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是一座青色的大山,像一面巨大的石墻砌在面前。人站在山下須抬頭仰望,才會越過那山峰看到一角藍藍的天,從來沒有感覺過一座山會離我那么近。導游說,北京潭柘寺以山為屏,回頭看時真的像一扇厚重的屏風擋在那里。
穿過牌樓是一座石橋,橋下一條彎曲的深溝護繞著古寺。溝中已不見有水,陽光下一塊塊石礫在干涸的溝底反著白色的光,看上去讓人有些眼暈。遠遠地看去,山門不算高大,但康熙御筆的“敕建(岫)云禪寺”還是給人以莊嚴之感。走進天王殿,里面顯得很冷清,那背靠著大山的正殿似乎總給人以山殿合一的感覺。殿前兩棵“百事如意”的柏樹、柿樹早已經擰合在了一起,所以取諧音“百事”。中國人總有隨時隨地求取吉祥的習慣,看著排隊等候照相的人群,我們也湊趣地擠了進去。大殿的香火很旺,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殿東有兩棵茂盛的松樹,唐山大地震時被震裂了,便用鐵圈箍了起來。據導游說,末代皇帝溥儀曾在解放后來到這里。聽寺里僧人說,清朝每登基一位皇帝這棵樹便會長出一支新權,溥儀看后良久沒有說話,最后指著一支彎曲的小杈說:“那棵不成材的小杈就是我呀!”
穿過一排僧房,一座素雅的小院方方正正地拱進視野來。小院正中一座涼亭下便是著名的“曲水流觴”了。一圈石砌蜿蜒的水槽在丁香樹的花陰下閃爍著點點光斑。時光在這里似乎慢慢地靜止了,那石泉上分明印留著當年儒雅的君臣在泉下順水推杯、乘興飲酒、激情賦詩的情形。俱往矣!在歷史的長河里只留下了那座北房正屋里供奉著的乾隆皇帝泥塑像。據說,當年明初奇僧姚廣孝也曾在這小院里靜修,后世更有許多作家常來這里進行文學創作。于是,這流杯亭的泉水之中便濃濃地烙印上了一種文化的痕跡。
出了院,一路攀援著石砌的小路到了建在崖上的毗盧閣,那已然是在正殿的屋頂上了。站在回廊上可以鳥瞰全寺,在導游的指點下,潭柘寺八面的風水玄奇竟一覽無余:東青龍,西白虎,九峰拱衛寶珠峰,四時的風水皆匯于此……傳說,明朝選皇陵時曾首選于此,只是因為先有了這古寺而只好作罷。風水與中國建筑的關系可以說在潭柘寺達到了完美的體現。
下了毗盧閣,總不愿隨人群在導游的手指下晃動,便和家人悄悄地從西面一路走了下來,紅色的矮墻下忽然開了一道小門,半掩著的,看看沒人便推門走了出去。站在門外一剎那間,我忽然感覺像是換了一個世界,一面濃厚陰郁的綠色重重地推了過來。寺和山擠出了一塊半圓的山谷,我順著小石梯一直走到了谷底。山就在頭上,看不到天空,滿處的綠色像流水一樣,一塊塊地流進了眼里、心里,一份清涼油然而生,一直沁透心底。我靜靜地看著四周,只聽啾啾的鳥聲在山谷中空響,卻不見鳥影,正如王維詩中所寫:“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想大聲地狂喊幾聲可又不忍打破這寧靜。能在此隱居,過漁樵耕讀的生活該是多么愜意啊!坐在一塊頑石之上,天空已被遮天蔽日的林子過濾得只剩星星點點的光斑了。篩去了陽光的山谷,只有森郁的綠色帶來的無邊的寂靜。此時,人真的像石上的綠苔一樣與山融為一體了。
坐了多長時間已然忘卻了,回首望望那山林深處無邊的寂靜,難得浮生半日閑,不過能體會這片刻的寧靜也該知足了。
出了山門,一塊紅色的寺墻重新捧出一個喧囂的世界來,那寧靜已被圈在墻外了。忽然想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來,那“潭柘寺的鐘聲”該是舊北京的一景吧!這次來沒有聽到那鐘聲,縈繞在心頭的卻始終是那份山谷中的幽靜。即使有鐘聲的話,也未必能替代那片幽靜的感覺。也許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都曾有一種宿世的緣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