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大眾文化對電視傳媒的影響,情感類談話節目已逐漸成為電視節目的主要類別,層出不窮的情感類談話節目大多沿用著比較傳統的節目形式,嘉賓與主持人面對面交談,圍繞著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話題來博得節目收視,這種傳統的以內容決定形式的節目形式,是否能真正的被另一種方式所取代呢?本文將以《幸福魔方》和傳統型談話節目《人間》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分析其創新的節目形式,研究情感類談話節目開拓的另一種節目思路。
關鍵詞: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幸福魔方;創新;節目模式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幸福魔方》是東方衛視2010年度全新打造的情感類訪談節目,用玩魔方延展出來的一種立體思維首度導入電視節目,首創“魔方式”的幸福類節目《幸福魔方》,獨特的空間設計、明晰的板塊構造和真誠的話題討論,以及最終的幸福結局,令人耳目一新,一睹為快。
在過去的電視界中,存在著“內容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形式是次要方面,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于內容”等“內容為王,形式為輕”的主流思維判斷長期左右著人們對形式的準確認識與把握。在同等情感訪談類節目中,絕大多數節目都是以精準的內容定位,
對比以往的普通的情感類訪談節目,幸福魔方在節目形式做了較大的突破,設置了一座“透明玻璃屋”,一方“網友九宮格”,一個“心理疏導師”,一位“知性主持人”和一扇“幸福回歸門”,下面以江蘇衛視情感訪談類節目《人間》為例,與《幸福魔方》作以下比較。
玻璃房的設計——突破大屏幕VCR串聯故事的常規模式,用密閉空間內交流的方式構建起來的訪談新語境
同等情感類訪談節目《人間》,它的風格定位為“中國第一個事件類欄目”立足于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事,但它同時也是一檔情感類欄目,它在講述事件的同時,重在挖掘事件中角色的情感和情緒。事件類的欄目,它必定包含著各種懸念和高潮迭起的情節。這樣類型的內容設定,注定了很多故事情節需要用加工處理過的影像來呈現給觀眾,讓觀眾在有一種收視感,各種戲劇元素和懸念的產生,決定了開篇的尋常的大屏幕VCR播報方式。
而在《幸福魔方》節目里,打開節目我們就看到主持人和當事人對坐在玻璃房的對角處,立體卻又透明的玻璃房,構筑著一道保護當事人心理的屏障,這種耳目一新的訪談環境,將主持人和當事人共置狹小的空間,也為當事人疲憊受損的心情提供相對密閉安全的港灣,讓當事人在相對擠壓的環境內陳述自己的情感糾紛,這樣別具一格的對話交流模式,使得情感故事原委的敘述權都在當事人的娓娓道來中,我們雖然看不到懸念頻頻的故事情節,但是能透過當事人的真情流露簡單陳述知曉大致詳情。中心透亮四周漆黑立體的玻璃房,突破以往平面的演播室造型,也將我們所有的目光全部鎖定在了主持人和當事人之間,而節目敘述的重心,也轉移到了主持人和當事人之間獨有的對話場。
通過節目開篇的對比我們發現,《人間》遵照了大多數情感節目走的老模式,設定一環又一環的情感故事懸念,通過節目組跟蹤拍攝剪輯出的VCR構成的電視戲劇感感染觀眾。而在《幸福魔方》中,節目組設定的幽閉昏暗的玻璃房間內,摒棄了故事為重,而是重在構建主持人和當事人之間理解尊重的和諧對話場。
九宮格網友、幸福攻略團、心理咨詢師——幫助脫離漩渦的理性推手
