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主要采取聲學實驗和音系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利用praat軟件對寶雞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語音材料進行實驗分析,在參考對比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時,考察如今寶雞方言聲調的聲學特征,并得出每個聲調的調型和調值。
關鍵詞:寶雞方言;praat軟件;聲調;實驗分析
中圖分類號:O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一、寶雞方言概述
陜西省簡稱“陜”或“秦”,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東部的黃河中游,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甘肅、寧夏,北臨內蒙古,南連四川、重慶,東南與河南、湖北接壤。位于關中平原西部的寶雞市則是陜西省的一個重要城市,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北邊的黃土高原和南邊的秦嶺山脈使這里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小盆地,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民風淳樸,從遠古時期這里就是華夏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1]。而其語言系統也極為復雜,就大的方面來說,陜西省的漢語方言主要包括:晉語、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以及少量贛語等。而陜
西境內的中原官話又分別屬于汾河片、關中片、秦隴片和南魯片。寶雞方言作為陜西方言的一部分,既具有官話方言的共性,也有其獨立的個性,它有獨立完整的語音、詞匯、語法系統,單就其語音方面來說,它與普通話的主要差異存在于調值方面,因此,采用聲學實驗和音系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寶雞方言的聲調進行分析是十分有價值的。
二、語音現象研究
寶雞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聲調方面,具體來說,寶雞方言中的陰平調多讀做21調,如:天、衣、書、英;陽平調與漢語普通話聲調相近,多讀做24調,如:陳、白、紅、雄;上聲調多讀作53調,如:景、手、走、好;去聲調多讀做44調,如:問、在、去、漢。由此可見,寶雞方言與普通話在聲調方面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對寶雞方言聲調的聲學特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實驗設計
1、發音合作人
為了更好地研究寶雞方言的聲調特征,筆者選擇了兩名發音
合作人,對發音合作人的情況介紹如下:
劉雅麗,女,24歲,漢族,陜西寶雞人,家住寶雞市陳倉區,大學本科畢業,日常交際用語均為寶雞方言,并能熟練掌握寶雞方言。
吳海濤,男,45歲,漢族,陜西寶雞人。現居陜西省寶雞市,大學??飘厴I,日常交際用語為漢語普通話和寶雞方言,能熟練掌握寶雞方言。
2、語料采集和分析
本實驗的語料均選擇頗具代表性的單音字,且字表設計中沒有選擇聲母是鼻音、邊音和零聲母的字。在安靜的環境下,使用praat語音軟件進行錄音和調值分析。發音樣本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每個聲調各10組字的錄音。每個發音人4個聲調各有10組發音,即每個聲調為580個取樣,所以共得到80(2*10*4)個有效樣品。
結合聲學實驗和音系分析來處理語音樣本,利用對每位發音人的語音樣本進行聲學分析并提取聲學數據。對聲調的分析則采用相對歸一的T值計算(石鋒1986)。計算公式如下:
根據對發音合作人單音字的錄音情況,所提取的聲學數據如下:
根據所得到的統計數據,繪制寶雞方言單字音的聲調分布圖:
由此可見,寶雞方言中,有很多字的調值與普通話的差異較大。如圖所示:寶雞方言的陰平調多讀作降升調,與普通話的平調差異較為明顯,從原來的55調變為21調;陽平調與普通話也略有差異,從原來的35調變為24調;而上聲調表現為降調則十分明顯,從原來的214調變為現在的53調;去聲調則多為平調,與普通話差別也比較明顯,從原來的51調變為44調。寶雞方言以其獨立的特點存在于秦隴片區,它不僅區別于晉語、西南官話、江淮官話以及贛語方言,更與中原官話的汾河片和南魯片差異較大。寶雞方言的聲調特點也為以后進一步研究秦隴片區的方言開拓了視野。
四、前人研究成果
目前有關寶雞方言語音方面的研究并不多,通過各方資料顯示,針對寶雞方言的語法及詞匯研究居多,主要有寶雞文理學院講師郭沈青2000年的論文著作《寶雞方言同音字匯》,陜西師范大學閆慧2007年的碩士畢業論文《寶雞方言語法初探》,以及劉繼超在寶雞文理學院學報上刊登的《寶雞方言語法特點概要》,任永輝的兩篇論文《淺析寶雞方言的詞匯特點及其文化特征》、《寶雞方言與推廣普通話》等。而真正針對寶雞方言的語音研究可謂少之又少。所以,采用實驗語言學的方法對寶雞方言的聲調進行研究,可以說具有一定的意義,它對傳統語言學也起到了很好的論證和鑒別作用。
注解
① 趙玲,寶雞市城區多方言現象探微[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1.
參考文獻:
[1] 吳宗濟,林茂燦,鮑懷翹.實驗語音學概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石鋒.中和水語的聲調分析[J ]民族語文,1998,(2) .
[3] 石鋒.語音學探微[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