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黎嘉敏(1988.2-),女,籍貫:廣東東莞,學歷: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華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摘 要:作為“香港文壇三大奇跡”之一的亦舒一直備受關注,她的作品被認為是當代女性的勵志書。然而亦舒筆下的女人,總會遭受生活的苦難,透露著悲涼氣息。本文以亦舒的早期作品為例①,淺析亦舒小說中人物體現的悲劇意識。
關鍵詞:人物;悲劇;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亦舒以明快而又冷峻的筆調,講述生活在香港大都市形形色色的白領階層的故事。“我的故事一向有此毛病,從來沒講過神仙的故事,主角統統是凡人,自私虛榮貪婪軟弱。”②王國維把悲劇分為三種,一是極惡之人盡其所能造成,二是盲目的命運,第三則是由“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環境”造成“逼之不得不如是”的悲劇,而亦舒所說的故事屬于第三種。她描寫的是飽經滄桑的坎坷,都市愛情的虛偽悲涼。亦舒所寫的女人,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人,她們為了生存,為了生活中的物質條件,為了滿足內心的欲望,努力著掙扎著,同時也暴露了人性的缺點。
(一)直面挫折,獨立自尊的女人。
她們遭受不同的苦難,卻并不頹廢自暴自棄。我國美學家朱光潛說:“悲劇不僅表現災難,更在于表現反抗。”挫折讓她們學會了追求經濟上的獨立,學會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她們把終身托付給自己,自尊自強自愛,波瀾不驚地面對生活。
《流金歲月》里的蔣南孫,她的母親是個傳統舊式的女人,一直沒有工作靠著丈夫養活,因此處處要看丈夫的眼色,受盡丈夫和婆婆的冷嘲熱諷,南孫說:“多年來她不知道什么叫自尊,卑躬屈膝伺候主子,手指縫間漏些好處來……一定要經濟獨立,否則簡直沒有資格講其它!”③因此她一直不斷奮斗,在父親破產之后更是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最終獲得奶奶的認可。美得幾乎妖艷的朱鎖鎖,從小飽嘗寄人籬下之苦,中學畢業后從小小的打字員逐步爬到臨海大屋,看似風光的背后藏著只有自己知道的辛酸,苦拼了幾十年的積蓄,最終卻用來換回一句少奶奶的稱呼。在世人眼中太傻,但于鎖鎖而言,沒什么比尊嚴和尊重更具價值。
《我的前半生》改寫《傷逝》里涓生和子君的故事,顛覆了魯迅筆下子君的悲慘結局。“前世芳魂竟傷逝,今生混沌只半生”,亦舒筆下的子君嫁給當醫生的涓生后,一直過著闊太太的生活,衣食無憂,整天靠著喝茶逛街打牌來消磨時光,甚至連女兒都質問“你辛苦嗎?我不覺得。……家里的事萍姐和美姬做的,錢是爸爸賺的,過年過節祖母與外婆都來幫忙,我們的功課有補習老師。媽媽,你做過什么?”④所以當她被丈夫拋棄的時候,女兒對媽媽的感覺是可憐又可恨。失去涓生,子君也曾挽留過,曾迷茫惶恐,不知所措,但清醒之后,毅然走上了獨立的道路。在朋友的幫助下,重新站了起來,而且是以另一種更高的姿態出現,她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體會到以前的子君沒能體會到的“以前小時候,我也曾擁有過偶像,后來,我發覺,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才會幫助自己度過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的難關。”⑤
(二)逃避現實,孤獨寂寞的女人
亦舒的作品中有這樣的一種女人,美得讓人窒息,比花還驚艷。而她們的內心,卻跟她們的外表形成鮮明對比,傷口累累且永不愈合,對待生活不再有希望,不再有寄托。
《沒有月亮的晚上》的周海湄是一個非常漂亮卻只在夜里生活的女人。她最普通正常的一日,便是從下午的五點之后才起床,晚上九點之后,她的細胞才開始活躍起來。心理醫生周博士跟她說,人在極端不滿現實的時候,才會想到逃避。她也知道自己在逃避,可是逃避的是什么?僅僅只是夢境嗎?做了十年的地下情人,她不能在白天出現,無法公開自己。雖然物質生活豐裕,但卻無法滿足她內心對愛的渴求。親情、友情和愛情都棄她而去,于是她只想逃脫現實,她討厭陽光,認為陽光能夠把一切都照得千瘡百孔,把缺點都暴露出來。然而她又渴望陽光,跟朱二的那場游戲里,她從來都沒有拒絕陽光,甚至喜歡上了陽光。最后當她明白不管是丈夫還是情人,都不過把她當成一件商品,她徹底絕望了。“太陽落山以后,遍地銀光,夜溫柔如水,撫平任何創傷憂慮,屬于白天的留給白天,沒有人再會記得日間發生過什么,黑夜中的世界完全不一樣,只有等到夜里,一切都不用煩惱。”⑥她再次成為夜黨的一員,更甚的是,這次她將永不回頭。“等吧,等你的夢想駕臨吧,只怕屆時你頭發已經白了,夢也不認得你。”⑦這樣蒼涼悲哀的話語,出自只有二十七歲的美麗女人,愛的幻滅,讓她不再追求。從此淪為只在夜晚綻放的曇花,沒有靈魂。
