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胡翔羽,女,內蒙古涼城人,現為遼寧大學歷史學院2011級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
摘 要:本文主要從社會教育方面陳述了日偽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對內蒙古地區的殖民教育侵略。社會教育主要通過開設青年訓練班、民眾教育館、日本語學校等幾種形式進行侵略。日本對內蒙古地區的殖民教育對內蒙古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破壞了內蒙古地區的教育事業,淡化了內蒙古人民的民族意識,造成經濟損失等,有些影響至今仍然存在。最后做出評論,只為正視歷史,正視教育,自強不息。
關鍵詞:日本;內蒙古地區;殖民教育;社會教育
中圖分類號:K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廣大地區,進而又提出了一套“滿蒙非中國領土”、“滿蒙提攜”、“抑漢揚蒙”、“日本在滿蒙的正當利益”等及其荒謬的侵略口號,于1932年炮制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并把內蒙古東部作為隸屬于它的偽“興安省”。其后,他們又不斷向內蒙古西部地區進攻,勾結德王等,扶植起了偽“蒙疆政府”。為了鞏固和強化其在“滿洲國”的絕對統治地位,與其政治壓迫、軍事鎮壓、經濟掠奪相結合,日本對內蒙古人民進行了思想文化統治,推行殖民教育是其思想文化侵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內蒙古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民眾教育館和民眾學校
偽滿成立后,日偽在社會教育中沿用了原有的民眾學校的形式,但教育的目的發生了變化,內蒙古東部亦是如此。例如,1934年,興安東分省公署發布訓令,要求各旗縣設立民眾學校。訓令稱:“際此帝制創興,王道昌行,力謀強盛之時,使一般人民得受相當知識,以應需要,則應立國民學校外,設立民眾學校,補救成人失學者,亦為必要之圖。”“民眾學校以授予成人失學者簡易之知識、能,并使確立其國家觀念,俾為社會上之完全國民為目的。”根據訓令附帶的民眾學校簡章介紹,民眾學校附設于一般學校,教師由學校教師兼任,招收15歲以上50歲以下男女失學者,免收學雜費。學習期限6個月,學習內容包括千字課、修身、珠算及習字等,期滿成績合格者發給證書。[1]當時,大部分旗縣均開設了民眾學校,有的附屬于學校,有的則屬于民眾教育館。
2.開設青年訓練班
在內蒙古,青年,特別是蒙古族青年,成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對象。在內蒙古東部,1942年5月,為了加強對蒙古族青年的教育,協和會青少年團興安北省統監部決定開辦蒙古青年訓練班,地點設在新京(今長春)的農業青年訓練所。該所最初在海拉爾,是日本蒙古研究學者佐藤富江受海拉爾特務機關長橋本欣五郎之托,在呼倫貝爾地區開展蒙古族青年訓練工作時而設立的。該訓練所后遷到新京,又改名為蒙古實務學院,專門招收蒙古族青年,實施一般的培訓和實務教育(農業、建筑)。之后,這個機關成為協和會的外圍組織,承擔了協和會的青年教育工作。第一期蒙古青年訓練班為期5個月,學員共40人,都是從興安北省蒙旗中選拔的蒙古族青年,其中陳巴爾虎旗8人,索倫旗8人,西新巴爾虎旗12人,東新巴爾虎旗11人。訓練科目有公民科、國民道德科、一般常識、情操教練、日語講習、精神講話。開學之前,學員還要進行為期20天的入所訓練。和偽滿一樣,青年是蒙疆社會教育的主要對象。成立滅共青年隊,開設青年訓練所,向青年灌輸反共和民族協和的思想,培養親日分子和特務,成為日本侵略者進行社會教育的慣用方法和形式。1939年2月15日,蒙疆聯合委員會頒布訓令第20號關于開設青年訓練所之件,要求各市縣設立青年訓練所。開設的目的是:“鑒于蒙疆地域之特殊性,將純真無垢之青年收容于訓練所,鍛煉其心身,并施以日語教育、公民教育、團體訓練,使認識蒙疆地域應依存日本之所以,以育成防衛鄉里、建設樂土中心勢力之青年指導者為目的。”[2]
這種青年訓練班,進行實務教育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從思想上加強對青年的親日教育,培養親日分子和特務。訓練的內容有軍事訓練和文化課兩種,軍事訓練課有列隊、跑步、臥倒、持槍、刺殺等,并使用真槍進行訓練;文化課包括產業、法制、街村知識、生理衛生等,及“協和會綱領”和“建國精神要義”。受訓期間,學員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在這樣的青年訓練所,學員根本學不到多少有用的知識,主要以接受奴化思想教育和軍事訓練為主。
3.成立日本語學校,普及日語
普及日本語,是日偽奴化與殖民化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學校教育之外,日本侵略者還設立了許多日本語學校、日本語講習所,在社會教育中推行日本語教育。1933年11月,興安東省在布特哈旗小學成立日語講習所,聘請當地的日本憲兵隊翻譯大波多五郎擔任講師,學習期限為6個月。據統計,到1939年4月,興安各省開設了日語講習所3個,職員15人,學員383人,而當時偽滿在各地設立的日本語學校,公立和私立共計150多所。這些日本語學校、日本語講習所大多免費,聽課的人有的是自愿的,有的則是被強迫去的。
在內蒙古西部,日本侵略者還利用社會教育的形式,通過開辦日本語學校、講習班、夜校、青年訓練所等場所,推行日本語教育。日本語學校及其他場所,有的是蒙疆地方政府開設,有的是日本人團體開設;學習期限不等,學員年齡也沒有限制,大部分免費。1938年,厚和市有日本語學校3所,其中善鄰協會經營1所,學生200人;日本佛教的教派西本愿寺經營1所,學生50人;其他方面經營1所,學生30人。在薩拉齊縣,民眾教育館附設有日語講習所。據統計,到1940年底,巴彥塔拉盟有各類日本語學校19所,共25個班,教員41人,學生671人,學習期限為3個月;察哈爾盟有各類日本語學校5所,共6個班,教員6人,學生256人,學習期限6個月。青年訓練所也是推行日本語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前述《關于開設青年訓練所之件》中,蒙疆政府要求各市縣設立青年訓練所,學習科目為日語科、教練科(團體教練、軍事教練)、公民科(國際形勢、日滿華關系)和實業科(農牧工商業知識)四部分。關于日本語教育的目的,文件中這樣表述:“日語科雖教授日語之初步,然完全使其理解日本,以涵養其依存日本之思想。”可見,日本侵略者推行日本語教育,不僅強制人們學習日語的基礎知識,而且試圖通過學習日語,培養人們的親日思想。
綜上所述,日偽時期日本在內蒙古地區的殖民教育是日本侵華的主要內容之一,它與政治統治、軍事鎮壓、經濟掠奪構成一個統一體,從學校到社會形成奴化教育的網絡。歷史是不容改變的,也是不能改變的,日本侵華殖民教育的史實是客觀存在的,其所造成的影響也是客觀存在,不容改變的。近來日本一些人提出“殖民教育有功論”,企圖掩蓋歷史,這是違背客觀存在的,要說“有功”,殖民教育最大的功績就是促進中華民族更加團結,更早的認識到日本侵華的目的,從而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曾說過:“閉眼不看過去的人,對現在和未來都是盲目的”。如今的我們只有正視歷史,在未來的道路上自強不息,進一步提高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和國家觀念。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教育志編委會.內蒙古教育史志資料:第一輯上卷[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5年
[2] 任其懌,呂佳.日偽時期內蒙古的社會教育概況.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