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蜀子(1979—),女,云南普洱人,保山學院院長辦公室,講師,研究方向為民間文藝學。
張山(1973—),女,云南龍陵人,保山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藝術。
摘 要:“跳菜”是南澗彝族自治縣民間宴請時的一種上菜儀式,是流傳于南澗各鄉鎮的民間習俗,它是南澗民族文化認同的象征,是該地區傳統文化的精髓,被譽為南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本文是在田野調查和文獻資料搜集整理的基礎上,對南澗彝族“跳菜”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方面提出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跳菜;價值;傳承;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KB28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跳菜”是認識南澗和南澗以彝族為主體的各民族文化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對南澗彝族“跳菜”的發展現狀進行探索研究,不但能夠發現“跳菜”藝術傳承、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也能為“跳菜”藝術下一步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因此,研究南澗“跳菜”藝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南澗彝族“跳菜”面臨的困境
“南澗跳菜”經歷千余年的演變和眾多民間藝人的傳承、變革和加工,已成為普通彝族百姓日常生活禮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南澗彝族“跳菜”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為了更好地打造“跳菜”這一文化名片,近年來,政府部門在“跳菜”習俗的發揚、傳承和推廣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使得“跳菜”這種民間藝術在很大范圍內得到認知和流傳。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南澗彝族“跳菜”在傳承、保護與發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影響和制約了“跳菜”藝術的發展。
1、傳承范圍狹窄、方式單一
與許多民間文化藝術一樣,南澗彝族“跳菜”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口傳心授、領悟體驗,靠的是師傅傳弟子的方式進行傳承,傳承人的選擇和確定主要著眼于被選者的親密關系,往往是子承父業,給傳承打上了家族的烙印。即使有少量的非家族傳承方式存在,在傳承的過程中,有些老藝人為了突出自己創作技藝的獨特性,有些舞蹈動作秘而不宣,致使一些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舞蹈動作從此失傳。
另外,“男尊女卑、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思想的存在,也使“跳菜”藝術的傳承受到了很大的制約。“跳菜”起源初期是女人當家作主的母系氏族時代,女人不用參加這些繁瑣的供奉儀式,只有地位低下的男性才從事這樣的表演。后來,隨著男性社會地位的提高,男人便壟斷了這種技藝。加之“跳菜”動作難度大,表演過程繁雜,老人、女人和孩子很難完成,使得“跳菜”藝術更是成為了青壯年男子專享和獨有的特權。在這樣的情況下,“跳菜”傳承的狹窄性、單一性由此可窺見一斑。
2、“跳菜”傳承后繼乏人
南澗彝族“跳菜”藝術遵循“保護、傳承、開發”這一發展思路。近年來,政府確實花了大力氣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有些措施和辦法也切實起到了明顯成效。但傳承人數量和質量,也就是傳承人素質、水平的提高問題仍是困擾南澗彝族“跳菜”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掌握著“跳菜”高超技藝的老藝人有的普遍年歲已高,有的相繼辭世,那些原生態的民間傳統“跳菜”習俗文化瀕臨失傳。此其一。
其二,由于南澗“跳菜”開發程度較低,開發不成熟,“跳菜”還未形成規模,“跳菜”隊員常常面臨收入不穩定,無法養活自己的窘境,極大地打擊了他們學習和傳承“跳菜”藝術的積極性。有些藝人迫于生計,不得不迎合低俗的消費需要,片面追求“跳菜”的舞臺化、藝術化效果,偏離了“跳菜”藝術的文化實質,使“跳菜”藝術的靈魂和文化內涵嚴重變味。
其三,由于“跳菜”藝人自身素質較低,對“跳菜”藝術的文化內涵、特殊價值等認識不全,領悟不夠,在接受傳承的過程中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表現思路和表現形式,循規蹈矩,不思進取,使人看后索然無味,長此以往,將使人們對“跳菜”藝術的內涵、價值等產生懷疑,從而致使“跳菜”藝術陷入低靡。
3、現代傳媒手段的沖擊
“跳菜”的藝術精華乃是“即興創作”,過去無論是“宴席跳菜”還是“舞臺跳菜”,在伴奏上多為現場表演,即使伴奏者臨時變換音樂節奏,扮演者也能即興調整舞步,增加熱鬧歡快的氣氛。而今,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許多農村普遍用上了VCD、DVD、錄音機等電子產品,用伴奏帶進行伴奏已成為普遍現象,這種四平八穩、一成不變的伴奏方式,使得“跳菜”這門技藝的演出效果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將使“跳菜”表演脫離原生態的表演軌道,從而喪失它的獨創性。另一方面,原來相對獨立、只能在某些特定場合使用的“跳菜”音樂,現在也被搬上了某些音樂劇和大型歌舞晚會的舞臺,“跳菜”獨有的音樂版權遭到侵犯,這也對“跳菜”藝術的保護和發展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二、對南澗“跳菜”藝術傳承、保護與發展的思考
1、加大資金投入
南澗彝族“跳菜”保護和傳承中最突出的就是資金匱乏的問題,由于資金不足,很多保護措施無法及時落實。“跳菜”藝術想要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給予必要的資金投入是關鍵。相關政府和部門應設立專項資金,安排專人負責,專款專用,以保證“跳菜”技藝各項活動的正常開展,也才有可能進行改革和創新。
2、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方面的研究
“跳菜”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的文化價值是“跳菜”形象的核心內涵,是“跳菜”保護和傳承的根本。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工作科學有序進行的重要力量,應組織力量大力開展對“跳菜”藝術的實地調研和科學考察,積極探索,深入研究,發掘“跳菜”藝術的深層價值。
3、積極發揮傳承人的力量
民間傳承人作為“跳菜”藝術傳承的主體,應改變過去那種保守、自發的傳承狀態,增強自己進行文化傳承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本民族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認識度,并結合政府部門的文化政策做好傳承主體的搶救和保護工作,為民族文化的保存與發展貢獻力量。
4、提高“跳菜”藝人的地位,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
提高“跳菜”藝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效益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激發他們主動傳承、自覺保護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使他們真正從頭腦中將“跳菜”藝術作為一項人生的事業來發揚光大,而非單純將“跳菜”作為謀生的手段。
“跳菜”藝人隊伍壯大,但素質參差不齊,魚目混雜,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培養專業的“跳菜”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應加強對“跳菜”藝人的文化教育和培養,從政策上、精神上、生活上支持和扶植“跳菜”藝人,使他們自愿、自覺地投入到“跳菜”藝術的傳承、保護與發展的隊伍中來。
三、小結
南澗“跳菜”藝術內涵豐富,魅力獨特,不僅包容了飲食文化的精華,而且囊括了民族文化豐富的內涵。如何對“跳菜”藝術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如何有效地保護與傳承“跳菜”藝術?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們需把眼光放寬放遠,走多渠道保護與多方面發展并重的路子,深層次挖掘南澗“跳菜”的藝術文化價值,力促“跳菜”藝術健康、有效地推廣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 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民間舞蹈集成資料卷[M].南澗彝族自治縣舞蹈集成辦公室編,1987.
[3] 秦瑩,阿本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澗彝族“跳菜”[J].大理學院學報,2007(5).
[4] 李維錦.南澗彝族“跳菜”的價值解析[J].大理學院學報,2008(5).
[5] 杜芳芳,耿國偉.南澗彝族“跳菜”藝術現狀調查及研究[J].思想戰線,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