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提高種植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天峨縣農業局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資源條件,積極引導農民推廣超級稻—馬鈴薯水旱輪作新模式,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超級稻每畝種子、化肥、農藥共投資300元左右,產量550~600千克,產值1100~1200元;馬鈴薯每畝種薯、化肥、農藥共投資1100元左右,產量1300~1500千克,產值2400元左右;兩項合計每畝總產值3500元左右。這是一種培肥地力,簡單實用,糧錢雙增的新耕作模式,目前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種植途徑之一。
一、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
1. 因地制宜,選用優質高產良種。選用Y兩優1號、Q優6號、Ⅱ優航1號、協優527、中浙優1號、Ⅱ優7號、Ⅱ優602、II優084、II優7954等超級稻品種。
2. 適時播種,培育適齡帶蘗壯秧。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選擇成熟期合適的品種并確定合適的播種期。天峨縣中稻田于4月下旬播種,9月上中旬收獲,使用旱育保姆(或壯秧劑)、大孔塑料秧盤,采用旱育稀播培育2~3蘗壯秧。大田用種量為0.75千克/畝左右,準備秧床40~50米2 /畝。
3. 合理稀植,適齡拋栽。秧齡達4~4.5葉期即可拋栽或插栽,每畝拋栽或插栽1.5萬~1.8萬蔸,手栽一定要淺插,株行距(5~18)厘米×(4~27)厘米。具體的田塊種植密度要根據超級稻品種的特性、地力條件、施肥水平等實際情況而定,高產品種、稻田肥沃、施肥水平高和管理水平好的,種植密度宜疏,反之宜密。
4. 科學施肥。采用平衡施肥法,施足基肥,適時追肥。①基肥:以農家肥為主,畝施腐熟農家肥1000~1500千克,三元復合肥20~25千克。②分蘗肥:拋栽后5~7天和拋栽后12~15天分兩次施用分蘗肥。第一次結合化學除草畝施尿素5千克,氯化鉀5千克。第二次畝施尿素7.5千克,氯化鉀10千克。③穗肥:在分蘗夠苗、曬田復水后看苗畝追施尿素、氯化鉀各3~4千克。④粒肥:齊穗后若脫肥,每畝用磷酸二氫鉀150克對水75千克葉面噴施,以提高結實率。
5. 科學節水灌溉。一要科學及時,促進生長;二要節水灌溉,提高效益。要做到大水泡垡,小水整地,薄水拋栽,淺水分蘗,苗夠曬田;孕穗打苞期小水勤灌,齊穗以后干濕交替,直至成熟。
6. 病蟲害防治。依據當地的病蟲情報情況早防早治,采用對口的高效低毒農藥防治。水稻主要病蟲害有:稻紋枯病、稻曲病、三化螟、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防治紋枯病每畝用5%井岡霉素水劑50克加水40~50千克噴霧1~2次。防治稻曲病每畝用5%井岡霉素50克對水50千克對穗部進行噴霧。防治三化螟每畝用25%殺蟲雙水劑200亳升對水50千克噴霧。防治稻縱卷葉螟每畝用1.8%阿維菌素乳油150亳升對水50千克噴霧。防治稻飛虱每畝用25%撲虱靈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30克對水50千克,針對稻株中下部噴霧。
二、馬鈴薯免耕栽培技術
1. 選田。應選擇澇能排旱能灌,中等肥力以上的稻田進行免耕種植,切忌在澇洼地種植。
2. 種薯處理。①選種:種薯選用優質良種,如費烏瑞它、中薯3號、大西洋、東農303、K3紫花等。選擇的種薯應表皮新鮮光滑、沒有病斑和龜裂,以25~30克的小種薯整薯播種最好。要挑出傷薯、畸形薯,畝用種量150千克左右。②切塊:大薯要切塊,每小塊重以25~30克為宜。切塊要縱切,使每一個切塊都帶有頂端優勢的芽眼1~2個,切塊前要剔除病薯,以防傳病。③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0分鐘,再放入5~10毫克/升赤霉素溶液中浸泡10分鐘。消毒后的種薯攤開稍晾干表面水分后再切塊,要對切口沾上草木灰,然后即可進行催芽。④沙床催芽:在室內干燥、通風避光處進行催芽。先在地面鋪1層2厘米厚的濕潤河沙,然后鋪1層種薯,再鋪1層濕潤的河沙。照此法鋪種薯3~4層,最上層蓋3~4厘米厚的濕潤細沙,再蓋上稻草。苗床溫度應保持20℃左右,一般8~10天便可發芽,芽長1~2厘米即可煉芽播種(以煉至芽變綠為宜)。在催芽過程中,對種薯要常翻動,使之發芽均勻粗壯,同時要經常檢查河沙的濕潤度,太干要及時噴水,但忌底部積水。催好芽后,根據種薯的長短、粗壯程度進行分級播種。
