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場如戰場,素以成敗論英雄。
7月4日,李寧公司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原行政總裁張志勇自7月4日起辭職,在聘用新任行政總裁之前,李寧公司將由創始人及執行主席李寧,與執行副主席金珍君帶領。同日,李寧在香港的記者會上,沒有正面回應“是否自己也認為張志勇應該離開”的問題,而是多次強調“董事會高度認可張志勇對于李寧公司做出的杰出貢獻。”
此話不假。20年前,24歲的張志勇加入李寧公司,彼時只是一名普通的財務經理,他用勤奮和踏實鋪就了自己的總裁之路。待到2002年張志勇領導李寧集團核心業務開始,帶領公司完成了從10億銷售額到90億銷售額的大跨越。
只是,好景不常。僅去年一年,李寧的股價縮水超過60%。與此同時,銷售額始終無法突破百億大關。2011年財報顯示,李寧公司營收為89.29億元,比上年減少近5億元,而經銷成本和行政開支則較上年增長了3%,達32.23億元。
有評論認為,下滑源自張志勇的戰略布局。2010年,李寧公司更換沿用20年的LOGO,將消費人群定位在90后,并提升價格,借此與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品牌展開競爭;同時,將店鋪擴張至7000余家。
在體育行業疲軟的境況下,這一品牌重塑和渠道擴張行動宣布失敗。一時間,渠道控制力弱、產品定位不清晰、管理漏洞頻現的質疑之聲撲面而來。同時,李寧公司不僅失去了中國奧運代表隊領獎服的合約,NBA中國戰略合作伙伴的角色也被匹克搶走。
2010年6月,李寧公司的首席品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產品官等高層相繼離職,外界關于張志勇“獨斷專行”的言論甚囂塵上。于是,曾為李寧公司的發展壯大立下汗馬功勞的張志勇,只能黯然退出李寧公司的歷史。
雖然李寧官方并未表示張志勇辭任與業績相關,但二級市場卻對李寧的回歸難掩興奮。在公司的任免公告宣布之后,其股價報收5.03港元,大漲7.25%。
重回一線的李寧,公布了公司未來三個階段的發展計劃:一是改善渠道存貨;二是構建合理的成本結構;三是加強組織執行能力與核心品牌的建設,以期提升盈利能力。金珍君表示,公司需要3年時間才能完成業務重組。
金珍君不僅是李寧公司的執行副主席,同時也是全球私人投資機構TPG的合伙人。年初,李寧曾向TPG出售5.02%的上市公司股份,而TPG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也曾認購了李寧本金額7.5億元的可換股債券。金珍君表示,TPG非常看好李寧公司,如果未來有機會,樂意考慮繼續投資李寧。
更引人注意的是,金珍君還是達芙妮的非執行董事,當年TPG曾幫助達芙妮實現了核心運營的改造,并建立了業界首個快速零售業務模式,使達芙妮的股價在兩年內上漲4倍、銷售額增長50%。
雖然金珍君被視為此次危機的“救火員”,不過,“遠水救不了近火”,她坦承,未來執行計劃的過程將會非常艱難,盈利也會不理想。
因為,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在落后阿迪達斯和耐克之后,李寧遭遇到了晉江體育品牌的抱團狙擊。李寧公司去年的營收雖居本土體育品牌之首,但凈利潤只有3.86億元,遠遠低于安踏的17億元,甚至不及匹克的一半。
最困難之處在于,在行業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即便是企業當中最小的問題,也會被持悲觀看法的業內人士無限放大。面對撲朔迷離的行業未來,年邁五十的李寧能否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