在訪談節目《人間》里,我們看到的是主持人與當事人及相關三方人形成的對話模式,這期間節目組為陷入情感糾紛的多方提供話語表述的平臺,并通過主持人的調解勸和,將矛盾激起的多方拉回平靜,可以說整個節目里,主持人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成為事件的參與和推動者,她代表著節目秉著“和諧社會,和諧人間”的口號,將紛雜的事情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這是傳統的情感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通過感性勸服的模式達到的最終的受眾期待。
《幸福魔方》除了知性女主持的設計外,更是添加了九宮格網友(后期改為的幸福攻略團)和心理咨詢師這兩個嘉賓陣容,這些各處一方的嘉賓陣容,分布在不同的空間格局,以各自不同的視角替當事人出謀劃策,尋找回歸幸福之路的方式。正所謂“旁觀者清”,陷在感情漩渦里的當事人,理不清當下面臨的突來狀況,而兩大嘉賓陣容,一個是以普通人的尋常生活態度來點醒糊涂的當事人,給予他們道德精神上的肯定或否定,這是理性勸服的第一層,也代表著電視機前受眾的大多數心理,渴望當事人回歸到大眾認可的情感情境中來。而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則是理性勸服的最深層,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分析當下的情感糾紛,將當事人從陷在情感漩渦中的狀態牽引回理性思考,冷靜分析的局面。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幸福魔方》添加的九宮格網友(幸福攻略團)和心理咨詢師獨有嘉賓參與的新模式,是突破傳統情感訪談節目中以感性勸解推動情感故事的最終走向,而是用全新的理性的角度,使用科學理性的方式幫助當事人梳理情緒,踏上幸福之路。
幸福回歸門——情感困惑者的情感歸屬地
《人間》每一段情感故事的最終結局,通過主持人的情感勸服,使臺上當事人化解內心困惑或者矛盾,自我解決情感困惑,而節目組在最后表達了一般情感類節目透露的情感關懷,比如幫助貧困家庭完成一個簡單的心愿,或者是在2011年5月9號《愛的背叛》那期節目里,當最后當事人雙方在電話爭取孩子的撫養權時,主持人站在女人的情感維度上請求她的丈夫把孩子的撫養權讓給一個婚姻破碎受到感情創傷的女人,而在節目最后,是代表了社會道德觀點代表節目觀點對破壞他人婚姻的第三者做出譴責,對婚姻不負責的男性作出職責,安慰當事人受傷的心靈,點亮節目“和諧社會,和諧人間”的主旨。
在《幸福魔方》的節目現場,設有一扇門,那就是“幸福回歸門”當每期的事件當事人之間的誤會消除或是事情得到較圓滿的解決之后.幸福之門就會打開。最初是孤身處于玻璃房,看似與幸福隔絕,心中有一道心墻。360度立體的嘉賓席,是這個玻璃房子延展出去的四個方向,而最終好像又要匯集到那座玻璃房里去。在節目的最后,主持人對當下情感糾紛作出判定裁決,開啟那道玻璃門,讓當事人從密閉的空間釋放出來,或是讓延展出去的嘉賓席的重要相關人走進玻璃房,打開玻璃房意味著打開心門,打開心結。跨一步,就成功。跨出內心的那道坎,我們才能擁抱幸福。這種特殊的結局終結模式,讓我們每期都有著期待那扇門開啟的時候,期待著玻璃房內與房外的溝通結合。這扇門的設計,也回歸了節目原本的宗旨,通過“魔方思維”立體思維的導入帶給當事人用全新的思維去開啟幸福之門,這扇門的終極意義,也就是讓情感困惑者找回最初情感安放的歸屬地,重回幸福之路。
通過兩個節目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內容為王,形式為輕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科學辯證的,《幸福魔方》打造的如魔方般絢麗的節目形式,吸引著絕大多數特別是年輕受眾的眼球,而獨有的節目形式決定了它獨有的敘述模式,摒棄以往與主持人掏心置肺的交談,當事人三方和主持人構建起來的充滿激情和矛盾的感情場,最終回到和平解決的模式,探索出真情闡述,理性思考到主持人最終牽引的幸福結局,這是一場由形式決定內容,內容同樣為王,但形式已為圣的情感類新維度訪談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