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鮑德里亞符號消費思想的生成,表現在他對“物——符號”、消費社會、符號邏輯等理論的論述。陜北窯洞是陜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居,它與陜北獨特的地緣環境、人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窯洞作為陜北文化的民俗符號,承載著陜北地區極具特色的民俗民情、豐富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如今陜北窯洞作為一種符號消費著,進而闡釋其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
關鍵詞:鮑德里亞;符號消費;消費社會;陜北窯洞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一、鮑德里亞符號消費思想
消費社會興起的標志。關于“物”的概念,鮑德里亞認為,消費社會的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自然狀態下的物,而是具有符號意義的物,其價值體現在物品所蘊涵的社會意義上。對物的消費,也是對物的符號意義的消費。由于能指和所指的關系是任意的,消費社會的物則形成一個象征性的“物品體系”—一個由符號化的物品所構成的結構系統,各種各樣的物都隸屬于這個體系,作為其中的一部分而存在。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所消費的對象不再是物質性的物品和產品,購買、擁有、享受等活動也不再是“消費”的活動。符號客體的關系替代并掌控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陜北窯洞作為符號見證了人類順應自然, 邁向文明的過程, 體現著人類原始時期的母體崇拜和早期道教信仰, 揭示了人類回歸自然母體的追求, 與道教洞穴信仰相契合。“天人合一”, 居者高壽, 謂之“洞天福地”。同時承載著人類“天圓地方”的宇宙認識, 寄托了人類驅邪祈福的愿望, 蘊涵著人類代代相承的生命觀, 是人類與大自然調和的產物。
消費社會的顯著特征。在消費社會中,物不僅是作為使用價值被消費,更多的則是作為受某種規則支配,表達某種意義的符號而被消費。消費不僅是物質性的消費,更多的是一種符號的消費,一種系統化的符號操作行為或總體性的觀念實踐。鮑德里亞指出,有意義的消費乃是一種系統化的符號操作行為。物以符號的形式進入到物體系時,我們所消費的便不再是物的使用價值,而是其象征價值或者是符號價值。人們追求的重心不再是物的使用價值如何,而是物在整個社會操控體系中的地位、意義如何。
二、作為符號消費的陜北窯洞
窯洞是一種古老的民居建筑, 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 多是就土山的山崖挖洞而居的形式, 是原始穴居傳統的延續和發展, 見證了人類順應自然, 邁向文明的過程。陜北的窯洞有各種樣式就用料而言, 大體分四種: 土窯、石窯、磚窯、接口窯。土窯是靠山挖的黃土窯洞。石窯、磚窯是在平地上用石塊和磚塊砌成的窯洞。接口窯是在土窯洞口, 再從底到頂用一層石塊或磚箍窯面的窯洞。這種窯洞看起來整潔, 結實。在陜北, 許多農戶住的就是這種窯洞。陜北窯洞大多依山而筑, 占地少, 建造成本低廉。窯洞隔音,保溫,隔熱, 冬暖夏涼, 素有“神仙洞”的美譽, 是居家的首選。如今日益發達的陜北,窯洞再也不是落后、野蠻的代名詞,慢慢的變成一種符號,一種驕傲。其魅力在于:自然生態和景觀保護與土地利用的有機統一,回歸自然的真切感受與現代化生活環境舒適的有機統一,冬暖夏涼的自然特性與進行設計施工的有機統一。有意思的就是,這種被人們認為是最落后的陜北窯洞,還有可能成為最前衛的未來建筑。人們建的窯洞四合院,外觀是一個整體里面卻分隔為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等,有的裝潢更為時尚,貼壁紙、鋪地磚、掛吊燈、裝暖氣、空調,其舒適度不亞于大城市的現代住宅,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黃土地人民以勤勞、淳樸熱情、樂觀的品格與大自然搏斗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培育了濃重的民情風俗, 使這塊沃壤成為中華民族的縮影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富集區身居窯洞的陜北人民所創造的黃土文化表現了勇敢奮進的民族精神。
