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菁菁(1982- ),女,吉林省通化市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yàn)楣δ苷Z言學(xué),語篇分析。
摘 要:威廉·布萊克在他的詩集《詩的素描》和《天真之歌》中,為我們講述了一系列關(guān)于“夢境”的或美麗或奇幻的故事。在《詩的素描》中,詩人描述了他追尋的愛情之夢;在《天真之歌》中,詩人構(gòu)建了兩種夢境:“甜蜜夢境”與“救苦夢境”——前者是后者追尋的目標(biāo)。本文結(jié)合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詩人的個人經(jīng)歷,解讀其詩歌中“夢境”的寓意。
關(guān)鍵詞:布萊克;詩的素描;天真之歌;夢境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的在他的詩歌中,向我們講述了多個與夢相關(guān)的故事。在《詩的素描》(Poetical Sketches, 1783)中,他用多首詩歌寫下了他對愛情之夢的追尋;在《天真之歌》中,他描繪了多個或美麗或奇幻的夢境。夢中有濃濃的綠蔭,籠罩著可愛的幼兒頭頂;夢中有飛來的天使,手持閃亮的鑰匙,救出被鎖在棺材里的掃煙囪的孩子;夢中還有飛行于黑夜中的螢火蟲,去幫助迷路的螞蟻找到回家的路。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詩人對甜蜜愛情與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以及他對遭遇苦難的人們的同情。本文結(jié)合詩人的個人經(jīng)歷與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解讀布萊克詩歌中“夢境”的寓意。
一、追尋的夢境
在《詩的素描》中,布萊克用多首詩歌寫下了他對愛情之夢的追尋。他曾與晚星真誠地訴說:“點(diǎn)起你愛情的火炬”,“當(dāng)你拉起蔚藍(lán)的天帷,請把你的銀露播給每朵闔眼欲睡的花”。(《給黃昏的星》, To the Evening Star)——詩人的情感已融入晚星之中,他期待著他的“圣處女”的出現(xiàn):“圣處女呵,你穿著最潔白的衣裳,請打開天庭的金門,走出來吧,喚醒那沉睡在天宇的晨曦”(《給清晨》,To Morning)?!K于有一天,“他”的“圣處女”出現(xiàn)了:“我遇見我的姑娘,如初現(xiàn)的晨曦”,“仿佛一個天使在空中閃爍,在純真的時代,充滿神圣的歡樂”,“她開口,我便聽到天庭之音,我們同行,便沒有不潔的能挨近,每個村落都像天使走過的樂園”(《歌:“剛離開露濕的山”》,Song:“Fresh from the dewy hill”)[1]。
現(xiàn)實(shí)中,布萊克的初戀并沒有成為他的妻子,他曾經(jīng)為此而傷心:“記憶呵,到這兒來,鳴囀你歡快的歌喉”,“我要在水的明鏡中釣起一個個的幻夢”,“天黑了,我就走向那宜于傷心的地方,和沉默的憂郁一起,沿著黝黑的谷踱去”(《歌:“記憶呵,到這兒來”》,Song:“Memory,hither come”)[1]。雖然,詩人并沒有在“水的明鏡中”釣起往日的幻夢,但更美的夢境已悄悄向他走來——一個園丁的女兒凱瑟琳·布歇爾(Catherine Boucher)愛上了他,1782年他們組建了家庭并由此相守一生。在好夢成真后的第二年——1783年,布萊克出版了包含他多首“追夢”情歌系列的首部詩集。
二、夢境的追尋
1789年布萊克出版了他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1789)。不同于詩人在早期詩集《詩的素描》中所表達(dá)的對愛情之夢的向往,在《天真之歌》中,詩人以多樣的形式描繪了多個不同的夢境,表達(dá)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他對遭遇苦難人們的同情:“甜蜜的夢筑成一片濃蔭,籠罩著我可愛的幼兒頭頂。甜蜜的夢中溪水歡快地流淌,伴隨著幸福而恬靜的月光”(《搖籃之歌》,A Cradle Song)[2]——詩人筆下的甜蜜夢鄉(xiāng),令人神往,但現(xiàn)實(shí)并不總是這樣。布萊克在《掃煙囪的孩子》中講述了一個因貧困而被迫掃煙囪的孩子——湯姆的故事:有一天晚上,湯姆夢見“阿貓阿狗上萬個掃煙囪的小孩都被鎖進(jìn)了黑漆漆的棺材”(《天真之歌·掃煙囪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1]——可憐的孩子該怎么辦呢?詩人寄希望于天使:“天使來了,手里的鑰匙亮晃晃,他打開棺材,讓他們個個解放”(《天真之歌·掃煙囪的孩子》)[1]。詩人構(gòu)造的這個“天使解救被關(guān)孩子”的奇幻夢境,基于他對遭遇苦難人們的同情。在當(dāng)時,戰(zhàn)爭與專制為英國民眾帶來日趨深重的災(zāi)難,“掃煙囪孩子”的苦難只是一個縮影,詩人期待遭遇苦難的“掃煙囪的孩子”被解救,期待所有遭遇苦難的人們被解救。
在《夢》(A Dream)中,詩人把我們帶入一個童話世界,在這個童話世界中進(jìn)一步抒發(fā)著他的情感:“有一回幻夢織了一片樹蔭,罩在我那天使守護(hù)的床頂,我想我準(zhǔn)是躺在草地,看見一只迷路的螞蟻。困惑,孤獨(dú)又苦惱,黑夜茫茫,也走得疲勞,多少縱橫交錯的草蔓上,我聽她哭得真心傷”(《天真之歌·夢》)[1] ——黑夜中“迷路的螞蟻”在傷心地哭泣,有誰來幫助她呢?詩人讓螢火蟲去幫助她。螢火蟲說:“我就要照亮這地面,小流浪者,快快轉(zhuǎn)回家中”[1]。
詩人期盼人與人之間要多一些互助,是“天使”,你就去解放“被鎖在棺材里的孩子”;是“螢火蟲”,你也能照亮“迷路螞蟻回家的路”。
三、結(jié)語
本文結(jié)合布萊克詩歌中多種多樣的夢,談及兩個問題,一個是“追尋的夢境”,一個是“夢境的追尋”。前者是說,詩人對愛情之夢的苦苦“追尋”,并沒有使他走進(jìn)愛情之夢的“夢境”,而他的圓夢,是因?yàn)橛幸粋€走近他的愛他的姑娘。后者則談到了詩人的兩種夢境:“甜蜜夢境”與“救苦夢境”——前者是后者追尋的目標(biāo)。歷史上,詩人《天真之歌》中的《掃煙囪的孩子》一詩,曾被英國散文作家蘭姆(Charles Lamb, 1775-1834)選入反抗“社會不公義”的社會運(yùn)動宣導(dǎo)手冊之中,做為向國會議員游說廢除童工的資料。1834 年和1840年, 議會先后通過了兩項改善掃煙囪兒童待遇的法案,最終在1875年,徹底禁止兒童掃煙囪的議案在議會中得以通過, 終結(jié)了兒童掃煙囪的悲慘命運(yùn)[1]。詩人期待的“讓掃煙囪的孩子”走進(jìn)“甜蜜夢境”的愿望最終得以實(shí)現(xiàn)。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2011B404]。
參考文獻(xiàn)
[1] 威廉·布萊克著. 袁可嘉、查良錚譯, 布萊克詩選[M].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2011.
[2] 威廉·布萊克著. 楊苡譯. 天真與經(jīng)驗(yàn)之歌[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2.
[3] 施義慧. 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掃煙囪兒童的命運(yùn)[J]. 史學(xué)月刊.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