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瑞(1988-),女,山東棗莊人,漢族,文學碩士,單位:上海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方向方言以及漢語語法研究。
摘 要:文章依據現代語言學理論,解析了山東棗莊方言句子“敢問你想揍嘛底(也)?”;運用語法化、現代漢語語氣助詞理論,分別重點闡述了該句中“敢問”的語法化情況以及助詞“底”的語法意義。最后,文章還分析了語氣助詞“也”的有和無對該句情感表達的影響。
關鍵詞:句子分析;“敢問”語法化;助詞“底”;“也”的有無
中圖分類號:H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棗莊,位于山東省西南部,當地人們日常所說的話即為棗莊方言,是中原官話的分支。棗莊方言多與普通話相似,然又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本文所講“敢問你想揍嘛底(也)?”極具棗莊方言特色。此句話雖短短幾字,卻包含了多項值得研究的詞法句法使用情況,如“敢”字的語法化、“敢”“問”連用后的語法化、“敢問…”謂語句的研究以及語氣助詞“底”的語法意義等等。筆者通過調查搜集,發現此句話目前并無研究,僅見有臺灣吳順興的《閩南語敢問句的語用分析》略提到“敢”字語法化,其余方面尚無資料,因此本句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開創性意義,是對棗莊方言理論研究的嘗試。
(一)“敢”“問”連用之語法化
首先請看“敢問…”語句在棗莊方言中出現的情境,請看下面兩例:
(1)敢問您貴姓?
(2)敢問你想揍嘛底?(“揍嘛”義為“做什么”)
在(1)例中,“敢問”同普通話差異并不大,仍是一種表謙,這和歷史上的使用情況也是一致的,請看以下幾句:
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 (國語)
敢問何謂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
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萬章下)
春秋戰國時期,“敢問”使用極為普遍;《孟子》中,“敢問…”句極多,均為表謙義,這種意義的獲得實際上是由副詞“敢”獲得的?!案摇弊衷谧值浣忉屩杏腥愒~性,其一便為副詞,釋為:表謙詞,自言冒昧,如敢問(請問、相問)[1]。在吳順興《閩南語敢問句的語用分析》一文中,已闡述“敢”的語法化(助動詞虛化為副詞[2]),(1)例中情況與之類似,故不累述。
(2)例的“敢問”發生了顯著變化,較之前例,它二字聯系更加緊密,(1)例中“敢”字有副詞義,“敢問”可分析為狀謂短語,,因而全句為謂語句,句子“你想揍嘛底”為全句的賓語,而在(2)例中,全句已無法分析為賓語謂語句,而開始了“重新分析”[3]:“敢”字虛化更為徹底,只有表反詰的語氣,甚至“問”字也沒了實際意義,其意義已經泛化,已不單指“問”這一行為動作,二字連用,讀音弱化,表示質問語氣的強調,已沒有實際意義,全句只是強調“你想揍嘛底?”,為主謂句。
造成兩例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使用語境不同:在如(1)例中使用時,說話人處于詢問別人的狀態,希望對方回答,故態度謙恭、言語溫婉,是出于禮貌而出現的情況,如“敢問您這個是擱哪買底?”(“擱”義為“在”)等都是這種情況;而在如(2)例中使用時,說話人處于生氣質問對方的狀態,暗含了說話者的質問,希望對方不要無理取鬧,大多情況甚至不希望對方做出回答,顯然,這種情況“敢問”已經沒有表謙義,其意義已經虛化,并且語音也有弱化的情況:“敢”調值變為“21”,“問”調值為“54”,并漸有輕聲之勢。
在(2)例中,“敢”字已不具有表謙義,全句也難以構成謂語句,因此,筆者認為“敢”“問”二字已連為一體,都沒有實際意義,不能進行再分析。由此,“敢”、“問”連用后由狀謂短語“請問”變為了表語氣強調的話語標記,這種判斷的依據是“敢”與“問”都是單音節詞語,二者的結合符合漢語雙音化的傾向,再者,“問”后面的內容字數較多,“問”和它們連續起來不夠流暢,這也從反面促進了“敢問”的形成。上兩例中,前例從語義上看“問”與后面的內容結合得較緊密,但從韻律上考慮,“敢問”還是應該連讀,后例則更為明顯,“敢問”作為一體語義已經虛化。
劉丹青指出:一個實詞一旦開始語法化,就會經歷語義虛化,句法泛化,語用淡化,語音弱化,由不足語法化(保留部分實義的半虛化),到充分語法化,到過度語法化,直到表義功能趨向于零,句法功能似有似無,語音形式走向消失。[4]實詞如此,短語亦如此。根據這段話以及上文所述我們也可得出“敢問”亦發生了語法化。
(二)“底”是“表過去的較近發生”還是描寫將來?
