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集的利好和新政,仍舊扶不起下跌的A股。
先是國家外匯局5月評審通過了共計8.2億美元的7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投資額度。進入6月,又分別批準了10家機構共計13.5億美元的QFII投資額度。6月26日,證監會辦公廳副巡視員江向陽透露,住房公積金的投資運營研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鼓勵場外資金入市,也被看作是“官方救市”的一種姿態。
而在6月下旬,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關于完善上交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方案的通知》和《關于完善深交所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方案的通知》,就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正式發布說明,力挺價值投資;證監會亦發布了修訂版的《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允許發起式基金發行。這種基金將投資者和基金管理人的利益捆綁到一起,理論上有利于吸引資金,對股市構成長期利好。
或許是對政策面刺激形成的曇花一現的行情已經審美疲勞,同期的A股市場干脆走出一波單邊下跌的行情:上證綜指5月下跌1.01%,6月更是暴跌6.19%,7月初雖然歐美市場大幅收高,A股市場卻有效破位2200整數關口。
A股市場緣何在一片利多聲中“死去”?QFII額度的不斷調整、公積金“躍躍欲試”、發起式基金的利益捆綁,以及完善退市制度等新政出臺,這一系列價值投資導向的舉措,究竟會對未來的市場影響幾何?
遠水難解近渴
公積金入市取得實質性進展,這對A股而言應屬利好,但即便短期內能夠推出,初期投資額度也較小。大通證券分析師許鵬認為,這一消息對眼下的市場只有心理上的幫助。
財經觀察員宋建文則認為,千億公積金也可能流入債市,債市與股市是負相關的。“想起前段時間新聞說印花稅或免,仔細一看,除證券外的印花稅。都在呼吁入市,可實際動作沒看見。圈錢時倒是很積極。”
發起式基金理論上的確有利于吸引資金、長期利好股市。然而,在當前股市低迷的大環境下,不少投資者是談基色變,基金公司為了避免新成立的發起式基金乏人問津的尷尬,要么選擇發行可投資債券的混合型基金,要么索性將固定收益類的基金作為旗下的第一只發起式基金。于是,本來是長期利好股市的發起式基金,真正投入股市的卻是杯水車薪。
QFII作為長期資金中另一只不容忽視的力量,入市參與A股的熱情與日俱增。
韓國央行7月1日表示,已開始用今年早些時候獲得的3億美元QFII額度購買中國股票,以推進其外匯儲備多元化的長遠戰略;卡塔爾也正在申請QFII資格,擬申請投資額度50億美元,遠遠超過當前規定的10億美元上限。
全球最大的公共退休基金——日本政府退休金投資基金(GPIF)于7月2日表示,其已選擇了6家資產管理公司,以積極管理其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新興市場股票投資。這將是該基金首次投資新興市場。
雖然QFII投資A股的熱情不減,但是二季度QFII的投資收益卻不盡如人意。統計數據顯示,以進入前十大流通股東榜計算持股市值,且假設持股數量保持不變,證券投資基金、社保、保險機構、QFII、券商這五大類型機構二季度持股市值變動相差懸殊。
其中,基金一季度末持股市值4216億元,假設持股不變,其市值二季度增長3.23%至4352億元。另外,社保、險資、QFII、券商市值分別增長3.25%、7.31%、-1.97%和-1.37%。QFII重倉股平均下跌0.67%,表現最差;另外QFII重倉股上漲個股占比也最少,僅42.86%。顯然,QFII重倉股在二季度的表現跑輸其他機構。
面對IPO的重負
6月末出臺的完善退市機制,雖然會使“垃圾股”的投資者很受傷,但如果退市制度能夠得到有力執行,價值投資的理念將得到更多投資者的認同,這也正是管理層所希望看到的。
“管理層對市場監管的初衷是非常積極的,但是A股市場有一些參與者有炒作垃圾股、‘賭重組’的投機心理,而且面臨退市風險的公司一定會盡量想辦法避免退市,因此最終退市的公司數量會比市場預期的要少。”瑞銀證券董事李哂時向《英才》記者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指出,“退市方案其實最核心的是執行力,要斬斷里面的灰色鏈,而我們市場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退市方面,會遇到很多阻力。”
亦有財經評論人士認為,退市制度改革需要在兩三年后,才能真正的見成效。
與退市制度相比,更令市場敏感的是IPO節奏控制。不過,證監會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控制新股發行的節奏和數量。
7月6日,中信重工(601608.SH)IPO首發上市,成功募資31.99億元。這還只是開始,下半年僅已經過會或正在走程序的大盤股就有陜煤股份(計劃融資172億元)、中郵速遞(計劃融資99億元)、淮北礦業(計劃融資60億元)、中國建材(計劃融資150億元)、中國鐵路物資公司(計劃融資147億元)。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7月3日發布2012年IPO展望報告,預測今年下半年A股募資額會達到上半年的3倍左右。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A股共有104宗IPO活動,融資總額約730億元。
疲弱的A股市場面對IPO的重負,跌跌不休倒也是情理之中。
“大幅擴容不暫停,A股就較難迎來真正的大底部,即使上漲也只是短期反彈而已。”李哂時說。
堅定看多的聲音
98%的中小板公司已預告中報業績,續盈預增比例僅占29.6%。萬得數據顯示,已發布中報業績預告的665家中小板公司中,略減略增359家,扭虧8家,首虧續虧預減101家,續盈預增197家。續盈預增比例不到三成,中小板中報業績平淡。
雖然當前的A股市場疲弱不堪,中小板中報業績不佳,市場上卻也不乏堅定看多A股的聲音。
北京云程泰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魏上云告訴《英才》記者,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短期會引發投資者對股市的悲觀情緒。但從美國日本的股市歷史來看,美國和日本的股市都是在其GDP告別高速增長、增速下臺階之后才迎來股市的大繁榮。
“伴隨著產業化高峰的消退,企業和個人有了初步的財富積累,同時實業機會減少會使資金另尋出路,兩股力量共同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繁榮。A股市場過去沒有因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而大發展,未來也未必因中國經濟的放緩而減速。中國股市目前的困難是暫時的,A股目前整體處于低估狀態,這是中長期向好的基礎。”
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指出,2001年上證綜指2300點時A股市場是50倍的市盈率,而2012年7月初2200多點時A股市場的市盈率僅為13倍,可見A股的估值已經大幅下降,市場最痛苦的時候已經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