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夏冬(1990)男,民族:漢,浙江嘉善人,浙江海洋學院學生,研究方向:《三國演義》。
韓偉表(1970)男,民族:漢,浙江省紹興縣人,浙江海洋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學位: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小說、訓詁和古代文獻整理等。
摘 要: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發生于戰亂頻仍的東漢末年的一次相對比較普通的戰爭,但經過《三國演義》巨大篇幅的精彩描述,使這場戰爭成為《三國演義》中三大戰爭之一,也成為了中國文藝和戰爭史上的經典之戰,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和具體的戰爭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通過對明中葉以來的一些典型戰爭的剖析,探究《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對這些戰爭的具體影響,借此彰顯傳統人文經典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三國演義;赤壁之戰;戰爭;影響
中圖分類號:I207.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2
一、從歷史走向文學
在歷史上,赤壁之戰只是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一場規模較小的普通戰爭,正史中對赤壁之戰的記載也大多較為零碎、分散。后漢書有這樣記載到《后漢書·孝獻帝紀》:“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于烏林、赤壁。”
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山陽公載記》云:
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根據史書的記載,由此可得出:
(1)赤壁之戰確有其事,但戰爭規模較小,戰爭的意義也較為普通。
(2)赤壁之戰的“火攻”是否存在有爭議。
(3)抗擊曹軍的孫劉聯軍中哪一方占主導地位存在爭議。
(4)正史中并沒有出現如“草船借箭”、“智激孫權”、“智激周瑜”、“連環計”、“連環計”、“苦肉計”等情節的記載。
但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一場戰爭,是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的一場關鍵性戰爭。從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開始,接下來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一直到第五十回“關云長義釋曹操”都是描述“赤壁之戰”的內容。對這場宏大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都進行了詳細的描寫。
羅貫中不僅寫了歷史上已經發生的事情,還可以寫歷史上并未發生的事情或者可能發生的事,這些都是合理的虛構、想象。不僅如此,羅貫中還對歷史事件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如,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于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乘輕舟從灞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曹操見孫軍整肅威武,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后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鼓樂齊鳴,安全返航。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并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后五年。所以《三國演義》是一部以三國歷史為題材的小說,既來源于歷史又高于歷史。
二、從文學走向現實
1.明末清初
《三國演義》小說的受眾遍布社會的各個階層。正如錢大昕在《潛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中所說:“古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以來,又多一教曰小說。小說演義之書,未嘗自以為教也,而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致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可見《三國演義》的流行程度已經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了。
《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也使得“赤壁之戰”里的智慧謀略廣為人知。對后世的戰爭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明末農民戰爭,是我國封建社會里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反抗地主階級暴虐統治的武裝斗爭。它距離現在不過幾百多年的時間,保存下來的各種文獻資料很多,可以在里面看到明政府的將領和農民起義的領導者都有效仿“赤壁之戰”里的戰術計謀來學習打仗。其中以詐降、反間尤為多。
