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呂博,男,單位:四川大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專業: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方向:西南考古。
中圖分類號:K87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鋪首銜環,與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政治文化息息相關,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課題。相關研究成果也不少,主要分為兩類。其一,鋪首形象的來源與分類。其二,與鋪首有關的民俗研究。本文即屬于第一類,試圖以建筑上鋪首和器物上鋪首這兩個不同類型出發,從時間角度簡單分析一下鋪首銜環。
1.鋪首銜環的名稱和來歷
有關鋪首銜環的文獻記載,數量豐富,但基本上都是有關建筑和門上鋪首銜環的史料,罕見記載器物上鋪首銜環的材料。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記載在漢代,以后各種版本的傳說故事即源于此。
《漢書·哀帝紀》:“孝元廟殿門銅龜蛇鋪首鳴”唐代顏師古注:“門之鋪首,所以銜環者也。”《漢書·揚雄傳》甘泉賦:“排玉戶以憾金鋪兮,發蘭惠與穹窮。”《說文解字》金部鋪字條下曰:“鋪,著門鋪首也。從金甫聲。”關于鋪首名稱的來歷,《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此條解釋來自南北朝,又運用陰陽五行來解釋鋪首形象,并不能信以為真,只可作為一條參考。龍生九子的說法古已有之,但是究竟有哪幾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代才出現各個版本。
通過上面的文獻分析,我們基本可以確定,“鋪首銜環”這一詞語原意指的是以門為代表的建筑上一類獸形含環形象。至于青銅器、陶器等器物上的這一類形象基本相同的附件,文獻上沒有以“鋪首銜環”來描述。可能在歷史上有其特定的稱呼,亦或者只被人們作為器物附件的名稱使用。但是,這兩個不同類型的附件,形象一致,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關系,故都稱作“鋪首銜環”比較合適。
2.器物上的鋪首銜環
器物上最早出現鋪首銜環的是安陽殷墟花園莊54號商代墓葬的銅方罍,時代屬于殷墟二期晚段。肩部的獸首銜一亞腰形銅環,雖與殷墟第三期及其以后成熟時期的鋪首銜環不同,但業已具有了早期鋪首銜環的作用。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鋪首銜環數量很少主要見于青銅罍上。此期,絕大部分青銅罍上均有鋪首銜環,位于圓罍、方罍腹部,對稱分布,以二、三、四個為主。
春秋戰國時期,鋪首銜環廣泛見于銅壺、甑、鼎、鈁、尊、罍、車馬器等之上,楚墓銅壺、銅斗柄部也有鋪首銜環。此期比較特別的兩例是淅川下寺M10出土的銅斗,柄帽下彎,浮雕成獸首狀,獸鼻成環狀,內套大圓環。河南洛陽市東周王城戰國時期的錯金銀有流銅鼎,蓋頂中心以鋪首銜環作把手。雖然仍保留了銜環實用的功能,但是使用部位已不僅僅限于青銅容器的腹部。此期在陶器、漆器上也出現了鋪首銜環的形象。陶器上鋪首銜環的制法,多為貼塑。漆器由于自身材質的原因,鋪首為金屬制,有銅、鐵兩類。鋪首銜環后多有插釘,用以連接在漆木器上。
秦漢,隨著青銅器禮器性質的逐步減弱,青銅器走向衰落,以實用器和兵器為主。因為鋪首銜環“提取”功能的實用性,故在以青銅壺為代表的實用青銅容器上仍然大量出現,但是所屬的器物種類與器物部位顯得較前一階段單一。此期,隨著漢代物質文化的大發展,陶器無論是種類還是使用的普及程度都大大加深。陶器上的鋪首銜環達到歷史峰值。漆木器的興起與楚文化的強盛是緊密聯系起來的,到西漢晚期至東漢之際,漆木器數量銳減,漆木器上鋪首銜環的形象也日趨消失。由于漆木器屬木質文物,不易保存,而其上的鋪首銜環為金屬制。所以在一些秦漢時期的墓葬里通長會有一些單獨的金屬制鋪首銜環,其來源大多為漆木器。
