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植根于少數民族地區現實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活動中的政治文化,它的形成不僅是主觀活動的反映,更受到各種該少數民族社會生活中客觀因素的影響,被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本文通過對實地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探討了對升平鎮少數民族政治文化形成與演進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少數民族政治文化;影響因素;升平鎮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2
少數民族政治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一個派生概念,指的是在少數民族共同體成員中普遍存在的、在少數民族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對少數民族政治體系和政治過程的主觀取向。在少數民族政治生活中,每一個民族都會形成自己對政治的信念、觀念和價值。①每一個民族的政治體系里都伴隨有自己民族特定的政治文化,有多少種民族就存在多少種政治文化,其特殊性使之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政治文化。一個民族的政治文化與該民族的歷史進程相生相伴,這個民族的歷史傳統、生存環境、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等等都深深地影響著其政治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德欽縣隸屬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縣份。縣境內主要居住民族是藏族,占人口總數的80.31%,此外還有傈僳族、納西族等民族世代居住。德欽縣下轄六鄉二鎮,縣政府駐升平鎮,是德欽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自古以來就是藏漢貿易文化集散地,西南茶馬古道的“互市中心”,有“雪山互市”之稱,是內地通往康藏各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具有溝通滇、川、藏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殊戰略地位。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升平鎮少數民族政治文化逐漸打破了自我、封閉的傳統發展模式,慢慢建立起了一種開放的政治心理結構,呈現出對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適應性和容納吸收不同性質文化的氣質。少數民族群眾的利益訴求和政治意志表達意愿不斷加強;政治認知能力和參與能力也隨著受教育水平的上升而逐步提高;對政治決策的民主和法治要求越來越強烈;對不同的政治行為和政治觀點報以包容、合作的態度。2012年7月至8月,筆者在位于滇西北地區的德欽縣升平鎮進行了主題為“少數民族政治文化研究”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結果分析,將影響當地少數民族政治文化的因素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自然地理環境
德欽境屬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西南腹地,境內三山挾兩江:即梅里雪山山脈、云嶺雪山山脈、中甸雪山山脈,其間有瀾滄江、金沙江自北而南貫穿全境。德欽縣是云貴高原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可謂是高原上的高原。高差懸殊大,最高峰海拔6740米,最低谷海拔1480米,相對高差達5260米。升平鎮地處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帶,境內地質破碎,生態環境惡劣,地質安全隱患較為嚴重。解放以來,全鎮境內先后發生了10多次大規模的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邊遠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貌和脆弱的地質構造,阻礙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和聯系,造成了當地社會生活的分散和封閉,也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生產力落后,造成經濟發展水平落后。這種地理環境還造成了當地群眾社會聯系單一,與主流政治文化的密切聯系也極為有限。
第二、經濟現狀
政治經濟學上說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經濟發展水平滯后的當地,人們自然流露出對政治不關心的消極情緒。德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當縣境內大多數人處于貧困狀態時,他們的一切活動都是以解決貧困問題為核心,無暇也無法獲知有關政治的各種信息,更不可能積極地參與政治,這種經濟水平狀況無法激發當地少數民族的參政熱情,制約著當地政治文化的發展和轉型。二十世紀末以來,旅游業逐漸成為當地支柱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住宿、餐飲、交通等行業的發展,增加了社會就業機會,不僅解決了很多少數民族群眾的生存問題,還讓大部分從事相關行業的少數民族家庭過上了小康生活。同時,拓寬了當地群眾的視野,增加了他們的知識。目前,升平鎮經濟發展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當地旅游業在現有基礎上的蓬勃發展,與外界的交往的日益頻繁,使當地社會開放程度逐漸提高,當地群眾越來越關注政治和各方面政策,對民主和法制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第三、宗教信仰
幾乎每一個少數民族在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組織用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影響著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各個方面,同時通過宗教組織、宗教教義和教規作用于少數民族個體成員或群體組織的實際政治生活。藏傳佛教是升平鎮的主流宗教,是當地藏族、納西族、漢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共同的信仰,此外還有極少數人信仰伊斯蘭教。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節慶、婚喪等民俗習慣,大多遵從藏傳佛教教義,宗教生活成為當地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藏傳佛教弘揚慈悲為懷、棄惡揚善、眾善奉行、以德立身的宗教精神和人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基本理念,與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真、善、美”的本質不謀而合,培養了廣大藏傳佛教信徒自覺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和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積極意識,孕育出和諧、健康、穩定的政治文化。 然而另一方面,他們的政治行為常常表現出帶有明顯宗教性的兩極傾向:藏傳佛教信奉因果輪回,不修今生修來世,一切祈禱、修行都是為了來世有個好奔頭。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當宗教與政府、社會的關系和諧正常的穩定時期,大多數藏族群眾對政治活動和政治事務比較疏離,通常會表現出冷漠、消極的態度;而當社會局勢出現動亂的時候,一旦關系到宗教利益的事件發生,他們往往會表現出對政治近乎狂熱的關心。
