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石宏文,男,(1989.3-),陜西寶雞,陜西師范大學,2011級研究生,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英語教育。
摘 要: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通常采用英漢結合的教學方式,而對于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此指以本民族語言為母語的少數民族學生)而言,漢語便成為第二語言。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英語的態度、學習策略等都與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有著較大的差別。本文旨在從以上幾方面探究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現狀,為大學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和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二語習得;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1、前言
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對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以及民族背景對英語學習影響的調查,來調查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本次調查主要在新疆伊犁師范學院進行,共發放問卷調查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6份。主要調查對象為大一、大二非英語專業少數民族學生。主要方法為問卷調查和訪談。
2、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
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并使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以滿足某種學習需要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是直接推動學習行為的原因和內部動力。而學習動機主要包括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首先,從學生學習英語內在興趣角度調查發現,35%的學生表示對英語學習很感興趣,65%的學生表示興趣一般,因此僅從個人興趣愛好角度出發,少數民族學生對于英語學習還是保持著一定的興趣,并具有把英語學好的心向。
其次,從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客觀條件入手,主要做了地區需求、家長態度、學校規定三方面做了調查。地區需求方面,20%學生認為該地區對英語技能需求強烈,68%認為需求一般,12%認為不需要;家長態度方面:52%的學生表示家長對其英語學習非常關心,43%的學生表示比較關心,5%的學生表示不太關心;學校規定方面,該校將英語四級證書與學位證書掛鉤,而對于此做法,52%的的學生認為有必要,23%的學生認為考四級只是隨大流,25%的學生認為考四級純屬為了畢業。由以上可以看出,該地區在適應社會整體趨勢發展的形勢下,對于英語技能具有最基本的需求;大多數家長關心孩子的英語學習,體現出少數民族家長與時俱進的思想轉變;而將大學學位證與英語四級證書掛鉤是我國現在大學的一個普遍狀況,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激勵和督促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
從主客觀因素綜合分析,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變得較為復雜,大學英語的學習處于相對被動的局面,缺乏主動探究和學習的持久動力。
3、民族背景與英語學習的關系。
民族背景與英語學習關系主要體現在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對于英語學習的影響。本次調查中,90%的對象會說本民族語言,即漢語作為其第二語言。而在我國英漢結合的英語教學環境下,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學習必然和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差異。對于“你是否感覺漢族學生學習英語更容易”,13%的少數民族學生認為漢族學生優勢很明顯,40%的學生認為略有優勢,47%的學生認為和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程度相當。
民族語言對于英語學習的影響。在調查問卷中,有42%的學生認為本民族語言對于英語學習的影響很大,25%的學生認為影響較小,33%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這種分布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在于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不同。新疆的高等院校的民族學生分為“民考民”(少數民族學生用民族語言高考)和“民考漢”(少數民族學生用漢語高考)。因此由于出生及生長環境、學習漢語的時間早晚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存在著差異。而由于漢語水平所限,“民考漢”的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跨越民族語言和漢語、漢語和英語這樣兩個鴻溝,因此其難度加大,造成一部分學生認為本民族語言會對英語學習造成影響的結果。相對而言,民考漢的學生漢語水平已經達到比較高的程度,所以對于這些學生而言,民族語言對于他們學習英語產生的影響很微弱。
民族文化對于英語學習的影響。在調查中,有15%的學生認為本民族文化對于英語學習影響很大,38%的學生認為影響不大,47%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由此看出民族文化對于學生學習英語的影響不大。其主要原因有2點:(1)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他們大學英語學習還主要集中在語法詞匯等基礎之上,對于文化的了解相對較少,所以也很少產生英語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叉;(2)當前我國英語學習文化差異主要基于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的差異上,而少數民族學生從小接受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因此在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出現交叉時不會產生理解困難。
從以上可以看出,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通過學校教學以及自身努力,這些影響可以一步步消除。
4、討論與思考。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有著較為強烈的興趣,而社會、家庭以及學校對于英語的需求一方面促進和激勵著少數民族學生去學習英語,另一方面由于其目的性和功利性太強,加之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基礎較弱,導致其學習英語的興趣整體有所下降,形成被動學習的不利局面。而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語言和文化,對于其學習英語有著必然的影響,其中民族語言的影響相對更大,面對少數民族學生及其所在地區的特殊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進行研究和改善。
(1)觀念上。目前社會對于英語的需求和學校對于英語的強制性制度,使得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社會的發展影響著學校的制度,而學校相關制度是為了促進學生了解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督促學生努力學習英語。但事實上這樣并沒有很好的激勵學生學習英語。因此,學校應該從教學入手,通過擺實例、改變英語教學環境、增強英語學習氛圍、增加教學趣味性等方式來培養學生對于英語的興趣,以此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從而促進學生英語的學習。
(2)教學上。由于少數民族學生民族背景的特殊性,英語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和研究民族背景下學生學習英語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對出現的特殊性和問題進行研究,找出解決之道。在此基礎上,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制定出適應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的方法,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幫助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3)師資上。目前少數民族高校通常分布在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由于其地域特殊性,造成師資不足和不穩定的情況。很多高校外語系由于嚴重缺乏英語教師,而現有的英語教師也由于其地域偏遠或者環境惡劣,無法安穩從事教育工作,從而造成英語師資不穩定,成為制約這些地區高校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國家應該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投入力度,用各種手段吸引人才,為這些地區學生的英語學習造福。
除此之外,怎樣去高校英語學習功利化,少數民族英語學習與其民族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少數民族文化與英語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相互影響等課題,都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去深入探究,挖掘其中的關系,找到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月林.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的特殊性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8).
[3] 吳漢平.少數民族英語高等教育研究十年評述.民族教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