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勇(1987-),男,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文獻。
摘 要:“恥”,作為四大綱紀之一,是中國傳統道德和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論語》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該書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恥感思想。“知恥”是君子人格的象征,使人知恥之“仁”“禮”思想乃治國平天下之門徑。即便是在今天,《論語》中的恥感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孔子;《論語》;恥感思想;現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恥”,古作“恥”。《說文》曰:“恥,辱也,從心,耳聲。”《六書總要》曰:“恥,從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慚之意。凡人心慚,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管仲《國頌》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寥寥數字,道盡四大綱紀的重要性。恥,不僅是傳統道德的一部分,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理應受到重視。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論語》中,多處提到“恥”字,這表明孔子有著很強的恥感意識,并形成了明確的恥感思想。因此,探討《論語》中的“恥感思想”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它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代的傳統文化,還能給我們現代人帶來諸多啟示。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個禮崩樂壞、金戈鐵馬的時代,而圣人往往具有關注國家命運、胸懷天下蒼生的情懷,渴望“復禮從周”(《論語·八佾》),建設一個“老安少懷”(《論語·公冶長》)、“天下為公”(《論語·先進》)的太平世界,而使人知恥,則是實現其理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論語》中的“知恥”,是君子人格之象征,而使人知恥之“仁”“禮”思想乃治國平天下之門徑。
一、知恥是君子人格之象征
首先,君子以思想人格之不獨立為恥。子曰:“幫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谷,為出仕或領取俸祿之意。孔子認為,作為朝廷官員,國家有道,則可出仕,而在國家淪為無道的過程中,既不能有所匡救,又不潔身隱退,則為最大的恥辱。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太伯》)知識分子是否跟統治階級合作,要看幫是否有道,實則告訴知識分子要有一雙慧眼,識別當前形勢,也是告誡知識分子,要有一種獨立的人格,即陳寅恪先生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次,君子以有志于道而意志不夠堅定者為恥。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孔子認為,士有志于道而以粗衣糙食為恥之人,不足與之相謀。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論語·子罕》)狐皮裘衣乃貴族之衣。此句是說,穿著粗布衣服與穿著狐皮裘的貴族站在一起都不覺得羞恥的人,恐怕只有子路了!實則贊譽子路,不因貧賤而自卑。孔子自己也是如此,“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因此,君子應該經得起貧困生活的考驗,安貧樂道,志向高遠。
再次,君子以言過其實、言行脫節、表里不一、辱沒君命為恥。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即君子以言談不符合自己的行為為恥。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古人之話,不隨便出口,昰恥于自身的行為做不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孔子認為,花言巧語、儀容偽善,表面上對人友好謙恭,而內心藏著怨恨之人,是可恥的。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論語·子路》)孔子認為,人對自己的行為要有羞恥之心,出使他國不能辱沒國君的使命。這些談的都是恥言恥行問題,即君子應該言行謹慎,表里如一。
二、使人知恥之“仁”“禮”思想乃治國平天下之門徑
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孔子的思想,莫過于“仁”“禮”二字恰當。孔子之所以極推“仁”“禮”,并希望統治者借此二者來治國平天下,是因為二者能使人有羞恥之心。因此,孔子的恥感思想亦存在于“仁”“禮”思想之中。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認為,用政令來教導,用刑法來整治,老百姓能夠茍免刑罰但缺乏羞恥之心;用德行來引導,用禮儀來整治,老百姓則有廉恥之心,且會擁護統治者。這是結合政治談“恥感論”問題。孔子為什么不主張以刑罰而主張以“仁”“禮”來治理國家呢?刑法是一種外在力量的壓制,以“罪”與“非罪”作為評判的標準,使老百姓在政府外在力量的壓制下“力服”。老百姓為了達到“非罪”的目的,通常會采取兩種手段:一、避之,即不觸犯法律;二、在犯罪后通過金錢賄賂、美色誘惑等不正當手段來打通與政府官員的關系,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如果只用使人“力服”的手段來管理老百姓,那么老百姓永遠處在“罪”與“非罪”的邊緣而沒有恥感,而使人知恥之“仁”“禮”思想則恰好能彌補其不足,因此成為治國之門徑。
當然,孔子的治國思想是有前提的,即作為統治者自身也要“知恥”。只有自己擁有美好的德行,才可能治理好天下。因此,孔子認為,統治者應該“修己”“正身”,才能達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篇》)的目的。
三、《論語》中恥感思想之現代啟示
“《論語》中恥感思想之現代啟示”,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論題,并非三言兩語所能說得清楚,以下內容只是自己的幾點拙見。
首先,知識分子應該有君子人格。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當“物”日漸成為社會評判標準的時候,社會容易異化,有些人的本性和尊嚴成了一堆鈔票,富貴成為一種偽尊嚴。腐敗像瘟疫一樣蔓延至各個領域,甚至連圣潔的學術領域也不“學術”了,所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人格也被無情地踐踏。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文化人深思。但是,知識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決定著祖國的未來,應該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唯有如此,國家才有未來可言。
其次,每一個公民要守誠信,講良知。在今天,說起誠信、良知,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世風日下”“道德淪喪”這類詞語。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盲目地追求財富,不擇手段地謀取利益,根本沒有誠信良知可言,所以才有“地溝油”“毒奶粉”“瘦肉精”“轉基因食品”等。然而,在今天,欺騙和謊言又何止在商業領域存在?各個領域有之。因此,唯有每一個公民守誠信,講良知,和諧社會才不會成為一紙空文。
再次,政府在以法治國的過程中要慎重!古代衙門的屏門上一般都掛著“天理、國法、人情”六個大字,這是告訴手執權力者,斷案時要權衡三者,既要符合天理,又要符合國法和人情,這是值得肯定的。現階段,我國在法制建設道路上取得了重大進步,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在這個文明的國度里,我們仍然能看到不少暴力拆遷事件,那些被拆遷的善良之眾,他們吃盡的苦頭,他們失去的年華與生命,又由誰來“買單”?誰來償命?在此,我只想告訴一些人,單純使人“力服”的手段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我們不僅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更需要慎重執法,保證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
總而言之,《論語》中的恥感意識不僅是君子人格的象征,更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思想。它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M].[宋]徐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吳元滿.六書總要[M].明萬歷12年刻本.
[3] 黎祥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