魏晉以后,隨著青銅器、漆木器使用的進一步減少,青銅器、漆木器上鋪首銜環的出現越來越少。在東漢早期開始,青瓷的出現改變了原本日用器具以陶器為主的地步。瓷器開始慢慢代替一部分陶器,或者陶、瓷器共用成為了魏晉以后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主要器物材質。與之而來的則是,陶器上鋪首銜環比例的下降與瓷器上鋪首銜環的開始。但是由于瓷器自己的工藝技法與審美要求的不同,瓷器上鋪首銜環形象改變不大,但是從實用附件開始變為裝飾性附件。制作方法也與陶器上不同,早期陶器上多為貼塑,瓷器則逐漸變為隨器身整體磨制。
造型來源:二里頭遺址陶大口尊肩部普遍有獸首類裝飾,少數制作的為立體的圓雕形泥塑,橫穿耳可以穿系繩索,具有明顯的實用功能。此期,已基本具備成熟時期鋪首銜環的形象,少數器物也具備了環“提取”的實用功能。滿足這兩點,基本可以認定,二里頭遺址陶大口尊肩部的獸首類裝飾即是鋪首銜環造型的直接來源。這種獸首裝飾在二里崗上、下層文化時,開始出現在部分青銅器肩部。至殷墟二期晚段開始出現鋪首銜環。筆者認為,鋪首銜環造型的源頭當屬二里頭遺址陶大口尊上肩部的獸首形裝飾。
功用:綜合以上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到器物上鋪首銜環最初的功用為器物實用附件,多位于容器的肩、腹部。環為實用部分,鋪首為環的載體。當是取器耳、鋬、提手等一類提取器物功用附件之意。到了春秋戰國,鋪首銜環被更加廣泛的使用,使用部位已不局限與器腹,例如器蓋、斗柄、車馬器等。但是“提取”的本意并未發生改變。器物載體也更加豐富多樣,陶器、漆木器上也開始出現鋪首銜環。至東漢開始,隨著青瓷的使用,瓷器上鋪首銜環慢慢從實用形附件變為裝飾性附件,這也從瓷器與陶器上鋪首銜環不同的制作工藝上看出。
3.建筑上的鋪首銜環
建筑上的鋪首銜環,也為實用附件。環為實用部分,鋪首為環的載體。不過環在此處作為叩擊之意。環叩擊在鋪首之上,發出聲音,達到傳播信息之用。因為要傳播聲音,故建筑上的鋪首銜環多為金屬制。在唐代以后,建筑上的鋪首銜環禮制意義加重,使用性減弱,不同材質的鋪首銜環往往對應了不同等級。
建筑上鋪首銜環最早始于春秋戰國之際,這與器物上鋪首銜環在戰國之際達到第一個高峰也有一定聯系(載體材質種類變多,所處器物位置種類變多)。最早建筑上的鋪首銜環出現在大型城市特別是都城城門或者宮門之上。例如,楚都紀南城30號臺基遺址3件錯銀卷云紋銅鋪首銜環、河北易縣下都老姆臺1件金鋪首。春秋戰國之際,思想文化呈現多元化。戰國時期,墓葬中棺槨上也開始出現鋪首銜環。典型的有河南省輝縣固圍村1號墓、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南馬坊一號戰國墓。戰國時期棺槨上鋪首銜環的出現顯得有些突兀,這從他在極短時間內功用的改變上可以看出一二。最初棺槨上鋪首銜環的作用為實用,在運送棺槨和棺槨下葬時起到穿繩抬拉的作用。可是墓葬的興起已有上千年,商代的大中小型墓葬也開始擁有棺槨的概念。棺槨上鋪首的銜環在戰國之際才開始出現,可是運送棺槨和棺槨下葬時穿繩做抬拉的動作在之前也不可能避免。雖然沒有實物材料的證實,但是不妨大膽假設,戰國之前肯定在棺槨之上也有其他附件或者專門工具用于抬送棺槨。同樣情況,春秋時期,門上才出現鋪首銜環,可是房屋和門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很久的,門上鋪首銜環最初的作用就是叩擊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這之前也不一定門上就沒有起到叩擊一類的建筑附件存在。所以,筆者初步認為,隨著春秋戰國之際,器物上鋪首銜環無論從器物載體的種類還是所處器物位置種類都達到一個高峰的事實來看。很可能是春秋戰國之際,鋪首銜環的廣泛運用,影響了門上、棺槨上鋪首銜環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花園莊54號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1期。
[2] 苗霞:《中國古代鋪首銜環淺析》,《殷都周刊》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