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芮瑤;女;吉林四平人;現為遼寧大學歷史學院2011級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
摘 要:從清朝前期開始,由于人口增加迅速、土地短缺與貧瘠、人地矛盾不可調和。并且經歷了近三個世紀,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長城以內的中原人離鄉棄土,不畏艱險,形成了大規模的生產實踐活動。也因此出現了“走西口”這個特殊現象。
關鍵詞:走西口;移民;社會變遷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走西口”又叫“走口外”,指長城以內晉西北、雁北、晉中和陜北等地的人們到長城以外地區謀生的社會活動。所謂口,原是指明隆慶以后在長城沿線開設的互市關口,后演變成為對蒙貿易的關卡。山西商人習慣稱大同以東的張家口為東口,稱大同右玉縣殺虎口以西的各口為西口。
一、介紹走西口的路線、主體等大概情況
走西口者大體分兩支,一支是晉西北的保德、河曲、偏關人;雁北朔縣、平魯、左云、右玉、山陰縣人;晉北的代縣、原平縣、忻州、定襄、五臺人;晉中的平遙、祁縣、太谷人等,他們一般是通過殺虎口首先進入和林格爾和清水河,然后到土默特、包頭等地,也有一部分到達鄂爾多斯達拉特旗、準格爾、河套平原及大青山以北地區。另一支是晉西北和陜北神木、府谷、榆林、橫山、靖邊、定邊一帶的人出長城北上進入鄂爾多斯、河套平原等地,也有甘肅人自寧夏渡黃河進入鄂爾多斯、河套平原的。走西口移民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也是移民影響最顯著的區域,是內蒙古中西部,即今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呼和浩特市、包頭市一帶,其地范圍大致相當于民國時期的綏遠省。
山西走西口的人大體上分為三類:一是無地或僅有少數貧瘠土地收成不足以養家糊口的貧苦農民及一部分手工業者,他們是走西口的主體。二是做買賣的商人,以晉中地區為主。三是躲避兵役和官司的人。去了口外的謀生手段,在鴉片戰爭前,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鴉片戰爭后,商業資本主義興起,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不少農業勞動力逐步轉變為商業勞動力,從而拓寬了出口者的生產門路。
二、走西口的成因
從清朝前期開始,歷經近三個世紀。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長城以內的中原人離鄉棄土、不畏艱辛,一代又一代來到長城以外的塞北從事農耕和行商活動,形成了一種大規模的生產和實踐活動。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獨特的社會現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及方面。
第一,清代中前期,晉、冀、魯、豫、陜等地區,由于人口增長迅速、土地短缺與貧瘠,人地矛盾激烈,是造成走西口的根本原因。山西省、陜西省北部地區是黃土高原,這里溝壑縱橫、土地貧瘠、高寒少雨。土地能夠承載的人口本來極為有限。清初,承長期戰亂之后,人口銳減,問題并不嚴重。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康熙后期乾隆年間,社會安定,內地人口迅增。地少人多的矛盾日益突出。清代中葉以后,全國人口更加迅猛增長。至鴉片戰爭前夕,人口已達四億。
第二,自然災害頻發,加劇了人地矛盾,是造成走西口的另一個原因。山陜北部一帶地處高寒,土地貧瘠、植被稀少、干旱少雨、十年九旱。16至20世紀,山西省特大旱災240次、大旱災783次、中等旱災439次、小旱災95次,總計旱災高達1511次。光緒初年,內地自然災害仍頻頻發生。光緒三年至五年,北方大旱,稱為“丁戊奇災”。“和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民歌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天災人禍,特別是清代頻發的自然災害,是晉陜一帶貧苦農民背井離鄉、走西口的自然條件誘因。
