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象是中國首創的一個審美范疇,是一個古老的文藝美學概念,也是文學鑒賞重要審美單元,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美學思想。意象的概念并非憑空生成,而是經過先秦老莊有關“言、意、象”三者關系的論述,魏晉玄學對其的深化以及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下才形成這一具有東方色彩的審美范疇。意象在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詮釋了其本身固有的哲理性、暗示性、模糊性、求解性和多義性等特征。意象的這些特征并不影響反而增強了審美效果,那么在文學接受中意象是怎樣生成的呢,本文將以意象中心,以讀者的接受視角為出發點來分析文學接受中意象的生成。
關鍵詞:文學接受;意象;文本;閱讀;文字符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意象作為一個古已有之的審美范疇,是文學、美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系統之一,古今中外的學者對它的研究不可勝數。然而對它的研究更多的是在作家的文學創作領域。美國當代文藝學家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學活動由四個要素構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這四者的相互關系蘊含著文學藝術的兩大理論體系:文學創作理論和文學接受理論。意象是活躍在這四要素中的一分子,也就是說,意象不僅在創作領域存在,在接受領域亦存在。那么,我們在研究意象在文學創作理論中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要重視其在文學接受理論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所以對在文學接受中意象是怎樣生成的這一支點的分析,不僅可以使人們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意象這一范疇,還能使生命與藝術在更深的層次上達到異質同構。
一、關于意象
“意象”一詞在中國古代文論中出現得很早,如果從《周易·系辭》提出“圣人立象以盡意”算起,已有兩千多年。就像蔣寅先生所說的:“意象雖經許多學者討論研究,它也還是一個意指含混的概念,其所指在不同的學者筆下有很大出入?!?sup>[1]
(一)意象的起源
意象并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有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中國古典意象有兩個歷史源頭:老莊道家美學和周易。老子的“象”已不是具體的物象,而是與道有關的虛幻之象,認為只有借助象才能領悟道。而《周易》第一個將“意”與“象”結合,開了意象之辯的先河。在先秦典籍中“意”與“象”是作為一對關系范疇出現的。不過“意象”一詞最早出現卻是在東漢王充《論衡·亂龍》篇中。魏晉至唐代,意象論走向形成。劉勰繼王充之后在《文心雕龍》中首次明確使用“意象”一詞,將意象作為一個審美范疇在我國美學和文學史上提出,使之逐漸成為古典文論的重要范疇。
(二)意象的內涵
古往今來學者們為意象所下的定義是在不斷更新變化著的,在當代文藝理論界,普遍認為意象是中國首創的一個審美范疇。意象是指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觀念和抽象思維的指導下創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義性達到人類審美立象境界的“表意之象”。文學實質上是一種審美活動,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審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就是審美意象。
二、意象的生成
文學與其它藝術門類不同,文學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文學作品,是文字符號的系列組合,其審美意義潛藏在符號之中,只有經過讀者的接受,才能實現作品的價值。文學接受中意象的生成要三個階段。
(一)審美感知
審美感知是文學接受的起點和基礎。魏晉時代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論述言、意、象的關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2]在讀者與作品接觸時,讀者通過對文字的直觀,產生對文字的理解,進而激活心中記憶表象。
(二)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是指讀者對感知到的審美意象進行體察的心理活動。文學作品不是簡單的再現客觀事實,而是蘊含作家對生活的認識。例如魯迅的《祝福》中“祥林嫂”這一典型形象,在初看文字后,頭腦中構造出一個老實能干的人物形象,隨著閱讀的深入,讀者了解到作者是借助“祥林嫂”這一悲劇人物形象的命運來揭示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君權和夫權的嚴重摧殘下廣大勞動婦女的生存境遇。在審美體驗階段,讀者沉醉在藝術的氛圍中,處于一種超越現實的超我狀態。
(三)審美判斷
讀者要做出審美判斷,就是看作品有沒有某種價值屬性。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它們是滲透了作者情感的意象。所以為了尋找隱含在這種感性形式背后的哲理,必須出乎其外,從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如魯迅筆下的阿Q以及精神勝利法,就深刻的揭示了某種人性,讀者通過閱讀深刻了解人類自身特性。因此,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被贊為是人性的鏡子。讀者的閱讀進入最高階段是領悟階段,頓悟宇宙奧妙、體悟人生真諦等等。
三、意象的特征
(一)審美意象的本質特征是哲理性
中國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達至理的手段,奧地利作家卡夫卡說:“我總是去企圖傳播某種不可能言傳的東西,解釋某種難以解釋的事情?!彼男≌f《變形記》就深刻的表達了關于人性異化的哲理思考。
(二)審美意象的語言特征是模糊性
《周易·系辭傳》中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3]意象的傳達有了,兩種方式:言和象。然而象本身不能呈于紙上,仍要借助于“言”的媒介。在表述的過程中就形成了這種模糊性。審美意象尤其需要在接受領悟之后才能完成對文本的解讀。
(三)審美意象的表現特征是象征性
美國當代著名學者杰姆遜宣稱:“現代主義的必然趨勢是象征性。”[4]象征是審美意象最基本的手法。象征一般由兩種因素構成:第一是意義,其次是意義的表現。如:《變形記》中的大甲蟲,“大甲蟲”形象在顯的層面上可以給人以視覺感受,而在隱的層面上則是寫人性異化的思考。
(四)審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誕性
意象是一種人心營造之象,已不是生活物象的本身狀態,它以荒誕的形象達到象征目的。這樣荒誕指形象上的荒誕性。比如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刑天頭被砍掉后,仍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繼續戰斗,這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可能有的事物。在文學意象的接受中,象征義是意象的深層次的價值。
(五)審美意象的鑒賞特征是求解性和多義性
由于在創作意象時抽象思維的直接參與,所以讀者只有通過思索和求解,才能領悟到意象所承載的觀念和哲理。但是好的作品又因為作家有意隱藏自己的意圖,作品好像有無數個解。這樣,不同的讀者便會讀出不同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文學意象以詞語為依托,以語言背后豐富的內涵為潛在視域,是在世界、作者、文本、讀者的多重關系中被建構起來的獨特形象。在文學接受中從讀者的角度來看,為了獲得審美感覺,必須通過閱讀文本來實現,讀者首先需用心閱讀文本,尋到作品中表達作者人生體驗的表象,再喚起審美感受,這一過程就是文學接受中意象再創造的過程。作品中的一草一木不再是簡單的物象,而是滲透著人類情感,承載著人類文明步履的意象。這“一磚一瓦”是人類千百萬年探索的成果,帶著人類文明的步履逐漸沉淀為人類精神家園的一份子。
參考文獻
[1] 蔣寅.語象*物象*意象*意境[J].文學評論,2002.
[2]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6.
[3] 惠棟.周易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 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