第四、職業類別
我們可以在調查結果中發現,根據不同的職業分工,使得不同職業的少數民族人群之間的政治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而同一職業的群體中,盡管會存在文化水平和家庭經濟水平的差異,但是由于長期擁有相同的職業環境和工作特點,因此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政治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基層政府工作人員作為國家的權力執行者,與政治的接觸最為廣泛頻繁,使得其政治認知和政治參與能力都高于從事其他職業的人群,往往在政治文化和政治知識傳播的過程中起著較大的作用。學校作為擔任政治文化傳播的媒介,對教師的政治文化要求也較高。但是幼年學生與青少年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較大,中小學在培養學生政治情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應地,中小學教師的政治能力較幼兒教師而言更高。醫生和企業員工的工作專業性較強,與政治的聯系比較隱蔽,從事這些職業的少數民族成員一般專注于自己的專業,對政治的關注度和參與政治的主動性都不是很高。在個體戶中,有擔任縣政協委員的經營民族工藝品企業的老板,也有經營小雜貨鋪的個體戶,他們接觸政治的渠道和頻率千差萬別,導致少數民族個體戶內部形成了多層次的政治文化。而農民在政治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表現出了與其他職業人群不一樣的認知水平和心理取向。
第五、家庭環境
學校和家庭是傳播政治文化的主要媒介機構,對少數民族中政治文化的發展和演進影響重大。家庭是啟蒙教育的重要場所,是個人遇到的第一個“社會政治環境”,對每一個可塑性年齡的人發生有力而持久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在升平鎮,家庭的代際傳承是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政治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藏族社會里存在濃厚的家庭觀念,尊老愛幼、尊卑有序、不重男輕女、重視倫理道德的家庭文化傳統,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孩子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觀形成,成為個人對他人或事物的主要評價標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當地少數民族家庭成員減少,過去的家族勢力觀念漸漸淡化,制度和法律規則和法律逐漸取代人情世故來維持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此外,隨著當地少數民族家庭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學校擔負起了更大的政治文化傳播任務。
第六、學校環境
學校對個人政治人格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最強有力的政治社會化媒介,學校教育是一種正規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政治文化培養過程,是當地少數民族學習知識和接受政治教育最為重要的正式組織。2009年,迪慶州率先開展了以“州辦高中、縣辦初中、鄉(鎮)辦小學、村辦學前班”為辦學思路的藏區集中辦學綜合教育改革。德欽縣有初級中學1所(德欽中學),完小4所。德欽中學是德欽縣唯一的中學,承擔了整個德欽縣的初中教學任務,位于升平鎮的德欽縣第一小學則承擔了升平鎮所有適齡兒童的小學教學任務。中學開設政治課,小學開設思想品德課,這些課程教學承擔了學校大部分的政治社會化功能。每個星期中小學都要進行升國旗、唱國歌、國旗下演講等一系列的活動以達到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目的。集中辦學有利于培養具有政治能力水平統一、政治認知和政治價值觀正確的學生,有利于增強少數民族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為他們參與今后的社會政治生活做好準備。
第七、主流政治文化
歷史上,統治者的政治文化往往成為一個國家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國歷史社會的主導政治文化主要是漢族政治文化,它伴隨著整個漢族文化的傳播而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并對少數民族政治文化的形成產生影響。解放以后,我國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在少數民族地區宣傳國家方針政策、選拔和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在財政和政策上的扶持力度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政治社會化手段,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使其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少數民族政治生活中的主流價值觀和心理取向。
參考資料:
[1] 周平:《民族政治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周平:《中國少數民族政治文化論》,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 高永久:《民族政治學概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 賴興奎、胡冠南:《影響我國少數民族政治參與的非經濟因素分析》,《法制與社會》,2011年第6期。
[5] 林宵紅:《析影響少數民族政治參與的注諸種因素》,《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注解:
① 參見:高永久:《民族政治學概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