在黃人的《小說小話》有記載:“小說感興社會之效果,殆莫過于《三國演義》一書矣,太宗之去袁崇煥,即公瑾賺蔣干之故智(太祖一生用兵,未嘗敗衄。唯攻廣寧不下,頗挫精銳,故切齒于袁崇煥,遺命必去之。)海蘭察目不知書,而所向無敵,動合兵法,而自言得力于繹本《三國演義》。左良玉之舉兵南下,則柳麻子援衣帶詔故事慫恿成之也。李定國與孫可望,同為張獻忠義子,其初膾肝越貨,所過皆屠,與可望無姝焉,說書人金光,以《三國演義》中諸葛、關、張之忠義相激動,遂幡然束身歸明,盡忠永歷,力與可望抗,累建殊勛,使興朝連殞名王,屢催勁旅,日落虞淵,魯戈獨奮,為明代三百年忠臣之殿即與瞿、何二公鼎峙,亦無愧色,不可謂非演義之力焉。張獻忠、李自成、及近世張格爾、洪秀全等,初起眾皆烏合,羌無紀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險設防,漸有機智,遂成滔天巨寇;聞其皆以《三國演義》中戰案,為帳內唯一之秘本。”
崇禎四年五月,王嘉胤的隊伍進展到晉東南的沁水、陽城一帶。明政府雖然派了悍將曹文詔部尾隨追擊,卻因為“賊勢甚眾,不能勝取。”軍事上既然無能為力,官軍就轉而采取陰謀手段。曹文詔聽說部下士卒張立位談話,布置他詐降充當內應。王嘉胤在裙帶關系面前喪失了警惕,竟把這個內奸當作親信,任用為帳前指揮。六月初二日,張立位同他的姐姐和王嘉胤的部將王國忠串通一氣,用酒把王嘉胤灌醉刺死。隨即放火為號,同曹文詔部官軍里應外合,直撲起義軍營壘。起義軍大亂,遭到嚴重損失。
崇禎五年八月,洪承疇一面調集大軍進剿,一面派出間諜“借招撫為名,前赴各賊營,授以密計,予以重賞,潛行反間,令其以賊殺賊。”農民軍勢不能敵,一些動搖分子紛紛投降。
崇禎六年五月,起義軍的重要首領紫金梁,在河南濟源病死了。王自用在王嘉胤犧牲以后,曾被在山西的各支起義軍推為盟主。后由于明官僚施展離間計,使紫金梁和其他首領任務之間有了隔閡。
崇禎六年冬,明政府調來的官軍云集于晉、冀、豫三省的交界地區。由于當時主要的戰場已經移到了豫北,因此河南省的官軍成為主兵,山西、河北和京營客兵達一萬九千六百人,加上曹文詔等所統陜西兵,參加圍剿的官軍總數當在三萬以上。起義軍活動的余地越來越小,糧食給養都感到極其困難,面臨被官軍圍殲的危險。于是,起義軍首領們竭力謀求擺脫困境的辦法。十一月,張妙手、闖塌天、滿天飛、刑紅狼、闖將(李自成)等,向京營總兵王樸偽稱愿意接受招安,“叩首言:我等皆良民,因陜西荒早,致犯大罪。今誓歸降,押還故土復業。”王樸和監軍太監楊進朝、盧九德不知是計,以為不費吹灰之力,便可頓時弭平大患,同意接受投降。起義軍以偽降為掩護,麻痹了明朝當事的文武官員,向官軍士兵和地方百姓購買裘、靴等衣物,積極準備渡河而南。二十四日,天氣驟寒,山西垣曲到河南濟源之間的一段黃河封凍成橋。起義軍乘官軍不備,用門板鋪在冰上再加一層土,分三路馳馬而過,到達河南澠池縣境的馬蹄窩、野豬鼻。明河南防河中軍官袁大權倉猝迎戰,被起義軍擊斃。起義軍主力就這樣一舉突破了黃河天險,把明政府調來的重兵甩在后面。
如清人劉鑾《五石瓠》記載說:“張獻忠之狡也,日使人說《水滸》、《三國》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其老本營管隊楊興吾嘗語孔尚大如此。”張獻忠為了學習戰爭攻防的技法,有意識地把《水滸》、《三國演義》當成了軍事教科書。不僅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向《三國演義》學習兵法,就連清朝統治者也視其為軍事教材,主動在書中學習如何打仗。清王崇儒在《掌固零拾》卷一“譯書”中清楚地寫到:“本朝未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清代統治者初入中原的時候,為了鞏固政權,還主動向小說學習如何治理國家的方法。昭梿《嘯亭續錄》卷一中記載:“崇德初,文皇帝患國人不識漢字,罔知治體,乃命達文公海,翻譯國語《四書》及《三國志》各一部,頒賜耆舊,以為臨政規范。”《三國演義》成了清初統治者學習如何治理國家的教科書。
2.毛澤東領導的戰爭
毛澤東愛讀《三國演義》,并且善于軍事戰爭中用其獨特的思維靈活地解讀和運用《三國演義》。
關于毛澤東酷愛《三國演義》,有很多記載:他在1936年曾對美國作家斯諾說:“我讀過經書,可是并不喜歡經書。我愛看的是中國古代的傳奇小說,特別是其中關于造反的故事。我讀過《岳傳》、《水滸傳》、《隋唐演義》、《三國演義》和《西游記》等。那是在我還很年輕的時候瞞著老師讀的。……我經常在學校里讀這些書。……許多故事,我們幾乎都可以背出來。而且反復討論過許多次。……一我認為這些書對我的影響大概很大,因為這些書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齡里讀的。(《毛澤東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第3一9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在延安時期,他曾經回憶道:“記得我第一次到北方去的旅途中還有過這些游歷:我曾沿著洞庭溯作了徒步旅行。到保定時我沿著城墻走了一圈。在北海的冰上散步。《三國演義》里有名的徐州府城墻和歷史上也享有盛名的南京城,我都徒步環行過一次。《毛澤東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第36頁)
毛澤東還尤愛《三國演義》里的赤壁之戰,60年代初,毛澤東空閑時談《三國演義》,給警衛戰士尹荊山講赤壁之戰,他說:“孫權和劉備聯合,一把火燒了曹操,燒出一個三國鼎立。”
