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曦(1985-),男,籍貫:江西永新,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宏觀調控方向
摘 要:古今中外的民法中,無不對人格權這一概念有著或詳盡或語焉不詳的定義。但無論如何,隨著公民權力意識的增強,人格權,這一概念顯得越發重要.在此,本人特地將人格權的歷史沿革及其屬性列出,方便大家了解他的來龍去脈。
關鍵詞:民法 人格權 屬性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一、人格和人格權的歷史變遷及立法規定
人格這個詞來源于拉丁語,在古羅馬法學家的表述中,有多種含義,“聲望與尊嚴”、“自由民”、“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等。而在羅馬法中,凡享有權利能力的人,就具有法律上的人格。這當然和我們現在的人格概念不同。
人格權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近代,法國的多內魯斯等人最早提出了生命、健康等權利,把一些人格利益上升為權利,開創了人格權理論的先河。到了19世紀人格權有了新的發展。法國和德國學者等都有一些論述。例如德國民法學者基爾克在其1895年出版的《德國私法中》,詳細討論了人格權的內涵,認為它涉及生命、身體完整、自由、名譽、社會地位、姓名和區別性的標志以及作者和發明者的權利等。德國學者柯勒等提出了“一般人格權”概念。在瑞士,直至19世紀末,瑞士學者伯斯苔爾才在其1899年撰寫的《法哲學》一書中提出了人格權理論,以基斯凱爾、斯派克等人為代表的學者也提出了人格權的概念和理論,并對瑞士法律的制訂產生了重大影響。[1]
在人格權的發展歷程中,存在兩大爭論:人格權否定說和人格權肯定說。人格權否定說的代表人物是薩維尼,認為權利是人支配物的關系,而不是人支配人的關系,因而無法規定人格權。人格權肯定說是基爾克、柯勒等,主張法律既然保護生命、身體、自由、名譽等法益,并排斥第三人的侵害,那就應當承認其為一種法律上的權利。人格權是保護個人完整的精神與肉體的權利,也是一般的保障生存與發展的權利。根據基爾克等人的主張,個人不僅僅應當享有特別的人格權,還應當享有一般人格權。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是人格權發展的重要時期。瑞士民法典通過立法規定了人格權。法國通過判例強化了人格權的保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法國的學說和判例普遍接受了人格權的概念,認為人格權保護姓名、名譽、肖像、通訊秘密等權利。此后,對于人的尊嚴的重視逐漸加強,判例反映出了這一變化,尤其是在私生活受到尊重和肖像權的問題上,承認了人格權的存在。《德國基本法》等法律和判決也規定了一般人格權。如《德國基本法》第一條第一項規定:“人之尊嚴不容侵害,對人之尊嚴的尊重及保護,系所有國家權力的義務”。
二、人格權的權利屬性辨析
人格權到底是憲法權利還是民事權利?關于這個問題的爭論,有學者認為早期各國民法典未對人格及人格權做出正面的賦權性規定而僅僅做出概括的或者具體的保護性規定,是緣于這些民法典的編撰者認為,自然人人格的普遍確認,是整個近代法律制度的基礎和起點,而人格權,或者為一種自然權利,或者為一種法定權利,其根本不是來源于民法的授予,人格權的地位高于民事權利,應是一種憲法上的權利。[2]
關于這一點筆者表示懷疑。首先,從歷史淵源上看法國、德國民法典上那些被我國許多學者認為是“人格權”規定的內容,實際上并沒有被按照“權利”來對待。[3]按照薩維尼的主張,權利是人對物的權利,而人的生命、健康等是天賦的,不證自明的自然權利。受薩維尼思想影響的《德國民法典》也沒有以法定權利的形式給人格權以正面的復權性規定。很顯然這是基于自然法角度的認識。在近代以來實證主義的影響下,人的本身不僅具有倫理性價值,也具有物質性價值。受此影響,德國民法學說上擴大了傳統民法概念中的“財產”范疇的內涵,無論是外在于主體,還是內在地與主體相結合,只要能夠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都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財產,并且即使財產是內在地與主體相結合也不意味著它不能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所以需要法律的外在保護。因此,人格利益可以采用賦予權利來進行保護的形式,人格利益可以成為權利的客體。也就是基于這種認識,對《德國民法典》有偏好的德國人在通過侵權法保護人格權之外,在實務上通過判例也確認了一些具體人格權。因此,可以看出人格權作為一項民事權利來保護,是無疑的。
其次,二戰以來,人權概念彰顯,人格權制度也由此豐富起來。各國在憲法中也有一些保護人格權的規定。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不應當將憲法僅作為一種公法來對待,其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既有私權性亦有公權性,不應簡單定論。[4]憲法層面的人格權規定更多的是一種權利的宣示,更多的是強調人格利益保護這一憲法原則和精神。這樣的原則,通過憲法(根本法)與民法(普通法) 之間的上下位關系,可以滲透到整個民法的立法、司法和法律解釋活動中。至于民法以何種立法技術來落實這一憲法原則,那是在民法體系內部進行的事情。從人格權發展現狀來看,為保障人的意識自由和身體自由,使自然人主體利益免受來自各方面的侵犯,人格權確實需要從公法、私法等多個方面、不同的角度進行規范。正如有學者指出,人格權在現行大陸法系的體系中,表現為公法與私法的“兩棲性 ”。[5]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試論人格權的新發展》,載《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2] 尹田:《論人格權獨立成編的理論漏洞》,載《法學雜志》,2007年第5期。
[3] 薛軍:《人格權的兩種基本理論模式與中國人格權立法》,載《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4] 艾茜、王林清:《再看人格權》,載《法律科學》,2005年第2期。
[5] 林來梵:《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法律出版社2001版,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