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牛媛媛(1986—),女,漢族,陜西榆林,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摘 要:韓國作家廉想涉的《三代》,通過對主人公趙德基的描寫,深刻的揭露了1930年代韓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的艱難。“中間物”特征由魯迅提出,指先覺者既要認識到自己與傳統有著天然的聯系,同時又認識到作為接受西方新思想的現代人,與傳統又是對立的。他們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糾葛中推動者歷史前進。
關鍵詞:廉想涉《三代》“中間物”特征;傳統與現代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廉想涉(1897~1963)韓國現代[1]著名作家。1920年發表處女作《標本室的青蛙》,開始了文學創作。1930年在《韓國日報》連載《三代》。1954年成為大韓民國藝術院一員。廉想涉被評為韓國小說史上的一大高峰,后獲得韓國多項文藝大獎。主要代表作有《萬歲前》、《三代》、《驟雨》等。《三代》在韓國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韓國學者金鐘鈞評價:《三代》不僅是廉想涉的代表作,也是在日本殖民時代韓國現代文學形成中的杰作。它通過對當時首爾中下層家庭日常生活和社會主義者為了民族解放而進行的政治斗爭的描寫,從辯證的角度為我們展現了1930年代的歷史[2]。《三代》主要講了留學日本的趙德基放假回家,在朋友金炳華的帶領下偶然間碰到了被父親拋棄的小妾洪敬愛,逐漸看清了父親在宗教的面具下墮落的一面。祖父突然過世,庶祖母、父親為了爭奪家產而與他反目。與炳華交往讓他開始幫助社會主義者。也因此,趙德基和金炳華等眾人全被日本憲兵抓走。為了救出這些朋友,他的家產被日本人以各種名目霸占。趙德基逐漸拋棄了保守的想法,期待未來新生活。
一、“中間物”思想來源及涵義
魯迅在《寫在<墳>后面》一文中明確提出了“中間物”概念,他指出一切事物,在轉變中,是總有多少中間物的。動植之間,無脊推和脊稚動物之間,都有中間物的,或者簡直可以說,在進化的鏈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3]王得后先生認為:“中間物”思想有兩個核心觀念,一是“進化”,即“發展”,即“進步”。二是“時間”,即“歷史”。[4]反映在文學作品中,知識分子形象正是“中間物”思想的典型代表。他們既認識到自己是從傳統中來,與傳統有著天然的聯系,同時又認識到作為接受西方新思想的現代人,與傳統是對立的。為了民族的新生,他們必須改造傳統。處于新舊時代交集點的知識分子,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徘徊。
二、趙德基形象分析
(一)對傳統生活的否定與反叛
具有傳統思想的祖父和有新思想的父親反目,祖父按照自己的意志培養長孫德基成為忠實的守衛“保險柜”和“祠堂”的接班人。“他(祖父)的想法是,搞得好的話,父祖可以追封,稍微花掉手里的一點錢,當上兩班,盡管會被別人恥笑,但確實可以說是出人頭地……”[5]但是德基畢竟是新時代的青年,他不想也不可能全盤接受祖父的思想。對這一切他有著清醒的認識,“由于過來人想把后來人禁錮在自己錯誤的經驗、思想和習慣之中,因而播下了那悲劇的種子”。基于倫理道德的考慮,他認為并不是只有針尖對麥芒的斗爭才能過屬于自己的生活,迂回委婉的爭取才不至于與家庭決裂。
當他見到獨自在橡膠廠工作養家的畢順時,他的愛情萌發了。可是納妾更是舊時代的積習。所以“德基想把畢順忘卻,竭力要把她深深地藏在心底里、腦子里,害怕去碰她”。[6]他更不想像父親一樣,“不能把畢順弄成洪敬愛第二!德基心里說,因為他比誰都更愛畢順”。[7]在不斷的自我反觀過程中,他認識到無法立刻拋棄自身的傳統儒家倫理觀,但是舊的觀念勢必會被新的思想所取代,自我斗爭不可避免。唯有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所以他認為自己負責畢順母女是理所當然的義務和責任”。[8]