毛澤東不僅僅喜愛《三國演義》里的赤壁之戰。更善于運用《三國演義》里的赤壁之戰。
1934年,王震去見由于左傾路線的排擠已離開領導崗位的毛澤東,毛澤東出于高度的革命責任感,啟發王震說:“《三國演義》中,多處講到偷襲、打埋伏。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你們是不是先給敵人打圈子,牽著它的鼻子轉,等它疲勞了,再設法消滅它的有生力量。消滅它的辦法,可以不可以用偷襲、打埋伏、截止敵人的行軍縱隊,找它的腰部或尾部打?”王震從中央蘇區帶回了毛澤東的‘三國戰術’,使湘贛蘇區的紅軍在處境相當困難時,取得了全殲敵軍一個旅的重大勝利。”
毛澤東曾指導郭化若撰寫《赤壁之戰記起對民族抗戰的啟示》一文。著重指出當時曹操率83萬大軍南下攻吳,若吳蜀不實行聯合,則必然為曹軍各個擊破。由于孫權聯合劉備,又采取正確的火攻戰術,方在赤壁大敗曹軍。抵抗日寇侵略,中華民族則存,分裂則亡。我們的民族團結,長期合作,不但要在抗日過程中創造新的戰績,使日寇像曹操一樣:“引軍北還”,還要使它東歸三島。而我們則要長期合作,建立起獨立幸福的新中國。《八路軍軍政雜志》是發行到國統區的,郭化若的文章發表后,許多國民黨將領看后很有感觸,給雜志社編輯部寫信說論赤壁之戰的文章讀后“令吾深省”,文章“切中時弊”。
解放戰爭后期,百萬大軍云集長江北岸,準備渡江解放全中國。這年三月,毛澤東在香山雙清別墅接見宴請了第四野戰軍師以上干部。毛澤東說道:“當年,曹操83萬人馬下江南。今天,我們200多萬人馬,三路大軍下江南,一路陳粟大軍,一路劉鄧大軍,一路林羅大軍,浩浩蕩蕩,聲勢大的很,氣魄大的很。同志們,下江南去!我們一定要贏得全國的勝利!”
毛澤東在赤壁之戰中借鑒較多的,還是曹操失敗的教訓。
當年的曹軍和現今的解放軍,都是發動由北向南渡過長江。1949年4月,中共領袖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在北平香山雙清別墅,一起討論解放軍渡江戰役的利弊條件。
毛澤東說道:“《南史·孔范傳》說,‘長江天塹,自古阻隔’。赤壁之戰,曹操失去83萬,片甲不歸。我們的對手,大概還在做著赤壁之戰的美夢。曹操大敗,一是北兵不善水戰;二是不習慣南方潮濕天氣,‘瘟病’流行;三是中了反間計,殺了會水戰的荊州降將蔡瑁、張允;四是上了龐統大當,把船只釘在一起,無法機動;五是中了苦肉計,黃蓋帶來一片大火。曹操干了這一連串的蠢事,焉有不敗之理?這五條,前兩條對我們還是個現實問題,雖然過去了一千七百年,我們還是使用曹操那個時代的木船。想但年,曹操在巢湖練兵,但是我們絕不會重蹈曹操的覆轍。雖然我們的渡船工具和曹操時代相比進步不大,但是時代不同了,我們的軍隊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戰,有人民的擁護。”
毛澤東借古鑒今,指出了曹操渡江失敗的五條原因。其中曹兵“不習水戰”和“不習潮濕天氣”兩條,對于今天的即將渡江的解放軍也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但毛澤東強調現在時代不同了,兩支軍隊的性質也不同,解放軍是“為人民利益而戰,有人民的擁護”。
除上舉史實外,列如紅軍勇士智渡金沙江時的“瞞天過海”,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時的“兵貴神速”,淮海大戰中親自撰寫的廣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之于“攻心”戰術,志愿軍初入朝作戰時出敵不意、攻敵不備的旗開得勝等等,也無不顯示出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出神入化的戰爭指揮才能。這既是他善于借鑒傳統軍事理論的結果,也自然蘊含著對《三國演義》征戰謀略的吸收與消化。”毛澤東本人就曾直言不諱地說過:“《三國演義》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樣布置兵力的。又說:“小時候我喜歡看《三國演義》,讀起來就放不下。《三國演義》算我讀到的第一本軍事教科書吧。”
從建立革命根據地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毛澤東建立和鞏固統一戰線抵抗敵人,善于統一思想,穩定軍心,吸取赤壁之戰曹操戰略失策,轉勝為敗的歷史教訓,以此為戒。在歷史和現在之間,小說與實際戰爭之間,比較分析,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智慧。
三、總結
“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無論是就其規模的宏大,情節的曲折,結構的完整,還是就其反映矛盾的深刻和刻畫人物的生動,都堪稱我國古典小說描寫戰爭的典范。小說總結了許多古代政治軍事斗爭的經驗,為人們所接受后,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赤壁之戰”的影響也可謂大矣。這部經典為我們塑造的經典的戰爭畫面更不愧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指導老師:韓偉表
注解:
① 韓國磐《資治通鑒》如何記述赤壁之戰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郵箱1982年04期
② 毛丹武《三國演義》的價值譜系和人物形象[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4)
③ 朱一玄《三國演義資料匯編》百花文藝出版社
④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⑤ 黃云眉《明史考證》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