《她比煙花寂寞》的姚晶,有著無懈可擊的臉型,修長纖秀的身材,美得玲瓏剔透。故事把她的去世比喻成“一顆明星在深藍色的天空中隕落。”通過記者徐佐子的調查,一層層揭開這個美麗女子內心的徹骨哀傷。在他人看來姚晶是幸福的,在大明星的光環下,物質生活無憂無慮,而且嫁入豪門……但其實姚晶的內心是極其寂寞苦楚的,親情于她僅限于血緣,實際上跟陌生人沒有太大區別;能說得上是朋友的,只有見過兩次面的徐佐子;愛情,她苦苦追求的,不斷付出不求回報,然而她愛的人不愛她,愛她的人她不愛。最后,夢碎了心也碎了,絕望而死。
(三)為愛而生,奮不顧身的女人
這可以說是亦舒小說中最美的一類人物。在亦舒的眼中,愛情一直是一件極其奢華的事情。她筆下的愛情故事是殘忍的,帶有點悲涼氣息。然而也有這樣一種女人,純粹為愛而愛,不理會世人的眼光,不理會造成的傷害,自由任性地愛著。但又不同于愛情童話里的“永遠只愛你”,她們并非一生只愛一個人,只是她們在愛情中便全心全意不顧一切。
倪匡曾說《玫瑰的故事》是一部“情愛寶鑒”。玫瑰的愛情,是強烈的不平凡的。“不切實際”用在她身上非常恰當卻沒有絲毫貶義,她對愛情從來就沒有一種現實的考慮。對莊國棟和傅家明,都是一見鐘情,完全認同。她是個至情至性的女子,將愛情與生命融為一體。她沒有金錢的概念,沒有名利的追求,只是一心一意談戀愛。就連她哥哥也說:“玫瑰縱有千般不是,她也有個好處。愛就是愛,她又不計算付出多少,得回多少,她從來不把愛放在天平上量。”在亦舒展現的那個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社會,能有多少玫瑰?亦舒曾說:“中國人不懂得愛情最美麗之處,是在乎任性,來去自若,不受禮俗常規所拘,拒絕其他因素的影響。”⑧而《玫瑰的故事》,體現的就是這樣超越社會理性的靈性世界。
“如果愛你是錯了,我才不要做對,如果生命中沒有你,我情愿走上錯誤的道路一生”⑨
“他既與我無關,我何必還關注他的喜怒哀樂。莊是一定痛苦的,而我的安慰,一定是虛偽的,干嘛要多此一舉?”⑩
亦舒以悲憫情懷,表達對女性的生存和命運的思考和關懷。張愛玲曾說:“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么生活過來了。他們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亦舒筆下的女人,也正是演繹著這樣一種啟示。亦舒沒有給讀者創造一個美好的童話世界,而是書寫現代人的困惑和兩難的選擇。
注解:
① 以亦舒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20部中短篇小說(即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10月出版的《人淡如菊》《香雪海》《沒有月亮的晚上》《沒有季節的都會》《玫瑰的故事》《喜寶》《胭脂》《圓舞》《我的前半生》《她比煙花寂寞》《曾經深愛過》《流金歲月》《天若有情》等)為研究對象。
② 亦舒.講故事:《亦舒傳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③ 亦舒.流金歲月[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63.
④ 亦舒.我的前半生[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1.
⑤ 亦舒.我的前半生[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94.
⑥ 亦舒.沒有月亮的晚上[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199.
⑦ 亦舒.沒有月亮的晚上[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134.
⑧ 鐘曉毅.亦舒傳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148.
⑨ 亦舒.玫瑰的故事[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149.
⑩ 亦舒.玫瑰的故事[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312.
B11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張愛玲文萃》[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108.
參考文獻
[1] 鐘曉毅.亦舒傳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2] 汪義生.亦舒傳[M].團結出版社,2001.
[3] 許子東、梁秉均.再讀張愛玲[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4] 滕倩蘭.老舍小說中的悲劇意識[J].文學評論,2009(3).
[5] 馬雯.浮華的美麗絕世的悲哀——淺析張愛玲的悲劇意識[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6] 陳曉芳.都市霓虹燈下的悲劇——亦舒言情小說論[D]:[碩士學位論文].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2006.[7]亦舒.嘆息橋[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