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牛紅艷(1985—),女,山西省臨汾市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201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學。
摘 要:有著悠久歷史的玉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古代社會經濟狀況,又映射出當時文化、政治、哲學等的特征。本文擬從《說文》玉部字著手來多角度探討一下古代等級森嚴的政治、道德觀念和感性認知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說文解字》玉部;“玉”部分類;玉文化
中圖分類號:H1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說文解字》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的字典,是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字典。“玉部”不僅僅因為在《說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有研究價值,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下面我們分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關于“玉”的分類
中國用玉有著悠久的歷史,以玉器為載體的玉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可以折射出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說文解字》卷一上收玉部字126字,關于玉的分類我采用四川師范大學李歡的分類,他把玉部字可以分為以下12類:玉名、美玉、瑞玉、與質地不純之玉相關、治玉相關、玉色相關、似玉之美石、玉器相關、玉飾相關、玉聲相關、次玉之美石相關、與死亡相關。
這種分類簡單明了,把126個玉部字分為特征鮮明的12類,我們可以清楚掌握認識各種玉部字的歸屬。
二、“玉”反映了古代等級森嚴的制度
(一)政治軍事用玉
玉器以其材質優美、堅硬不朽和稀少而為人們追崇,而且被人們頂禮膜拜。古代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和炫耀其財富權利,他們往往通過強化玉的祭祀和社會道德規范作用來強調君權神授。統治者以玉斧、玉杖、玉冠、玉璽來作為王權的象征,以玉佩、執玉作為社會等級的象征。如錢大昕《容齋續筆》中記載:“宋政和八年下令:‘禁中外不許以龍、天、君、玉、帝、上、圣、皇等為名字’”。這說明玉在當時已有至高無上的特權。《禮》記載:“天子用全,純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這些佩玉的規定體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
古代軍政用玉有三種:兵器、軍用禮器和調兵信物。無論是古書記載還是從出土文物來看,古代都有許多玉制兵器如玉刀、玉斧、玉矛等。《說文·玉部》中從“璧”到“瑁”都表用作信物的玉。其中璧、琮、圭、璋、璜、琥六字屬于禮器用玉。如《周禮·大宗伯》“以蒼璧禮天”琥,發兵瑞玉。
(二)各種禮儀用玉
玉在古代可以用于饋贈禮物,但并不是一概而論,它有身份和場合的區別。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十三經注疏·周禮》中提出的“以玉作六瑞,以等幫國,王執桓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說明瑞玉是王者及貴族身份的標志。按《周禮》鄭玄注解,喪葬用玉要分國葬、天子之葬、王后之葬、士子之葬、諸侯之葬。
此外古人佩戴的玉飾品,既是美觀和德化的體現,也是身份權利的象征。如古代男子佩刀上的飾品,《說文》中“琫,佩刀上的飾品。天子以玉,諸侯以金。”《月令》中,對天子四時用玉做了詳細的規定,“孟春之月‘服倉玉’,孟夏之月。‘服白玉’;孟冬之月,服‘玄玉’”。天子作為至高無上的代表對玉的如此講究更體現了玉在政治領域的權威。在普通的玉佩飾上,這種等級劃分依然存在。如《禮記·玉藻》載:“天子配白玉,而玄組綬;公侯配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配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配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組綬。”
所以,中古古代等級森嚴的政治體制在各種禮儀用玉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說文》玉部反映了古人的感性認知
中國社會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也從愚昧無知發展為重視仁義禮智,但這種發展多數情況下是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反映,而其中有一些思想意識卻自始至終牽引著人們的思想,如原始崇拜、鬼神巫術的思想。
(一)古代巫術用玉
巫師作法在古代比較流行,一個部落或氏族的很多大事,如農耕、戰事等總要祈求上天,他們希望上天給他們指示,得到上天的庇佑。進行這些事的往往離不開巫師,如一些專家從距今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所出土的玉器推測出的巫師做法的場面。所以人們稱“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代表著一個巫玉時代,這既體現出當時社會經濟落后,人們對神的頂禮膜拜,也體現出當時治玉工藝的發達,人們往往把自己對神的崇拜思想融入對玉神秘性的理解中,這表現在玉的圖案、玉的雕刻上。《說文》中“靈”字就是其典型代表,其對靈的解釋是“靈,靈巫也。以玉事神。”《離騷》記載“命靈氛為余占之”。
由于玉質硬、透明、溫潤、純潔,而且美玉非常稀有,所以玉在古代巫術中被視為神物,它是天地神之間唯一的通靈者,它可以取得天、地、神、人相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玉”為古代文學創作提供靈感
玉的特殊的質地使得古人往往賦予它神秘的、高尚的色彩,文人墨客更是視其為精神的依托,所以玉往往為文學創作提供特別的靈感。在文學作品中玉常用來象征高尚純潔的友誼、忠貞不渝的愛情。如《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楚辭·九歌》的最后一章叫《禮魂》。李商隱的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三)中國古代喪葬用玉
古代人們認為玉可以通神,所以在喪葬中用玉以望能夠得到神靈的保佑逢兇化吉、趨利避害。如《禮記·表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中國古代原始崇拜中已出現玉圖騰,在距今五千多年的紅山文化中發現的玉豬龍、玉龍等玉制品,這些玉制品大都在死者的胸前被發現。
此外,還有用作為死者送葬的玉,也就是葬玉。主要包括玉衣、玉晗、玉握、玉璧、玉枕等。古人認為玉可以保護尸體不被邪魔侵犯,防止精氣外逸,并引導死者步入仙界以蔭子孫,也有人以玉夸耀財富,顯示地位等級。如《說文》;“晗。送死口內玉也。”《周禮·典瑞》曰;“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壁琮以殮尸。”
古代喪葬用玉在當時得到很大重視,它既蘊含著生者對死者的悼念和哀思之情,也反映出古人對鬼神深信不疑的原始感性思維。
(四)“玉”作為裝飾品的審美變化
古人佩玉的最初思想像祭祀用玉一樣,主要用于抵御不祥之物的侵害、逢兇化吉、趨利避害。如《山海經》;“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玉的認識也逐漸加深,逐漸由神的化身變為美的象征,這一點體現在自己的佩戴玉和贈禮用玉。如《詩經·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君子高尚的人格應像治玉一樣,經過切磋琢磨式的加工。詩篇以佩玉襯托真摯美好的感情。
再進一步發展,玉成為德的化身,即他們佩玉為了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溫文爾雅,行為要光明磊落,用儒家思想概括就是君子要有玉的仁、知、義、忠、信等道德品質。早在《詩經》中就用玉比喻人純正的品行,如《詩經·大雅》中說“白珪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還有其他關于玉飾品的例子,如“珥”。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鄒魏地.淺析結合出土文獻對《說文·玉部》字的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2,31(7).
[3] 許凌虹.《說文》“玉”部字與古代玉文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5,33(3).
[4] 李歡.《說文》玉部字王權文化內涵[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6(4).
[5] 張麗.《說文解字》玉部字顯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識[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