(二)對世俗生活的肯定與追求
在《三代》中,“錢”有很深的象征意義。祖父趙醫官拿錢買兩班身份,他身邊的一群人對他的錢一直心存覬覦;父親娶妾是因為錢;德基不敢明目張膽的忤逆祖父,很大原因也是因為錢,他幫助金炳華、畢順用的是錢,買通日本官員用的是錢。就連從事地下工作的金炳華也認為為了弄到活動經費,必須找有錢的人支持。他們在積極的或者是消極的意義上都沒有拒絕“錢”,也可以看出他們都是生活在世俗中的人。作者及時捕捉到了韓國當時的社會轉型,舊的社會體制崩潰,新的資本主義正在形成。德基看到妻子賢良淑德,處處忍耐,在家中還要受庶祖母的刁難,覺得她“可憐”。倘若真的娶個有新思想的女性,在這樣的家庭肯定是矛盾更深,家庭也難以和睦。所以他安心于這樣的夫妻關系。而且從德基自身來看,他由于在父權制思想嚴重的祖父的撫養下成長,不知不覺也有這種思想。
當德基得知好友金炳華和父親拋棄的小妾洪敬愛戀愛的事情后,德基覺得自己的處境極為可笑。“面對著他們兩個親熱要好的樣子,德基心里既感到惡心,又覺得寒磣。盡管他想他們好就好吧,我有什么辦法呢?”從傳統的人倫來說,他心里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庶母的愛情,可是他又知道戀愛是自由的,在尷尬的境地里,他既沒有表示反對,也沒有祝福,而是選擇逃避。
(三)對理想世界的憧憬與向往
韓國不僅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且從李朝時代起就開始接觸西方思想。在《三代》中,即使是注重世俗生活的趙德基,也沒有對舊時代妥協。在經歷了家族變故、牢獄之災后,他心如明鏡:“時光是要流逝的,相反,應當做好進入新時代的準備”。[9]這也反應了作者廉想涉的民族主義思想。主人公趙德基的生活和思想就是作者廉想涉的翻版。[10]他們不僅生活經歷有相同的地方,如都在京都讀書,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一致性。他們都持有同情革命者的中立立場。“德基對于共產主義運動,沒法毫不關心地冷眼旁觀,他的性格又不會使他上第一線去戰斗。……他沒有猛沖猛闖想成大氣候的愿望,但也不愿作為一個離開了書桌的后屋新郎倌了此一生,只想力所能及地干點什么。”[11]
韓國的民族性該如何延續,廉想涉沒有明確提出,但是縱觀全文,他傾向于新的社會關系必將取代舊的社會關系。在《三代》中有兩大形成鮮明對比的家庭組織。一個是傳統的大家庭趙家,一個是地下工作者組成的“山海珍”(以雜貨店為名義)。前者是以血緣為紐帶,后者則是社會主義者聯盟。文章中以血緣關系組建的大家庭最后在日本人的打壓下崩潰,后者卻在高壓的環境下開展工作,形象的指出舊的宗族制必將被革新。
結語
《三代》主人公趙德基的這種“中間物”特征,反映了朝鮮半島在從傳統的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社會向以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社會轉變過程中,首當其沖的知識分子意識到了自己在當下的悲劇性存在。也可以看出,處于社會巨變之際的韓國知識分子在拯救民族問題上有不同選擇。這些先覺者否定舊時代,但又無法與之徹底決裂,他們在矛盾中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指日本殖民時間1910—1945年
[2] .《》.http://blog.naver.com,文章引用為作者翻譯.
[3] 魯迅.《魯迅文集全編》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
[4] 王得后.《魯迅“中間物”思想三題》D.2009.
[5] [6][7][8][9][11](韓)廉想涉著.衛為枚芝譯.《三代》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10] 安哲永.《作家世界觀的考察——以三代的人物描寫為中心》(碩士論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