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易丁香,女,(1982年——),江蘇省如東縣人,如東縣文化館助理館員。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根據國家“一縣一團”的規定,各地將舊社會沿襲過來的“草臺班子”合并重組,改造成縣屬專業劇團,與群文主陣地的文化館相得益彰,使新文化與新中國同時起步。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各式業余宣傳隊的數量達到空前絕后的指標,產生了一個龐大業余文藝演出隊伍,不少人還從業余宣傳走上專業藝術道路,部分成為了群文活動的骨干成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使文化事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各級劇團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地步。同時,各類組織、單位的文藝演出場次不斷增加,使得公益性質的文化館在各類活動中占據了主要地位,因編制及專業人員的限制,各級文化館站更多地承擔起各類演出的創意策劃、編排輔導、舞臺組織等工作。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各級中小企業、各類家庭活動為主需求的演藝、慶典活動需求量不斷增加。因縣級劇團的日益蕭條,文化館又以公益活動為主,在這個現狀下,文革中產生的大批業余文藝骨干組成了各式草根劇團。他們以數量之多、活動范圍之廣、經營方式之活、受益面之眾,逐漸成為群眾演藝活動中的新生力量和新型代表,并作為新的文化形態,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筆者作為縣文化館業務人員,因工作關系,長期與草根劇團有著近距離接觸,對他們的生存、變化和發展狀況有著一定的了解。從現狀上看,首先筆者覺得草根劇團的存在,是令人鼓舞、值得欣慰的現象:
第一,著實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我所在的如東縣下屬14個鎮(區),卻擁有80個草根劇團,平均每鎮近6個。縣文化館因承載全縣的大型活動,其組織開辦的演藝活動難以輻射全縣每個角落,同時,由于撤鄉建鎮等改革,鎮管區域越來越大,鎮文化站有限的人力物力,使其無力向村組滲透。草根劇團的出現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有益補充,他們活躍深入田頭、碼頭,走進千家萬戶,幾乎占去了全部村組文化陣地。婚喪嫁娶,慶生賀壽,他們召之即來,因陋就簡,機動性強,流動性大。他們從早到晚滾動式的演出,伴邀請方樂而樂,隨東道主悲而悲,給留守的婦孺老幼帶來歡笑,又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著部分民俗陋習,扼制了封建迷信活動的蔓延,總體上受到百姓的歡迎和好評。
第二,有力輔助了文化館站的工作職能。
草根劇團都比較尊重并服從文化館站的管理,聽從主管行業部門的調度與安排,與文化部門有著很好的協作關系。部分經營性團隊還調整檔期,熱情參加送戲下鄉、文化納涼等公益性活動。他們還能在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圍繞黨委、政府的全局性工作,以演藝形式開展計生、環保、國土等專題法制教育和中心任務的突擊性宣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文化館站的工作壓力。
第三,錘煉造就了舞臺藝術的專業人才。
草根劇團的演藝人員多數不是科班出身,但因常年走村串戶,高頻率地演出,鍛煉出一批具有豐富演出經驗的表演人才。他們中不少人一專多能,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有的還會武術、雜技、魔術、口技等奇功異招,甚至身懷絕技。表演時擅長“現掛”,善于和觀眾交流互動,注重現場效果氣氛,極具看點、笑點和賣點。不容諱言,這些人的演藝水平在一般業余演出團體之上。如近幾年,我縣草根劇團中選拔出的5個代表家庭,先后在央視家庭才藝大賽斬獲頭獎。
第四,充分展示了中老年人的精神風貌。
在我縣80支草根劇團中,有近20支屬于傳統意義上的業余團隊,這些團隊主要由中老年人組成,其中不少人在“文革”期間有過表演經歷。他們自覺參加、自愿組合、自籌經費、自行排練,以娛樂、健身、交友為目的,為群眾文化發揮余熱。近年來,他們走進鄉村社區,走向縣外國內,在上海世博會展演,在全省舞蹈比賽中奪獎,有全國京劇票友大賽中拔頭籌,他們為群文百花園添上了絢麗“夕陽紅”的。
筆者在為草根劇團感到欣喜的同時,也看到兩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管理松懈,隊伍渙散。因草根劇團與文化主管部門沒有嚴格上的隸屬關系,文化主管部門無法對其進行直接性管理;經營性團體相對因與經濟利益掛鉤,內部管理善能自理,很多純興趣性的業余團隊自身制度不健全,隊伍不穩定,如同一盤散沙。二是編導薄弱,格調低下。草根劇團因其自身的特點,均嚴重缺乏創作力量,又因經費問題,無法外請外購創作節目,個別團體為了迎合市場,不免三俗,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和不良效應。
作為當下群眾文化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如何引導并維護草根劇團的健康成長,就成為一個必須積極應對并務求破解的嶄新而嚴峻的課題擺在了群文工作者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面前。筆者就此有以下想法。
一、加強行業管理,規范經營行為。
草根劇團也已成為群文活動中的組成部分,文化主管部門應因勢利導,在充分調查、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會同民政部門進行登記注冊,成立全縣民間演出團體管理協會,并組織文化館、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文化市場稽查大隊齊抓共管。對其中經營性、半經營性演出團隊,協同工商、公安部門,為其辦理營業執照和安全許可手續,使其走上有序化的發展道路。
二、舉辦業務培訓,供養精神食糧。
每年定期召集草根劇團的法定代表人和業務負責人參加培訓,培訓以法律講座和舞臺表演培訓為主,大幅度提了參訓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藝術素養。根據培訓情況,還可選送部分人才到藝術院校進修,更好地拓寬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藝術修養,使其為全縣百姓提供各優質的表演。
同時,創編文藝交流內刊,定期寄送到每個團隊,并指派劇目工作室和文化館創作室人員為不同團隊量身打造原創節目,確保草根劇團的演出節目健康向上。
三、開展定級評星,促進優勝劣汰。
圍繞組織建設、節目質量、演出場次、收費標準等方面,采取抽樣調查、定時驗收、群眾評議、網上公示等方法,對草根劇團實施定級評星,每年復查一次,進行級別升降和星數增減。對檢查驗收不合格的,尤其是擾亂文化市場、傳播三俗內容等非法內容的,責令限時整改,直至吊銷執照,強制解散。
四、提供展示平臺,推動良性發展。
每年舉辦一次綜藝或單項會演,讓劇團互相觀摩學習,并從中選出優秀節目推薦參加各級文藝比賽,讓他們有機會在更大的舞臺和更高的層面上展示,主推草根劇團向又好又快邁開前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