鮑德里亞認為,消費概念應該被強調,傳統的物品只是滿足人們需要的對象,并不能成為消費品。若要成為消費對象,那么物品必須成為符號,它必須外在為一個只作為意義指涉的關系。因此,被消費的東西不是物品,而是關系本身。正如陜北的窯洞一樣,人們喜歡的不是那種落后的狀態,而是窯洞的文化內涵,代表了陜北人的共同信仰,所以在修建窯洞的時候,整個輪廓還是保留了原始的風貌。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 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挖穴而居,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 并逐漸形成聚落。陜西的窯洞主要分布在陜西北部延安、榆林一帶, 這里有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的世界上最大的兩處石窯建筑群: 延安大學6排226孔窯洞世界上最大的石窯建筑群和延安石窯賓館8排268孔窯洞建筑群, 延安窯洞的窗戶是整個窯洞中最講究、最美觀的部分,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種美麗的圖案。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 色彩單調, 為了美化生活, 窯洞的主人們以剪紙裝飾窯洞。它們根據窗戶的格局, 把窗花布置得美觀得體。窯洞的窗戶是窯洞內光線的主要來源, 窗花貼在窗外, 鮮艷舒坦, 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每年來到這里旅游的人們,都要在這窯洞里體驗一下古樸的風情,享受一下冬暖夏涼的窯洞。在這里陜北窯洞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被人們消費著。窯洞民居作為自然有機體的一部分,必將再次展現出其美的元素,成為現代建筑可不或缺的人文形式、藝術形式,服務于黃土高原區生活的人們。
在現代化的發展中,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表現方式正因被視為落后而逐漸丟棄。這是一種真正與自然和諧的原生態的文化藝術表現方式,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其實所丟棄的是祖輩傳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智慧、經濟和財富。陜北窯洞特有的建筑風格,造就了它特有的生活情態和文化色彩,培育出當地人民特有的純樸、善良和豪放的性格,而且保留了當地的文化特色,風土人情。借助科學之力,延綿民族文化,改良后的窯洞將在這寬厚深沉的黃土地上,成為純樸勤勞的人民的居所,他們將一如既往地在窯洞里品嘗和體驗著耕耘、收獲、情感、夢想和生命。
現代社會已經步入消費社會,處于其中的人們不僅被物品所異化,還被符號所異化,符號體系成為新的控制力量。鮑德里亞看到了消費社會符號對人心靈與精神的控制,通過對“消費”內涵變化的分析,得出了其獨具特色的消費批判理論,揭示了現代社會中“消費”已成為主導性的力量,并以“符號”的方式控制著整個社會,制約著人的生活,人生活的真實世界被遮蔽。消費活動已經不知不覺內在于人的生活當中,成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關注消費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義、心情、美感、檔次、情調和氣氛,即對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和“內涵”的消費。陜北窯洞給人的輕松、舒適、厚重的感覺在當下社會是很重要的。
窯洞建筑除了作為民居,還應拓寬其使用功能,除紅色旅游和農家樂之外,還可以修建窯洞辦公建筑、窯洞療養院、窯洞銀行(國內國際已有許多成功范例,如延安市楊家嶺窯洞賓館,俄羅斯創建的“山洞醫院”)。而且一些城市試點將傳統土窯洞熱濕環境的優勢引入到現代建筑的設計理念中,打造“城市窯洞”式綠色建筑。窯洞作為陜北傳統的地域建筑符號,不僅是建筑,更是陜北文化與精神的符號,只有在陜北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發揮重要作用,才能呈現出21世紀陜北的新風采。
參考文獻:
[1] 白虹.陜北窯洞的符號學解讀.紅河學院學報.2011.
[2] 崔偉剛.陜北傳統窯洞民居考察的文化研究.學術論壇.2008.
[3] 李建勇.米脂窯洞古城民居聚落形態的價值分析.新西部.2007.
[4]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