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到了,靜靜掛在天上的月亮,此時顯得格外圓、格外亮、格外親近。盡管地球上一切生命,都離不開太陽的恩賜,但我們中國人似乎更加喜歡月亮。仰視明月,思緒萬千。“秦時明月漢時關”,一輪明月,從古到今,給我們各種各樣的感動。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亮給人的感慨中最多的是思念,思念故鄉、思念遠方的親人和朋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表達這樣的情感。月亮是離我們最近的天體,作為茫茫宇宙中,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確實和地球分外多情。月亮的直徑約為3476公里,是地球的1/4;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0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約是地球重力的1/6。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月亮永遠用同一張“臉”對著地球,仿佛一種始終如一、含情脈脈的神情。這是因為月亮自轉的周期與其繞地球公轉的周期一樣,都是27.3天。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同步自轉”。
“同步自轉”現象是由地球對月亮的潮汐力引起的。我們知道,月亮和太陽對地球都有潮汐力,這個潮汐力會引起潮起潮落。而且還會引起地球自轉變慢。科學家們發現,在3.7億年前的泥盆紀中期,地球上一年大約有400天,而現在一年只有365天,說明地球的自轉在變慢。
月亮對地球有潮汐力,地球對月亮自然也有潮汐力。由于太陽離地球很遠,而月亮質量又不大,使得它們的潮汐力對地球影響不大,地球自轉變慢的速度也不大。但相對于月亮而言,地球質量大且離月亮近,所以地球的潮汐力對月亮的影響就很大,使得月亮的自轉不斷變慢,最終自轉與公轉同步。此時潮汐力雖然仍然存在,但卻不會對月亮的自轉周期產生影響。
“月有陰晴圓缺”
月亮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陽光。由于地球、太陽和月亮相對位置的變化,我們看到“月有陰晴圓缺”,科學上稱為月相的變化。
在陰歷十五,也就是滿月時,地球位于太陽和月亮的中間,被太陽光照亮的半個月球面向地球,我們可以看到圓圓的月亮,也只有這個時候,才有可能發生月食。
在陰歷初一左右,此時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陽的中間,被太陽光照亮的半個月球背對地球,此時看不見月亮。只有這個時候,才有可能發生日食。
其他的時間,月亮不在地球和太陽的連線上,被太陽光照亮的半個月球與地球成一角度,地球上可以看到彎彎的月亮,這稱為弦月。
“冷月無聲”
盡管中秋是個團聚的佳節,但月亮似乎和熱鬧無緣,它總給我們皎潔、清冷,還有點孤獨的感覺;明月清輝,讓我們內心彌漫一種靜謐。唐朝詩人李商隱說:“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紅樓夢》中的名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那月亮真的冷嗎·由于月亮的引力很小,吸引不住大氣,月亮表面的大氣壓只有地球表面大氣壓的一萬億分之一。沒有大氣的保護,使得月亮表面溫差極大,面向太陽的一面,溫度可以達到123℃,而背對太陽的一面,溫度只有零下233℃,月亮表面的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3℃。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這是蘇軾舉起酒杯的發問。李白則“青天明月幾時有,我今停杯一問之。”月亮從何而來·科學家們提出各種假說。有人認為月亮本是地球的一部分,被地球自轉甩出去了;有人認為月亮是地球俘獲的一顆小行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說法取得有力的證據。月亮的起源到目前還是個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天上只有一輪明月,千萬人心中有千萬個月亮。在詩意和科學中賞月,今晚你心里的月亮是什么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