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聰(1983.6-),男,山東鄒平人,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馬義香(1987.7-),女,四川綿竹人,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摘 要:效率與公平的問題是個世界性的難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強調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上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由此看出,只有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才是真正找到了效率與公平的結合點。
關鍵詞:效率;公平;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合點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總結我國3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時提出了“十個結合”,其中一個結合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這一條應該是我們黨對改革開放30年以來關于處理效率與公平問題的經驗的高度概括與總結。當今世界,效率與公平的問題,至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搞清楚。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更是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效率與公平問題的探索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有什么樣的經濟制度,就會有什么樣的分配制度與之相適應。實踐證明,傳統的計劃經濟既非公正,也沒有效率,因而就需要改革。[1]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改革就是要破除包括計劃經濟在內的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個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當然也包括改革經濟和分配政策,改革就是要促使公正和效率共同發展。[2]
黨的十二大提出了“關于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則的問題”。隨后,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中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同時指出了分配政策是,“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但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奮勞動先富起來”。這時,我們黨已經形成了先富帶動后富的思想。
黨的十三大上,重申了十二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大會指出,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我們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經營的企業和誠實勞動的個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這實際上就是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
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既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同時又允許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這就要求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我們黨已經明確提出了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原則。
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在這樣的基本經濟制度下,我國的分配政策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黨的十六大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進一步指出,“理順分配關系,事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的發揮”。我們黨對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已經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同時更進一步指出了“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強調“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這與鄧小平當年講的“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3]不謀而合。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改革成果全民共享。
黨的十七大認為,發展應該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任務,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效率和公平的結合點
所謂效率,在這里主要指資源的配置效率。[4]效率“也是一切形式的人類活動所追求的一個基本價值目標,一切人類社會形態賴以存在的基礎。有效率才能滿足人的需求的利益”。[5]而所謂公平,即貢獻與獲得相等,權力與義務相等。可見,只講效率,不重視公平,或者只是注重理論上的公平而不重視實踐上的公平,都是不科學的,都是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經濟無疑是一種有效率的經濟,市場經濟的高效率,為改善社會公正狀況提供了物質保障”[6]但市場的調節是有缺陷的,主要是市場容易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的兩極分化。如“即使是在市場作用發揮很好的地方,分配的結果也不是按照社會所接受的平等標準去實現的”。[7]這就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黨的十六大強調了“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縱觀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效率與公平問題的探索,不難發現,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一步一步地深化,政策一步一步地合乎實際。鄧小平同志認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了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8]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9]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而實踐已經證明,傳統的計劃經濟很難擺脫低效率,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又容易導致兩極分化。所以,只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是提高效率,促進公平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效率與公平的結合點。
參考文獻:
[1] [2]《社會主義市場經中的社會公正問題》,張書琛等,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8頁
[3] [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110、111頁
[4] [5][6]《社會主義市場經中的社會公正問題》,張書琛等,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14、162頁
[7] 《市場和政府》,查爾斯·沃爾夫,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年,第25頁
[9]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