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於國鑫(1982—),男,江蘇省如東人,江蘇省如東縣創作員,助理館員。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群眾文化,意指于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它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
小品自從春晚亮相以來,以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藝術特征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群眾文化就是要讓群眾參與、被群眾接受的藝術形式,小品也正以同樣的特點成為了全國群文舞臺上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
筆者一直從事群文事業,創作了一部分群眾喜聞樂見的小品,本文就筆者自身創作小品所積累的一點經驗談談群文小品的創作。
一、尋找有“趣”的人物。
筆者對群文舞臺上小品演出效果的調查,認為群文小品因觀眾群體、演出場所等因素,相對專業比賽、院校作品來講,更要追求一個“趣”。這種“趣”不是一種純粹語言上的包袱,不是一種硬橋段的“癢癢撓”,更不是一種低俗、媚俗、庸俗現象直接搬上舞臺的惡趣味。群文小品的“趣”是群文工作者從創作時就要深挖、細琢、精設的“趣”。
戲劇小品,源自最初的戲劇院校的課堂練習手段,所以小品的根來自戲劇。我們常說,構成戲劇的第一要素就是人物,想寫好小品首先要寫好人物,想寫好群文小品,就要先找到有“趣”的人物。
如何才能找到有“趣”的人物,首先劇作者要學會在生活中積累這樣的人物。觀察生活是最簡單,又是最重的一種方法。筆者與家人朋友逛街,常被詬病的是:走著走著,就會盯著某一個路人看。把筆者所吸引的人物往往都是非常有趣的路人,有外形有趣、有言語有趣、有行為有趣等等。比如走過一個左手拿著可樂、右手拿著漢堡,卻一臉愁眉,邊走邊喋喋不休的寬眉方臉大漢,我定要仔細的看個究竟。
劇作家創作功力是生活長期積淀的結果,如果我們心中連三五個有趣的人物都沒有,怎么能寫出一個有趣的小品人物。筆者所創作的小品《求求你相信我》就源于腦海里的一個有趣的人物形象。那是一次旅游,團里有個五十多歲的男人,導游說什么他都會在底下嘟囔的反駁,似乎不是來旅游,倒是專門來與導游拆臺。后來與他聊天才知道,他曾經被導游坑過一次,損失慘重,這次旅游是被老伴拉來陪游。五天旅游下來,他處處提防著導游,連他老伴最后都開始疑神疑鬼,這哪是旅游,純屬遭罪。后來筆者又聽說了一個游客坑導游的故事,于是就給腦海里那個有趣的男人搭配上一個一個火辣辣的導游小姐,再添上一個性格大大咧咧的醉漢,一夜之間寫出了小品《求求你相信我》,該小品無論是演出還是參賽,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我想,即便我不講出這個小品的故事情節,多數人都能想出,這三個有趣的人物在同一個小品里出現,該是多么有趣。
同樣,演員在二度創作的時候,也得尋找人物的趣味性。春晚小品中給大家留下了很多生動有趣的人物,趙本山的“壞”、馮鞏的“滑”、郭冬臨的“憨”,正是演員二度創作時,量身定做出屬于自己的“趣”,才使得那些人物生動起來。
群文小品的創作,通常是編劇寫劇本、導演臨時組織、拼湊演員排戲,勉強形成“說的去”的小品。群文小品還經常出現簡單突擊式的排練,這種模式往往會讓編、導、演三方都在不斷重復自己的過去,沒有創新和突破。要想使群文小品更有“趣”,筆者建議編、導、演同時創作,讓三方一起研討、一起揣摩、一起實踐,在排練中實驗,使小品成型。這種方式創作的小品因是碰撞中產生的,不拘泥于某一個人的腦海,更使得人物能被群眾所接受,可以使群文小品的人物更有趣。
筆者認為群文小品的人物的“趣”還須有如下特征:1、人物要從生活中來的,真實自然,富有生活氣息;2、取材于生活,貼近觀眾,有親切感;3、人物是由編導演共同選擇,強烈的創作熱情和沖動,使得人物更鮮明、更有情趣。
二、讓小品人物“動”起來。
人物行動是動態的造型形式,小品的主要敘事手段就是人物的行動。群文小品因其土壤的特殊性,往往在創作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主題先行、領導想法、政策需要等等。筆者經常看到一些群文小品為了完成上級交辦的主題任務,忽略行動的這一特征,用語言代替行動,人物長時間靜止在那里,用長篇的語言來敘事,敘事的內容都是過去或將來要發生的事,舞臺上不發生任何事情。這樣的小品往往話劇化,節奏平淡,拿腔捏調、主題硬述,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群文小品的可看性、耐看性,很難抓住群眾的心。
在我們創作無法擺脫這些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群文小品想要抓住觀眾,就要把握好小品的速度和節奏,讓小品人物行動更積極起來,動勢更強烈。
三、提高小品人物的“速度”。
小品不比大型話劇,它因時長、空間等因素制約,注定小品必須要捕捉生活中強烈的瞬間。成為小品強烈的瞬間的往往是小品里人物、人物行動、戲劇沖突以及劇作家點送清楚的細節。為了更好的在有效時間內完成對瞬間的闡述,必須要求小品人物帶著一定的節奏,達到一定的“速度”。
簡捷明快,一氣呵成,是小品的重要特征,也是小品總體的速度節奏。如果小品本身就受外在因素影響,內容中有相當一部分硬塞的“必須”語言,那么如果導演再用排大戲的感覺排小品,把小品話劇化,排演出的小品會導致領導覺得生硬,群眾覺得假。如果整體的速度節奏又不對,那小品就完全跑味了。
如何給群文小品人物提速?首先,小品反映的人物關系盡量不要復雜,前史不能太厚,凡人小事,以小見大。一兩個鮮活的人物,一段真實的生活,以小見大的表現生活。其次,盡量去掉與主題不相關的語言,最好是盡量削弱“旨命化”語言的比重,千萬不能為了追求深刻,“旨命化”地把小品生硬化,如不可避免這些語言的出現,盡量把這些語言分拆,巧妙地嵌入劇情的發展中。
群文小品不同于電視上的晚會小品,它更多時候在與觀眾面對面交流,一個優秀的群文小品登上舞臺的演出效果就是它的終極效果。因此,群文小品的演出效果就是衡量群文小品質量的重要標準。為此,在創作群文小品時,找一個有趣的人物,讓他在舞臺上充分地行動起來,同時賦予一定的節奏和速度,這樣的群文小品才能更受廣大群眾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