第三,清政府采取且調整了一系列統治政策以鞏固剛建立的新政權。清朝建立初期,農民起義連綿不斷,抗清力量此起彼伏。清朝統治者為了盡快穩定社會秩序,首先對這部分力量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山西、陜西和部分河北破產的農民起義軍,孤身一人或攜家帶口,背井離鄉,由土默川向西移動,或向當地人們租地耕作,或深入大漠私墾,形成走西口的潮流。加上當時山陜北部地區的許多地方由于常年戰亂,土地荒蕪,房屋殘破,人們為了謀生選擇了向人口稀少的口外逃亡。而此時清政府為了減少鞏固政權的阻力,對蒙古民族實行優撫政策,這也促使“走西口”成為可能。此外清政府為了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又實行了弛禁政策。為了恢復遭受戰亂嚴重破壞的社會經濟,清廷也采取了休養生息,鼓勵農耕的政策。康雍乾時清廷用兵葛爾丹,為解決軍糧,清廷鼓勵商人隨軍經商,鼓勵發展農耕。政府的支持促進了走西口的發展,清代走西口得以成功的直接原因是清廷基于政治目的,為求政權穩固,推行借地養民政策、招民墾殖的結果。
三、走西口帶來的影響
走西口的廣大移民為近代綏遠地區的開發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綏遠在歷史上一直是以單一的游牧經濟為主,清朝大量走西口移民的到來,幫助當地許多牧民掌握了農業技術,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而大批手工業者和晉商的到來,既豐富了蒙古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加快了蒙古牧區和內地經濟一體化進程,也使其手工業、商業和城市建設得到了長足進步,出現了商賈輻聚、百貨雜陳的繁榮城鎮。走西口浪潮也推動了南北物質的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清代的旅蒙商業基本上被山西人壟斷,他們在殺虎口創建了“大盛魁”。隨著“大盛魁”的買賣做大,便把總號遷到歸化城。“大盛魁”結合蒙古地區的特點,貨品具有針對性,經營手段靈活,逐漸占據各旗縣市場,且分號遍布各地。而且從呼和浩特至烏蘭巴托再到恰克圖,“大盛魁”把絲綢、瓷器、茶葉等運往北方乃至俄羅斯、中亞、西亞和歐洲,再把北方的皮革、羊絨運回來在內地銷售,從而促進了南北物質的大交流。
大量移民的到來也使得蒙漢人民在生活習俗和文化藝術方面展開了廣泛而直接的交流,對綏遠地區形成獨特的文化藝術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內蒙古晉劇、大秧歌、二人臺與山西移民關系很大。大秧歌源于山西繁之、朔縣、廣靈,它隨著“走西口”的移民浪潮也來到了內蒙古并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而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二人臺。二人臺兼有陜北信天游和內蒙古爬山歌的特色,深受內蒙古地區人們的喜愛。內地人民帶來的秧歌等曲調,結合這里蒙古曲兒及蒙古族民歌的音樂語言和戲劇化裝等特長,產生了具有戲曲雛形的地方小戲——二人臺。著名的二人臺《走西口》在內蒙古地區頗受歡迎,它形象的再現了當年那部辛酸而又艱辛的移民歷程。
通觀近代歷史上的走西口移民活動,我們可以發現它基本上是以自發的形式進行的。近代以來歷屆政府出于移民實邊、充裕國庫的需要鼓勵老百姓走西口,但并沒有對整個移民活動進行統籌規劃,也沒有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來保障移民的權益,使他們能夠在移入地能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因此,它也不可避免地給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大量移民的到來對綏遠地區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近代綏遠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和相對于周邊省市較高的災荒發生率絕不是偶然的;而猖獗的匪患和泛濫的鴉片也移民有關。但總的來看,走西口對清代內蒙古西部地區社會的發展貢獻是主要的,為內蒙古西部社會進一步穩步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走西口”與晉蒙地區社會變遷,珠颯、佟雙喜[J].山西大學學報,2007.第2期
[2] 清代“走西口”的路線及成因,韓巍[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3] 閆天靈著.漢族移民與近代內蒙古社會變遷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4] 安介生著.山西移民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5] 張軍.從《闖關東》看中國近代移民文化[J].中國社會導刊.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