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世紀小說家威廉.福克納的作品《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自創作以來一直被人們看做美國南方哥特式小說的典范。它講述了愛米麗小姐凄涼的一生,整篇小說洋溢著懸疑的氣氛,故事情節意味深長。
本文分析了《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一小說中以獨特的哥特式視角,另辟蹊徑,摒棄了哥特式小說傳統的分析視角。以不同的敘述者為視角推進小說的發展,在多角度的視角轉換下,該小說的哥特式情節一一在讀者眼前展現。
關鍵詞:福克納;艾米麗;敘事;哥特式視角;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1.作家及作品簡介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是美國文學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號稱南方文藝復興的旗手和南方文學的領袖。他的作品卷迭浩繁,10部長篇小說和幾十篇短篇小說為人們譜寫了一部現代美國南方的編年史。福克納的創作生涯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習作階段,作品有《大理石牧神》,《士兵的報酬》,《群蟻》。第二階段是鼎盛時期,作品包括《沙多里斯》,《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圣殿》,《押沙龍,押沙龍》。第三階段是鞏固和確認階段,以《去吧,摩西》,《村子》,《小鎮》等為代表。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是福克納寫的第一部同時也是他最有名的一部短篇小說。在這部作品中,福克納塑造了代表南方舊社會倒下去的“紀念碑”的艾米麗這一南方傳統的典型形象。
2.“哥特”及“哥特式小說”的來源
哥特(Goth)一詞最初來源于條頓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稱,后來又被用來形容中世紀的一種建筑風格,很多教堂和古堡就是采用此風格建成的。這些建筑的風格是它們塑有尖尖的高聳的屋頂、厚重的石壁、陰森的內部和幽暗的地道等。由于對哥特式建筑的反感,那些推崇古希臘文明的思想家們,漸漸將“哥特”一詞看作是黑暗,神秘,恐怖和野蠻的代名詞。18世紀出現的一種以神秘和恐怖為基調、多發生在陰暗古堡的小說風格,逐漸被人們稱為“哥特式”小說。
在福克納的《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從敘述手法上來講,福克納獨特地運用了哥特式恐怖謀殺小說的敘述技巧——時序顛倒,來烘托已接近衰落邊緣的南方氣氛,體現了及其深刻的現實意義。福克納在小說的敘事手法上的大膽創新,被人們稱為“20世紀小說家中最偉大的探索者”。初讀者對他的作品感到晦澀難懂,常常是由于傳統的直線型情節發展幾乎沒有在他的小說中出現過。
3.“哥特式視角”在《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的體現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作為一篇的“內省式哥特小說”(retrospective Gothic),在文章的結尾,小鎮居民發現了荷默遺體旁邊的一縷銀發時,哥特式氣氛油然而生,使人毛骨悚然。在整篇文章中,講述者的語氣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因為他并不是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來為讀者講述艾米麗的凄慘故事,因此如果讀者不用心拼湊故事片段就無法真正看懂故事的內容。然而,本文中的哥特式視角從一開始就已經隱藏在文中了,通過敘事者的講述,哥特式特征逐漸展現在讀者眼前。
在小說中,艾米麗是貴族后裔,在父親過世后,便孤身一人,幾乎一無所有。在這個頑固、古怪的老小姐身上,讀者仿佛看到了衰敗的南方如何固步自封,拼命抵制一切變化。她沒好的青春被父輩手中的馬鞭所驅走,成了老處女。可是孤傲的艾米麗后來卻愛上來自北方的工頭荷默·伯隆,就在愛情即將戰勝貴族的固執和偏見時,荷默這個放蕩不羈、不愿負責的人試圖拋棄她,她也再經不住眾人的職責議論。一向孤傲的艾米麗在愛情和傳統面前,她選擇了后者,她忍痛而殘忍地將荷默毒死,一直與荷默的尸體同床共枕,并把他的尸體一直保存到自己離開人世!
