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廣場上,有點疑惑—為什么大家手里都拿著一樣的黃色袋子(圖1)和紙筒(圖2)呢?定睛一看,我們在袋子的字上找到了答案—梵高美術館(Van Gogh Museum)。“咱們就跟著黃袋子走吧!”小劉同學如是說。結果,梵高美術館特順利地就找到了。可是,看到門口長長的隊伍中人們那近似瘋狂的表情,我們知道,他們在“狠”無奈的同時已經開始體會梵高帶來的激情了。幸虧,小劉同學在去之前就做了“功課”,訂購了所有博物館的通票,自然,排長隊的困擾被“免除”了。
“想必梵高大家并不陌生,一提到他大家都能說到很多。但來到這里,才真的體會到了他在藝術史的重要地位。整個博物館主要由兩座建筑組成,一座是于1973年6月2日對外開放的由荷蘭建筑設計師格利特沃德(Gerrit Rietveld,1888-1964)設計的主館;另一座則是于1 9 9 9年完工的由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師黑川紀章(Kisho Kurokawa,1934-2007)設計的展覽廳。他們都是梵高的‘粉絲’。”(圖3)聽著小劉同學的介紹,我們開始了激情的旅程……
整個展覽是按時間順序排布的,從梵高的出生到離世,讓你全面地了解這個充滿激情又不斷表現、釋放激情的人。(圖4、5)
這里因藏有梵高黃金時期最珍貴的200幅畫作而備受矚目。其中最知名的當然是《向日葵》(圖6)了。展出品除了梵高創作的豐富繪畫和素描作品外,還包括了梵高收藏的日本浮世繪作品和其他一些畫家的作品。
咦,這里怎么不像是梵高的作品呀?看了介紹我們才了解到,原來美術館主樓一層展出的都是與梵高有關畫家的作品。怪不得,繪畫風格和梵高的那么不一樣呢。(圖7)
上了二樓,啊啊!這絕對是“梵高”的天地了。
“小劉同學,你這么認真地在看什么呀?”(圖8)
“這是《吃土豆的人》!(圖9)梵高曾這樣說:‘我試圖強調這些人,他們在燈光下吃他們自己的土豆。他們用伸向盤子里的手辛勤地開墾土地,所以這幅作品體現的是勞動者及他們如何享受他們靠雙手掙來的食物。’”
看展覽的人太多了,但是透過人群,我們還是找到了梵高著名的《麥田上的烏鴉》(圖10),確實激情四射。
隨著人流上到了三層。怎么出現了一個房間?揉揉眼睛,哇!這不是梵高的臥室么?(圖11)通過仿真的手法打造出來的臥室,讓我們這些參觀者真是有種身臨其境之感。對比一下“房間”的原作(圖12),感覺如何?
參觀完展覽必去的是哪兒?當然是紀念品區域了。面對梵高名作的紀念品,小劉同學有種想全部打包回家的沖動,特別是那輛自行車!淡定、淡定……經過近半小時的抉擇,小劉同學買了一個可愛的梵高人偶,它的大小你一看就能知道(圖13)。
出了博物館,坐上電車,漸行漸遠……剛要說:再見,老梵!哎,又看見“梵高”(圖14)了,呵呵!
帶著梵高的激情,我們繼續“愛上博物館”之旅。去哪兒?下期自然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