至1985年以來,就頒布了成文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條例《記者守則》,之后又相繼頒布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等法規并進行了多次修訂工作。鑒于新聞價值的核心要素和新聞產品質量要求下的新聞真實性需要明確法律標準強制施行,新時期下的新聞事業的發展仍需要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規范并增強其執行力度,因此,國家應加快《新聞法》出臺,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立法,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行為進行規定,對違法行為追究其相應責任,從法律角度加強對進行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約束[1,2]。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新聞職業道德有關法規和政策是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制度保障。例如《關于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試行) 》中規定“嚴厲懲處假報道、 有償新聞等行為,情節嚴重的,一律吊銷記者證”就有效約束了記者的行為。新時期下,只有健全法律法規,才能強化媒體的把關意識,杜絕類似江西電視臺“后母虐童”假新聞報道。二是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方面的考核。新聞媒體可建立客觀全面的記者職業道德行為考核機制,可進一步規范從業人員職業行為。
3.2加強、完善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修養
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修養既是本行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規范,又是行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而新聞職業道德修養是屬于新聞從業人員自律范圍,它通過公約、守則等對新聞工作加以規范進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鍛煉、自我提高等活動。
由于新聞職業道德是長期自然形成的,更多地依靠新聞記者依靠內心信念和習慣進行自律,這就要求新聞記者首先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記者在采訪、報道新聞活動中,應要按照新聞價值標準來選擇衡量[1],堅持主持正義和真理,維護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以除惡揚善、扶正祛邪為自己神圣職責;另外,新聞記者要嚴格遵守新聞工作的真實性原則,客觀報道事實。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即表現在新聞報道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原因和經過都經得起核對。例如,《新聞記者》雜志曾連續評出《2001年十大假新聞》、《2002年十六大偽新聞》中的“新聞”幾乎都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這也是記者不遵循新聞真實性、喪失職業道德的惡果。
3.3做好職業道德建設監督工作
在我國,新聞記者處于“無冕之王”特殊位置,職業道德上必須受到嚴格監督。一是新聞媒體可建立新聞記者道德檔案來細化新聞記者道德標準,或是定期邀請社會各界代表對新聞從業人員職業行為進行定期組織評議。在今后的工作中,新聞單位可以進一步擴大監督范圍,建立長期評議制度,并且工作監督與生活社交監督兩者并舉,做到從業人員工作到哪里,監督就實行到哪里。二是健全新聞機構內部的監督約束機制。新聞機構應細致明確各項獎懲規章制度。對遵守新聞職業道德的記者依情況給予表彰或獎勵;反之,對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要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處罰措施,確保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新聞媒體還應該定期在內部組織理論學習活動和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培養,加強新聞記者自我監督,增加群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感。
4.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下的今天要求新聞記者要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目前職業道德行為失范現象嚴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更顯重要。為此,新聞媒體及工作人員可采取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和政策、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修養、做好職業道德建設監督工作等措施來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促進新聞傳播業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廣東.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2):104.
[2] 田野.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表現、原因及對策分析[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