福克納匠心獨運地顛倒了敘事的順序,故事的講述是以艾米麗的過世開始的。在艾米麗的樓上有一間40年無人涉足的屋子,在艾米麗體面地下葬之后,人們將房門撬開。轟然倒下的房門掀起了一片積塵,里面卻是按照結婚新房的陳設而布置的。人們的視線掃過褪了色的玫瑰色窗簾、玫瑰色燈罩、繡著荷默名字首字母“HB”的睡衣、仿佛剛脫下而順手搭在椅背上的領帶、椅子下面的襪子,最后落到了床上。床上躺著一具尸體,皮肉已經完全對蘭,頭骨慘白可怖、齔牙咧嘴、雙臂卻呈現出擁抱的姿勢。在緊挨著尸首的另一個枕頭上,人們發現了一縷細長的鐵灰色女人長發,而艾米麗就長著這種頭發。整個屋子昏暗恐怖,簡直就像一座墳墓。故事到此結束了,但是讀者在驚駭之余,心中仍難免感到陰風徐徐,寒毛戰栗。而作者對這樣的結局做的精心設計,又使讀者感到者一切都順理成章,自然可信。
通過哥特式視角,福克納在這里無疑給讀者塑造出了一位思想復雜內心矛盾的現代人的典型形象,同時不足為奇的時,讀者也看到了艾米麗所在的那個嚴重畸形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造就的她可怕而怪誕的心態。
4.福克納的哥特式恐怖小說寫作法
美國南方傳統的哥特式小說可追溯到最有名的哥特式小說作家愛倫·坡(Allan Poe)。而美國南方是福克納的家鄉,它塑造了他的性格,同時也是他必勝的創作源泉。在福克納著名的“約克納帕塔法”小說,大多數也都或多或少運用了哥特式手法,如《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等。和愛倫·坡一樣,他把哥特式小說中的暴力、兇殺的情節和陰森恐怖的氣氛同偵探推理小說的手法結合起來,通過產生的強烈的藝術效果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性深處黑暗的東西。他以敏銳的觀察描寫美國南方的變化,時過境遷歷史景象。
福克納以“哥特式小說”和“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而文明,又憑借“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的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而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5.結束語
艾米麗孤高自傲、我行我素、自負執拗、桀驁不馴。她蔑視森嚴的等級制度和道德觀念,在愛情和婚姻上表現出了極強的自主意識和自我主義。福克納通過獨特的哥特式視角,不僅為我們塑造了這個舊南方傳統的化身,同時也講述了艾米麗做為一個女人的內心矛盾,揭示了艾米麗極端矛盾、痛苦的感情世界。
她愛她的被清教傳統控制這的杰弗遜社會,卻又恨這個社會只把她當作過去和傳統的象征,而從未被看作一個有權利過正常生活的普通女人;她愛荷默,卻又恨自己愛上這個北方佬,當荷默想甩掉她時,她為了永遠占有他而置其于死地,卻與他的尸體共眠至死。
她雖然孤身一人,但為了維護自己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女人所應有的權利,她始終“高昂著頭”,不屈不撓地和鎮上的人對峙,為追求幸福愛情、自由和尊嚴做出了大膽的反叛和抗爭。通過福克納獨特的哥特式視角,艾米麗的形象清楚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她不僅只是一個象征,而是一個多層次、極富個性的女性,她的復雜、矛盾的心態更發人深思。
參考文獻
[1] 黃符燕,2011,玫瑰成灰,愛成絕唱—論獻給艾米麗玫瑰的哥特特征《大家》
[2] 威廉·福克納,《獻給艾米麗的玫瑰》
[3] 肖明翰,2001,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外國文學評論》。
[4] 虞建華等,2004,《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 張奎武,2002,《英美概況(下)》。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6] 張琪,張雪珠.論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哥特式特征[M].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11
[7] 朱振武,2003,夏娃的毀滅:福克納小說創作的女性范式,《外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