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第一作者:蔡小龍(1986-),男,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山水畫創作與研究。
第二作者:邵強軍(1986-),男,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石窟藝術研究。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 甘肅 蘭州 730030)
摘 要:“邊緣生存”是一種境遇。文章從“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筆墨等于零”、“內容與形式”三個方面,結合對吳冠中一些作品的分析,探討了在新時代下的中國畫與油畫的發展方向。吳冠中對繪畫“真善美”孜孜不斷的追求,為中國畫和油畫探索出了一條,將西方構圖的形式語言同中國傳統筆墨韻味相互融會貫通的路子,為新時代東方藝術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關鍵詞:吳冠中;邊緣生存;筆墨;形式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今日中國畫壇,吳冠中備受藝術家的關注。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英雄,其激情燃燒的一生,演繹了一場轟轟烈烈“英雄救美”的故事。他所要拯救的不是一般的美人,而是關乎中國藝術命運的“美”和“人”。吳冠中在中國藝術史上的意義是非常明顯的。他既代表了一個舊時代的終結,又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他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終結者,又是現代藝術的領航人,他也是一位最本分的藝術家。為了探求藝術的真知,他的身體嘗盡踏實的艱辛;他又是一位最不本分的藝術家。曾說:“我的藝術是真情的結晶,真情將跨越地區和時代,永遠扣人心弦,我深信自己的作品將會在世界各地喚起共鳴,有生之年唱出我心底的最強音,我不服氣!”為了闡揚藝術的真諦,他的思想永遠凌空飛揚。
一、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
吳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他終身致力于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堅忍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繪畫創作宗旨,在探索的道路上,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
吳冠中從巴黎畢業回國的堅定性,我們會想到畢加索曾和張大千的一段故事:“畢加索直言不諱的問,我最不理解的就是你們中國人何以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不要說法國巴黎沒有藝術,整個西方、白種人都沒有藝術!真的,這個世界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也許這也是吳冠中選擇回到故鄉的緣由之一吧,就像梵高選擇自己的家鄉,是因為有真情實感的存在。其要表現的題材是真實的、親切的、感人的。吳冠中在央視《大家》節目上面,談藝術時說;“藝術只有兩條路,小路娛己娛人,大路震感人心。”又說道:“100個齊白石抵不了一個魯迅,魯迅更加重視的是思想,內容決定形式。”吳冠中的藝術見解很新穎,頗有見地,對當代藝術很有啟示意義。其對現實生活的另一種理解和認識,也正是他對藝術真諦的真實追求。
二、筆墨等于零
吳冠中說“筆墨等于零”,都是基于傳統意義上,來看當代中國畫日益失落的近況而言的。筆者認為,吳冠中說“筆墨等于零”這句話是有他的前提的,作為一個有成就的畫家,相信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是愛國的,對優秀的中國傳統繪畫及傳統筆墨不會熟視無睹,他絕不會說倪云林的筆墨等于零,說八大的筆墨等于零,說齊白石、黃賓虹的筆墨等于零……他不可能否定幾千年來的中國繪畫的文明史。而他看到的是當代傳統中國畫家,在傳統筆墨法度上的失落。他認為現代的中國繪畫,并不一定要以傳統筆墨線條為主,而是要在表現形式的同時注意筆墨線條。不同的思想要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就像他的畫和文章一樣。
吳冠中的藝術散文和當今報刊流行的美文不一樣,這些所謂的“美文”充斥著庸俗的人生哲學、編織著虛幻的謊言、講述著社會成功者的功名成就。而他的文章卻美在小情趣、小感動、小情調,美在天然、美在簡練、美在坦蕩、美在真誠。藝術是人生一切苦難的調劑者,從藝生活可能是艱辛的,古今必有大成者,必有寂寞苦難的漫長經歷。
吳冠中在創作上盡量創造全新的表現性作品。在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表現程序中,筆墨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黃賓虹曾經在《畫法要旨》一文中指出:“筆法之要:一曰平;二曰留;三曰圓;四曰重;五曰變。”他還說:“墨法分明,其要有七:一、濃墨;二、淡墨;三、破墨;四、積墨;五、潑墨;六、焦墨;七、宿墨。”正是受制于這著名的“五字筆法”與“七字墨法”,近世許多藝術家雖然曾抱有改革水墨畫的想法,但真正涉及筆墨問題時,則望而卻步。以徐悲鴻為例,他也只是在人物造型與空間透視上借鑒了西方寫實主義的若干手法,但在筆墨處理上,并沒有進行真正的革命。作為一個對于傳統有著深入研究的藝術家,吳冠中當然清楚地知道傳統筆墨的精美之處,但他同時認為,對于水墨畫來說,筆墨僅僅是一種手段,它總會根據不同的價值追求、審美需要與展出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用他的話來說,“筆墨只是奴才”。它絕對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緒的表達,情思在發展,作為“奴才”的筆墨手法永遠跟著變換形式,無從考慮將呈現何種體態面貌。也許將被咒罵失去了筆墨,其實失去的只是筆墨的舊時形式,真正該反思的應是作品的整體形態及其內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時代面貌。這正是吳冠中對藝術的“真善美”苦苦追求的一種思想價值體現。
三、內容與形式
他為什么最終要與傳統的筆墨程序分道揚鑣。道理很明白,他既然要借用西方的形式構成理論來改造水墨畫,那么,他就必然要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筆墨表現體系,這與藝術大師塞尚為追求自己的藝術目標,而不用古典油畫技法一樣,都是合理的。在具體的藝術表現上,吳冠中主要是根據不同題材內容與藝術感受來尋找相應的筆墨方式。從整體來看,他更多地是用流暢靈動的露鋒線條來表現對象,其雖然明顯保留了一定的書寫意味,但早已遠離了“書畫同源”的傳統。而且,為了達到特殊的審美效果,吳冠中一向是不擇手段的,有時他畫中的“點”則是用筆或其它工具,在離開畫面的地方隨意灑出,恰如濺浪崩石,時疏時密,既是對物象的合適描寫,也不會喧賓奪主,如作品《東方之窗》、《苗圃》等;有時他畫中的“線”是用漏斗擠出,細如游絲,十分自由地在畫上交錯、纏繞、飛動、飄蕩,如作品《墻上秋色》、《糾葛》等;有時他畫中的“面”是用排筆畫出,顯得沉著而穩定,別有一番意味,如作品《彩色家園》、《擁抱》等。
同樣吳冠中在用墨用水上,也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方法,有時他會故意地突出淡墨透明或重墨厚實的美感韻味,如作品《白樺林》、《長日無風》等;有時他又會突出濕墨潤澤或干墨焦渴的美感韻味,如作品《墨韻》、《織》等。但這一切完全取決于畫面表現的需要,并無具體定法。在這里,人們無論是用傳統筆墨的標準來批評他,還是試圖將他的筆墨表現方式納入傳統水墨畫的范疇之中,都是不妥當的,只有從具體的時代背景與他對藝術的價值追求出發,方可真正給予準確而恰當的評論。
真行、善行、美行均來自于真心、善心和美心,知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地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社會斗爭和藝術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參考文獻:
[1] 水天中,汪華編著.《吳冠中全集9》[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2] 了廬著.《中國畫的批評與思考》[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
[3] 周積寅編著.《中國歷代畫論》[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4] 石建邦著.《彩面朝天——吳冠中的世界》[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