3. 適時播種。馬鈴薯是喜冷涼怕炎熱的作物,應在沒有霜凍或霜凍很輕的區域推廣該項技術,如是有霜凍的地方要通過調整播種期避開霜凍為害。塊莖形成期最適宜溫度為16~18℃,需短日照條件。一般塊莖持續生長的時間愈長,總產量也愈高。天峨縣秋馬鈴薯以9月下旬播種為好,冬薯以1月中下旬播種為宜。
4. 種植、施肥。先用畜力犁松排灌溝,按溝寬30厘米,溝深15厘米,畦面寬140厘米的規格做畦,每畦種植4行,寬窄行種植,中間為寬行,大行距40厘米,兩邊為窄行,小行距30厘米,株距25~27厘米,畦邊各留20厘米寬。將種薯擺放在土面上,按“品”字形擺放,種植密度以5000株/畝左右為宜。畝用1500千克腐熟農家肥、30千克鉀肥、25千克磷肥或50千克三元復合肥施于兩塊種薯之間,化肥不能與種薯接觸,施肥后先用排灌溝中的少量細土蓋種;然后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3~6千克拌細土均勻撒施于畦面上,再均勻地鋪上8~10厘米厚的稻草,不留空隙;最后清理排灌溝的泥土并全部撒放在稻草面上,以避免漏光和大風吹走稻草。畦面應微呈龜背形,以免積水。
5. 田間管理。①引苗、定苗:播種后18天左右,大部分馬鈴薯出苗,少部分有被稻草“卡苗”現象,需要人工引苗。齊苗后應及時定苗,每棵馬鈴薯保留最壯的兩株,剪除多余弱苗、小苗,以利結大薯。②施肥:根據田塊肥力和產量一次性施足基肥,生長期間一般不用追肥。開花期撒施草木灰,生長后期若有脫肥早衰現象,每畝用0.3%~0.5%磷酸二氫鉀溶液50千克進行葉面噴施。③水分管理:出苗前到生長中期土壤應始終保持濕潤,干旱時可澆水或溝灌(應避免大水漫灌),溝灌時水深不能超過畦高的一半;生長后期稻草開始腐爛,保水性增強,遇到連綿陰雨天氣要注意排水。④摘蕾:長出花序時要及時將花蕾摘掉,以減少養分消耗,促進地下塊莖生長,可增產15%左右。⑤巧施生長調節劑:現蕾期對徒長的田塊可在莖葉上均勻噴施多效唑,每畝用15%可濕性粉劑30克對水40千克,抑制旺長,促進光合產物向塊莖輸送,可增加15%。
6. 預防霜凍。在生長期間如遇霜凍天氣,可采取以下辦法預防:一是在霜凍來到前1~2天放水進溝,保持大田土壤濕潤;二是用草木灰撒施葉面或用稻草覆蓋;三是用秸稈做燃料,堆在上風頭點火,每畝設煙堆3~5個,使地面籠罩1層煙霧;四是施用抗凍劑;五是霜凍發生后在太陽出來前及時淋水或用手除掉葉面上的冰塊,以減輕霜凍危害。
7. 病蟲害防治。馬鈴薯主要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等,主要的害蟲有蚜蟲、瓢蟲、馬鈴薯莖蛾、螻蛄、螞蟻、地老虎等。防治原則: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農業防治主要是實行輪作換茬,避免與茄科作物連作;加強栽培管理,施足腐熟的農家肥,增施磷、鉀肥;高畦深溝,合理灌水,做好田間清溝排漬工作,降低田間濕度,改善通透條件;選用脫毒無病種薯;及時拔除零星病株;嚴格種薯消毒等。化學防治要使用無毒或低毒農藥。①防治病毒?。褐窝练啦?,消滅傳染源,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噴霧2~3次。發病初期可用1.5%枯病靈乳油1000倍液噴霧,隔7天噴1次,連噴兩次。②防治晚疫?。禾镩g發現中心病株時,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2~3次,每隔7~10天噴1次,藥劑要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③防治瓢蟲、馬鈴薯莖蛾等:可用10%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等殺蟲劑噴霧防治。④防治地下害蟲: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3~6千克在播種時拌細土撒施畦面后再鋪上稻草,防治效果好。
8. 適時收獲。根據市場銷售情況適時收獲,在收獲過程中要盡量減少機械損傷,以免影響商品質量。
(作者聯系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天峨縣農業局 郵編:54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