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祖德,1978-,男,湖南茶陵,南昌大學共青學院,研究生,法學,研究方向:刑法,法理學
摘 要: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整個故事以《白毛女》的名字講述了多年,故事的形式無論是歌劇、電影還是芭蕾舞劇都已成為中國文藝創作的經典。我們這里僅分析其中一部分內容中折射出的有關法律性質的道理。從表面上看,黃世仁與楊白勞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簡單的債權債務糾紛案件,楊白勞欠債,理應償還。近年來也確有不少人以這樣的觀點來解讀這個故事。然而歷史上這個故事卻激起了人們對黃世仁及那個社會極大的憤恨。為什么欠債還錢這樣一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卻會激起人們對欠債人的同情和對放債人的痛恨?我們必須透過債權債務關系的表象,探究債權債務關系所依存的法律制度的本質。
關鍵詞:法律性質 債權 債務 本質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以賣豆腐為生的楊白勞借了財主黃世仁的錢,因家境困難,無法償還,只得外出躲債。大年三十回到家里,本以為這筆債務今年就躲過去了,想過一個安穩年。沒想到大年三十的晚上,黃世仁還是派了管家穆仁智上門討債。在楊白勞無法償還的情況下,強迫楊白勞同意以其女兒喜兒抵債,并強行將喜兒帶走。楊白勞走投無路,喝鹵水自盡。喜兒在黃家受盡欺辱,逃進深山,頭發變白,成為白毛女。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簡單的債權債務糾紛案件,楊白勞是債務人,黃世仁是債權人。楊白勞欠債,理應償還。近年來也確有不少人以這樣的觀點來解讀這個故事。然而歷史上這個故事卻激起了人們對黃世仁及那個社會極大的憤恨。為什么欠債還錢這樣一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卻會激起人們對欠債人的同情和對放債人的痛恨?我們必須透過債權債務關系的表象,探究債權債務關系所依存的法律制度的本質。
如果僅僅從民法的角度看,一個依照現行法律訂立的借款合同,應當得到遵守,否則當然要依照現行法律承擔責任。從這個層面看,楊白勞和喜兒盡管值得同情,卻無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而黃世仁盡管令人憎惡,但在法律上卻無可厚非。
盡管古代人們曾經認為,法是上天賜予人類的;然而在現代社會,人們普遍認為,法是社會中的人為維護自身的利益而由人制定的,它必定反映社會成員的意志和需求。如果法能充分反映社全體社會成員的要求的話,那么它應該呈現出大體合理的狀態。借用盧梭的觀點,他認定法是公意的體現,應由全體人民決定。而不是統治階級的“公意”。統治階級的意志雖不是各個個人的意志的簡單相加,但也沒有脫離個人的意志而產生和存在。以這樣的思想來分析楊白勞事件,就意味著楊白勞和黃世仁的意愿必須能夠充分的反映到法律當中去,在此基礎上再來要求雙方嚴格遵守法律,這才是合理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占統治地位的個人除了必須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自己的力量外,他們還必須給予他們自己的由這些關系所決定的意志以國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現形式?!?sup>[1]這也就是說,國家意志和法律實際上是結合在一起的,法律是國家意志最主要最一般的表現形式。盡管國家意志并不一定全部表現為法,它還可以有其他的表現形式,但是法卻必須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否則它就無法獲得全社會遵行的效力。因此我們說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分析國家意志,我們發現,國家是一種抽象的組織,其自身是沒有生命的,因而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意志,國家意志必定是人的意志的反映。究竟是哪些人的意志的反映,馬克思之前的學者多認為是全體社會成員的意志,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歷史,“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sup>[2]不同階級的利益和意志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不存在所謂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共意志”,國家從表面上看,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力圖按照社會公共意志的要求,將各個利益集團或階級的利益沖突維持在社會可以容忍的范圍之內,而實際上“它照例是最強大、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3],因此,透過國家意志,我們發現其深層實際上就是取得了勝利,掌握了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也只有掌握政權的階級才可能將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
再來分析楊白勞事件,問題就清楚的多了。首先是以黃世仁為代表的一批人,我們稱之為封建地主階級,利用他們在經濟等方面的優勢,掌握了國家政權,制訂了法律。其次由于黃世仁們掌握著國家政權,掌握著更多的社會資源,他們很容易將反映自己意志的法律說成是反映了大家的意志,包括楊白勞的意志,這樣就為他們推行法律提供了道義上的合理性;他們也很容易把維護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維護國家或社會公共的利益,同時也可以借助國家的力量來維護裝扮成國家利益的他們那個階級的利益。于是對楊白勞的一切剝奪就都有了合理、合法的依據,并且還有了國家強制力的支持。
楊白勞事件告訴我們,認識法律首先應該認識法律究竟反映了誰的意志,維護誰的利益,這是從根本上判定法律制度合理性的首要條件。但是在私有制的情況下,經濟上占優勢地位的有產者總是少數,因此在私有制情況下,法律總是反映,也只能反映少數人的意志,維護少數人的利益。從根本上說,私有制下的法律就不可能是真正公平合理的,正像楊白勞事件所反映出的情況一樣。僅從債權債務關系上看,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償還債務并無不妥,但是如果注意到這種債權債務關系是建立在法律是由黃世仁們制定的基礎之上,而黃世仁們的利益又與楊白勞們處于尖銳對立的狀態,同時黃世仁們在社會中還是處于少數的地位等因素,我們就很難認定這樣的債權債務關系是公平合理的。
《白毛女》的作者欲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態,就必須改變由少數人制定法律的狀態,使法律真正反映多數人的意愿。而欲達到這一點,又必須首先改變經濟上少數人占優勢的狀態,這就是改變私有制,代之以公有制。在公有制情況下,私有制情況下人們因經濟地位的不同而產生的尖銳的利益沖突得以消除,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趨于一致,這就使得法律有可能反映最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利益和意志。法律也從根本上有了公平合理的可能性。這就是今天社會主義法努力要達到的狀態。
當然還應該注意到事情的另一方面。私有制下的法律,盡管從總體上根本上是不合理的,但也應注意到這些法律在具體制度上的合理性,如私有制下的債權債務關系中,債務應得到履行的原則和制度無疑是合理的,我們要改變的是債權債務關系所賴以建立的不合理的私有制,而非改變債務應得到履行原則本身。相反我們是要將這一原則建立在更合理的公有制的基礎之上,是這一原則中的合理性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私有制下的法律也處在發展變化之中,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積累,其中的一些內容也會向著合理化發展。例如楊白勞事件中涉及的以身抵債制度,隨著人的權利觀念發展,在私有制法律中也已經被廢除了。
反過來,公有制下的法律,盡管從根本上是合理的,但根本上的合理并不能當然的帶來具體制度上的合理性。例如公有制社會中,社會成員利益的一致性使得法律有可能反映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意志,但這種反映并不會自然發生,仍然有賴于我們具體制度上的設計,如選舉制度上的設計。同時盡管從根本上說,社會成員的利益和意志具有一致性,但差異和沖突仍然存在,如何認識這些差異,并以恰當的制度反映和協調這種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異性的關系,仍然是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8頁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