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云霞(1987–),女,山西省朔州市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2011級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訓詁學。
摘 要:《莊子義證》是馬敘倫用時十年寫成的一步札記體莊學巨著。全書共三十三卷,附錄兩卷,校補一卷,主要為《莊子》釋證文字,少涉義理,受到學界重視。本文就學界近些年來對《莊子義證》這幾個方面的研究狀況作一簡單梳理并略作探討。
關鍵詞:《莊子義證》;眾刊本;音訓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莊子義證》出版于1930年,是馬敘倫用時十年寫成的一步札記體莊學巨著。全書共三十三卷,附錄兩卷,校補一卷。1918年夏,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刊行,名為《莊子札記》。1919年1月1日刊行于《新潮》第一卷第一號,更名為《莊子義證》。主要是辯證《莊子》字形、字義、異文,少涉義理。以眾本校文字和以音訓校文字是其訓釋文字的主要特點。下面就材料所涉及到的關于《莊子義證》各方面的研究內容進行簡單梳理歸納。
一、對《莊子義證》考證所依刊本注疏和文獻作概述
這方面的內容主要見于訓詁學、校勘學、考據(jù)學等一些專著的章節(jié)里,也有個別文章提及。所收集到的這方面的材料主要有羅孟禎的《古典文獻學》,方勇的《莊子學史》,陳鐘凡的《十五年來我國之國故整理》[4],王欣夫的《文獻學講義》,康慶的《20世紀上半葉的莊學研究》。
各家對《莊子義證》考證依據(jù)的刊本注疏的概述大都來自馬敘倫于1928年所作的《莊子義證·自序》中的一段話,這段話詳細說明了注疏所引刊本和文獻。
王欣夫的《文獻學講義》和羅孟禎的《古典文獻學》在引用這段話同時又加以解釋,并對其中馬敘倫所據(jù)之本進行說明,肯定了這些本子的價值。方勇的《莊子學史》有“馬敘倫的《莊子義證》”一節(jié),對這段話進行了概括,并以具體例子說明馬敘倫是如何利用這些刊本和文獻來訓釋文字的。康慶的《20世紀上半葉的莊學研究》言簡意賅將這段話概括而無具體說明。
和上述有差異的是陳鐘凡的《十五年來我國之國故整理》,文章除了概括各刊本和各文獻外,還提及了章炳麟的《莊子解故》,劉師培的《校補》,陶鴻慶的《札記》,而這些在《莊子義證》自序和行文中的確可見。
二、對《莊子義證》訓釋文字存疑之處作考證
這方面的材料主要有李樂思整理的《聞一多先生手批馬敘倫<莊子義證>原稿“留真”》,吳英華的《評馬敘倫氏<莊子義證>》,王煜《老莊思想論集》中的《讀馬敘倫<莊子義證>》。這些材料最具學術價值,對我們研究《莊子義證》也最有幫助。
李思樂整理的《聞一多先生手批馬敘倫<莊子義證>原稿“留真”》一書很薄,但是里面有聞一多先生閱讀《莊子義證》時所留下的手跡評語,非常珍貴。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學術史上一位杰出的莊學大師,因此他的手批對研究《莊子義證》有很大參考價值。這份整理稿簡單介紹了《莊子義證》和聞一多先生手批的原稿情況,并指明了整理這份遺稿的目的在于求教于專家,解難補缺,使其臻于完善。為方便研究者閱讀,作者整理之前附上凡例。除聞先生手批的“從馬說”、“據(jù)某改”等地方,作者未錄入外,其余都錄入。聞先生手批的內容主要有訂正馬氏訓釋錯誤之處,指出馬氏未校出之處,訓釋馬氏未訓之處,補充馬氏訓釋不透徹之處。這給我們閱讀研究《莊子義證》帶來極大幫助。但是,由于原稿難以辨認,其間出現(xiàn)許多缺字,不免遺憾。
吳英華的《評馬敘倫氏<莊子義證>》開篇即評價馬氏的《莊子義證》:“博引繁稱,訂正訛文衍文,其一己之見解,亦時有可采。所憾者,馬君于古雙聲之轉變,似有未申,故于言雙聲處,往往有錯謬。”[7]因此文章一方面肯定其學術價值,另一方面又指出其間異文假借的某些錯謬之處并運用文字、音韻知識對其加以訂正,提出自己的見解。文章雖然篇幅不大,但對我們考證《莊子義證》文字之本義和理解《莊子》文義有重要作用。
除以上兩篇文章之外,還有一篇幅較大者,即王煜《老莊思想論集》中的《讀馬敘倫<莊子義證>》一文。此文雖然篇幅較大,但多數(shù)是對《莊子義證》各篇中作者覺得有趣之處加以摘錄,有時對摘錄存疑之處稍作訂正或作一己之見,此時用“煜案”表示,此類雖然不多,但對我們研究《莊子義證》的作用卻不可小覷。