棗莊方言里的“底”與普通話中的“的”有著語音對應的關系,而在錢乃榮《現代漢語》“句子的語氣”一節中,“的”用于句尾時往往具有“表過去較近發生”的意味[5],那么棗莊方言之“底”是否一樣呢?
請看原句“敢問你想揍嘛底?”,我們驚喜的發現一個“想”字,“想”是心理動詞,只看“你想揍嘛底”,“想”“揍”表示還未“揍”,于是“底”就不可能表示“過去的較近發生”,然而“想”“揍”雖未“揍”但卻已經想了,那么這句話究竟想說什么,是強調“想”還是強調“做”,如果是強調“做”,那么此“底”則是表描寫將來的語氣詞;再如“俺媽打算明天再來望望你底。(我媽打算明天過來看望你的。)”,此句話顯然“底”是表將來的語氣詞。由此而視,棗莊方言中“底”并不與普通話中“的”一樣。
但是,我們漏掉了“敢問”,因此也就忽略了此句話的語境,“敢問你想揍嘛底(也)?”是說話人和對方已經討論甚至爭執很久之后而說出的,因此在說話者說出“敢問你想揍嘛底?”時意指“你剛才那樣子是想揍嘛底?”。因此,“底”在此話中確是“表較近的過去發生”,這和普通話句末語氣詞“的”是一樣的。
(三)關于“也”的有和無
“敢問你想揍嘛底(也)?”,“也”的有和無有著細微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情感區別上,從下面兩個情境中我們可以發現:
(3)嬰孩特別淘氣,把玩具擺的滿屋都是或者是寶寶不明原因的哭鬧,這時媽媽會說:“小祖宗,敢問你想揍嘛底也?”
(4)和一個成年人爭論對方不與言好而被激怒時,說話者會說:“敢問你想揍嘛底?”,而有時是至親,說話者生氣的同時則又表達一種關切,這種情況有時則會講“敢問你想揍嘛底也?”
通過這兩個情境我們看出,有“也”時,說話者所表達的憤怒稍弱,甚至轉為一種愛憐。而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有“也”則出現“底”“也”語氣詞連用的情況,這不僅體現了漢語強大的生命力和表現力,而且更好地滿足了人們言語交際多樣化的需求。人們通過語氣詞連用加強或者弱化語氣,表達肯定,贊揚,驚嘆等態度或者情感。[6]此句“底”“也”連用,正是通過加強語氣來表達對孩童的親昵的。
(四)余論
本文通過對“敢問”語法化途徑的論述以及對“底”語法意義、“也”有無影響的介紹,完成了對山東棗莊方言句子“敢問你想揍嘛底(也)?”的分析,但也有不確切之處,但筆者認為“敢”“問”連用語法化應最終分析為詞匯化,本文只是略微提及,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Z].北京:商務出版社.2004.3.
[2] 吳興順.閩南語敢問句的語用分析[D].高雄.
[3] 王偉.論“在”的語法化[D].北京.2009.9.
[4] 劉丹青.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 錢乃榮.現代漢語[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7.
[6] 曠濤群.現代漢語句末語氣詞連用探析[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