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電行業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海信電器(600060.SH)卻利潤翻倍:2011年,海信電器實現營業總收入235.24億元,同比增長10.6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89億元,同比增長102.31%。其母公司海信集團2011年營業收入716億元,同比增長12.29%;實現利潤42.85億元,同比增長16.74%。
不過,這份華麗的成績單,卻給海信電器惹上了麻煩。7月7日,一則“莫須有”的海信騙取國家節能減排補貼的新聞,讓海信電器陷入輿論的漩渦。從對海信誠信的拷問,上升到對其2011年財務數據的質疑。受此影響,7月9—11日,海信電器三個交易日股價下跌11.47%,流通市值瞬間蒸發了16億元。
難道,高于行業平均增長水平的銷售額,成倍增長的利潤,真的存在水分?
業績謎團
“在我看來,企業的任何行為,都是要盈利的。如果不盈利,還做什么企業呢?”做技術出身的周厚健,低調且務實,他告訴《英才》記者:“要盈利,對海信而言,就是把業務結構調整好,把產品結構調整好,把成本費用控制好,僅此而已。”
正當同類企業不惜以虧損的代價換取成長的時候,海信選擇了“節衣縮食”的過日子,中信證券研究院胡雅麗認為:“海信電器取得如此規模的增長,與控制成本費用有關。2011年,公司的全年費用率同比下降了0.2%。”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市場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海信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去年,公司產品在美國市場與全國性連鎖渠道建立了品牌戰略合作關系,品牌銷售收入突破1億美元大關。海信電器實現海外營業收入約42.42億元,同比增長3.69%。
在周厚健看來,做國外市場,無論是建立渠道也好,還是了解國外的消費需求,最重要的是建立海信的品牌:“對我們而言,海外銷售最大的意義是建立品牌,只有這樣,才能將這個市場做大。”
雖然2011年海信電器的海外品牌收益實現翻番,但周厚健并不十分滿意:“在海外主流市場,品牌認可度并不是很高,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會慢慢做好。”
業內人士認為,成本費用和海外品牌銷售這兩方面還不足以支撐海信電器利潤的高速增長,2011年,面板價格的降幅大于彩電售價的降幅,這給海信這樣并不涉及面板制造的電視企業帶來了利潤增長的機遇。
業內人士對《英才》記者解釋說,“在行業大勢并不好的情況下,出現個別企業業績增長并不奇怪。這表明,行業已經開始兩級分化,國內的二、三線品牌已經遭受巨大的損失,一線品牌將開始搶占市場。”
很明顯,海信電器憑借其彩電巨頭的身份,抓住了市場的先機,創造了高于同行的業績。海信集團上半年LED高端產品的銷量、銷售額增幅均在200%以上,集團利潤同比增長12.8%。
質更重于數
雖然海信電器上半年業績不錯,但能否繼續保住行業老大的位置卻還是問號。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對《英才》記者表示,“在今年的彩電市場,TCL制訂的銷售目標為1520萬臺,而海信的銷售目標為1000萬臺,海信能否保住其領先地位,值得懷疑。”
但是在周厚健心中,質更重于數。在整個海信集團的業務當中,智能電視是未來的一個核心。
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11年,海信電視市場占有率為13%,而創維與長虹則同時以12%的占有率位居次席。
海信電器總經理劉洪新曾公開對媒體表示,國內電視市場處于壟斷競爭階段,七八家企業在競爭,而海信的期望是一騎絕塵,領先第二名“至少10個百分點”。
海信把希望寄托在利潤更高的智能電視上。
“千萬不要覺得智能電視是非常玄妙的事物,在我看來,智能的定義很簡單,就兩條,第一,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第二,消費者操作起來更簡單。”對海信而言,用戶體驗是制勝的關鍵因素。
因此,做硬件出身的周厚健,對軟件有了興趣。當他看到,一款“憤怒的小鳥”的游戲讓人瘋狂后,他決意在智能電視的平臺上創造一只“憤怒的小鳥。”
海信搭建起自己的云平臺,在自己的應用商店里,應用程序超過1000種。面對開發者不多的情況,海信甚至不惜設置千萬獎金吸引開發者進入電視應用領域。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豐富的電視軟件的出現,可以改進用戶體驗,在刺激電視銷量的同時,也能使海信獲得更多的增值收入。
周厚健坦言:“雖然目前產品的利潤主要來自硬件,在未來,如果離開軟件,可能一分錢都收不回來。”他看到的是智能電視視頻應用、增值服務所呈現出的一片“藍海”。
在這種思維的主導下,2011年,海信智能電視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量占有率為20.01%,排名第一。
低調收購
當《英才》記者對于軟件開發會否成為海信的軟肋而心生疑慮時,周厚健的語氣自信而淡然:“好像現在大家一聽到海信,就覺得是彩電,一說智能化就只是電視。而實際上,對于海信集團而言,智能電視肯定是智能化當中最重要的產品,但絕對不僅僅是它。”
“以我們的智能交通和智能商用為例:北京的城市交通所用的監控設備90%是海信,商場的結算系統,海信更是做到了市場第一,而這些產品,都是以軟件為重的。”作為曾經的電視制造商,他考慮得更遠。
鮮為人知的是,為提高研發實力,海信很早就開始收購與智能相關的小公司,而從2007年之后,海信更加緊了收購的頻率。
2011年,海信收購了一家基于Android系統深度開發的加拿大公司,以備研發海信自己的智能電視操作系統。
同年,東莞新科電子的光通訊部門已經確定被青島海信收購。
與此同時,周厚健向《英才》記者透露,還有更多的收購不為人知:“這兩年,我們曾收購過數據通信業務、美國一家企業的光線業務。”在記者的追問下,周厚健的低調姿態仍然不改:“我們不是一個擅長做宣傳的企業,說了這些不見得會對我們好,不說這些也不見得會影響業績,所以我們選擇低調。”
智能交通、智能商用、操作系統、數據通信、光線……這些看似關聯度不大的業務,卻都被納入了海信智能化的版圖中。對于業界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Electrics)融合理念,周厚健是忠誠的擁躉者。他坦言,為了實現三者真正的融合,在海信盈利的情況下,將與3C相關的產業建立起來,布局遠端。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海信智能化的雛形,周厚健已經醞釀了十幾年。
如圍棋對弈需先布點一樣,在智能化這個大棋盤上,海信早已開始布局。不過,與業內企業動輒斥資巨款的收購不同,周厚健的路數保守而隱秘。
但是,也有專家持懷疑態度。在陸刃波看來,海信收購的動作雖然頻繁,但不足以撼動整個海信的業務格局。“只能說,這些收購,是戰術上的小修小補,而非戰略上的調整。”
對于這樣的質疑,周厚健并不回避:“如果說,海信能有100個億的現金,我也會收購大的企業。我希望我的企業能在平淡中獲得發展,如果一次不恰當的收購,造成海信虧損,我寧可不冒這樣的風險。”
(本刊記者孫瑜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