三、對《莊子義證》訓釋文字特點的概述和評價
《莊子義證》訓釋文字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以眾本校文字,一是以音訓校文字。對于以眾本校文字這一特點,很多文章沒有明確提出,但是之前對眾刊本的論述已經揭示了這一特點,故此不再重復。而后一特點則少有大篇幅作細致論述,多為文末只言片語。各家在說明這一特點是也是引《莊子義證·自序》中的一段話,這段話明確揭示了以音訓校文字的特點。
方勇的《莊子學史》提到,馬敘倫所著《莊子義證》主要是從“音類比方假借”方面來辯證《莊子》文字,并舉行文中的幾處訓釋文字之語來具體說明。文末又評價說:“《莊子義證》乃是辯正《莊子》字義、字形、異文的巨著,但因著者動輒以通假現(xiàn)象解說《莊子》文字,致使書中每有牽強附會之處。”[3]除了對《莊子義證》刊本和特點進行論述外,方勇還對其附錄作了闡述并肯定了馬氏“或以見解取勝,或以搜輯有功”這一工作對《莊子》輯佚的重大貢獻,因此也肯定了該書的學術價值。
王欣夫的《文獻學講義》先引自序后,又引阮元序王引之《經義述聞》中的一段話來強調“旁證曲諭而得其本義”之必要性,并提出:“凡是正確的理解,必需根據(jù)正確的文字”[1],因此認為馬敘倫用音訓方法對《莊子》的文字語言作校定是科學的,也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莊子》文義。
羅孟禎的《古典文獻學》、劉國慶《近現(xiàn)代名人尺牘選粹》中介紹馬敘倫的章節(jié)和陳鐘凡的《十五年來我國之國故整理》僅是對自序稍作總結得出馬氏“以音求義”、“破其假借字而讀以本字”之法,或肯定其做法或未評,并沒有展開具體說明。
四、小結
由以上為數(shù)不多的材料可以看出,截止目前,關于《莊子義證》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對其刊本和引用文獻的概述,而對其具體文本內容進行專門探討的則較少,其余的僅是在文章中解釋某字字義時取《莊子義證》訓釋該字之例為證。研究材料雖然不多,但讓我們對《莊子義證》一書有了初步的了解,認識到了該書的學術價值和不足之處,更重要的是為研讀該書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方法。另外,有不少學者提出《莊子義證》有許多牽強附會之處和解釋不通透或錯誤之處,但對其進行一一考證的卻寥寥無幾,而對于這些問題,筆者會重點進行研究。望能取得一定成果,為今后《莊子》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欣夫.文獻學講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69.
[2] 羅孟禎.古典文獻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3] 方勇.莊子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43.
[4] 桑兵、張凱.國學的歷史[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9.550.
[5] 劉國慶.近現(xiàn)代名人尺牘選粹[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6]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M].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79.
[7] 吳英華.評馬敘倫氏莊子義證[J].國學月刊,1937.1(4).
[8] 李春曉.馬敘倫是否抄襲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從傅斯年評馬氏《莊子札記》說起[J].福建: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2.
[9] 康慶.20世紀上半葉的莊學研究[J].中國哲學史,2009(1).
[10] 李思樂.聞一多先生手批馬敘倫<莊子義證>原稿“留真”[Z].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