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昱瑾(1985.08—),四川達州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0級文藝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化產業。
摘 要:廣播影視公共服務作為新時期下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特別是文化與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文章對我國自建國以來的廣播影視公共服務理念進行了梳理,對當前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廣播影視 公共服務 理念
中圖分類號:G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2
一、 建國初期的廣播影視服務理念
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文藝要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1956年,他發表《論十大關系》,強調要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之后,該項方針經過發展,形成了我國文藝工作的“二為方針”,即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同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繼續提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
1950年,新聞總署召開京津新聞工作會議,提出“廣播電臺應以發布新聞、社會教育及文化娛樂為主。”同年,時任廣播事業局副局長的梅益在《人民廣播事業概況》中說,人民廣播事業獨有的特點是“以其廣播為廣大人民服務”。①以上文藝理念,是建國初期我國廣播影視服務的基本觀念。
二、 改革初期的廣播影視服務理念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實現了思想上及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成為影響我國廣播影視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性事件。
1980年10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召開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會議否定了廣播是階級斗爭工具的認識,轉而強調“無條件地為黨和人民的利益服務”。
江澤民強調“我們國家的報紙、廣播、電視等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1994年,他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我們的宣傳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②
與此同時,我國也開始意識到廣播影視所具有的事業和產業兩種屬性,文化體制改革在這個時候被提上議事日程。198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文藝體制需要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改革。改革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③同年3月,以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會議和中共中央?1983?37號文件為標志,廣播電視確立了“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建設方針及黨管宣傳下的雙重領導管理原則。
199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業管理的通知》及1997年廣播電影電視部《關于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業管理的通知〉的方案》及《關于縣(市)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合并的意見》、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82號文件即《關于加強廣播電視有限網絡建設管理的意見》相繼出臺,直接推動了我國廣播影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了廣播影視生產力,各地興起了廣播影視建設的新高潮。
三、 深入發展的廣播影視公共服務理念
進入新時期,我國對廣播影視的認識更進一步。2000年10月,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提出了“文化產業”概念。
200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中宣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關于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干意見》(中辦17號文件)的通知,對廣播影視產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不僅如此,自十六大以來,國家便強調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為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打下了理論基礎。2003年,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分別提出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同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署關于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21號文件)和新聞出版總署下發的《關于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亦將廣電業劃分為公益性事業和經營性產業兩類,均涉及到了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方面的問題。
2004年,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首次提出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2005年,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定》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著重提到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發展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發展農村通信,繼續完善農村電網”,“村村通”工程由此成為我國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點內容。
2006年,在黨的第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社會科學,要堅持正確導向,唱響主旋律,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思想輿論氛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也強調指出,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高度重視農村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這個時期,我們的廣播影視公共服務理念開始由事業建設逐漸向公益性服務建設過渡,也為后來的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理念的全面展開鋪平了道路。
四、 全面發展的廣播影視公共服務理念
2007年,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明確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要求“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
2010年10月18日發布的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要求繼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以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重要新聞媒體建設,重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建設、運用、管理,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傳播能力。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后發布的全體會議公報中明確指出:“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十七屆六中全會還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對文化體制改革和推動我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做出了重大部署,專章提出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要“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政策保障機制”,“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同時,還提出要“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提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科學化水平”。
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上重申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強調要發展廣播影視,要“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
以上理念的提出,是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實踐。它們是我黨“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進一步細化,也是當時乃至以后一段時期我國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理論來源,我國廣播影視公共服務建設的實踐工作正是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深入、發展。
注解:
① 趙玉明.中國廣播電視通史[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② 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③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