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數據顯示,自2012年年初以來,全國雞蛋市場價格呈下降走勢,春節過后價格降速明顯加快,已經全線滑落至6元/千克左右的水平,進入產業的周期性低谷時期。蛋市不景氣,價格持續下滑,養雞戶難免心情煩躁,業界更是傳出一片叫苦之聲。
雞蛋價格上不去,蛋雞養殖產業必然要遭受重挫。在這種局勢下,如果養雞戶沉不住氣,自己先亂了陣腳,由此造成的市場風浪將更加巨大,事情會變得更加糟糕。所以,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養雞戶一定要沉住氣,既要冷靜觀察市場、客觀分析市場、努力把握好市場脈搏,又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加強日常飼養管理,把價格滑落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并要隨時做好應對市場變化的各項準備。
一、正確看待市場
這次雞蛋價格突然跳水,形勢之急、幅度之大,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但客觀地分析此前一個階段的行業軌跡,我們不難發現,這次雞蛋降價,主要原因是2011年雞蛋市場長期旺盛。報載,2011年9月中旬之后,雞蛋價格基本上維持在9元/千克左右的水平上,截至2011年12月,蛋雞養殖戶的贏利時間已經達到19個月左右。如此長期旺盛的市場,極大地刺激了養殖戶的積極性,許多養殖場紛紛進雞補欄擴大生產規模,導致蛋雞養殖規模不斷膨脹。基于去年的生產實情,從蛋雞固有的生產周期特點看,蛋雞產業自身的調整,并不是短期內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可能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面對價格猛然下滑的雞蛋市場,很多小型養殖戶力圖賣雞保本,甚至不惜“殺雞棄卵”,無奈之舉讓人頗感心情沉重。其實,養殖行業畢竟是一個風險很高的產業,既然加入了這個行業,就應該既要有賺錢的強烈愿望,又要有不懼一時虧本的思想準備,才能經得起市場風浪的折騰,堅定不移地走創業致富的路子。如果抱著投機的心理和博弈的心態,單憑一時的沖動,就貿然加入到這個行業中,大多會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不輕言放棄,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市場,用平靜的心態進行管理,是眾多養殖戶在這個特殊時期需要歷煉的內功。
蛋雞市場有一個基本的規律,那就是賺兩年賠1年,大體1個周期為3年。對此,養殖戶應有清醒的頭腦。在市場高峰的時候,不要盲目樂觀,要注意看到其后可能會來的風險;在市場走下坡路的時候,也不要一味消沉甚至喪失信心,寒冬過后,肯定會有春暖花開的季節,對此,養殖戶必須有足夠的信心。
二、選用優良品種
蛋雞品種眾多,各品種都有其優勢,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養殖戶應比較產蛋量、料蛋比等因素,如:北京白雞72周齡產蛋數268~273枚,產蛋期料蛋比2.49∶1;伊莉莎白雞72周齡產蛋量271~275枚,產蛋期料蛋比2.15~2.3∶1;海蘭褐雞72周齡產蛋量298枚,產蛋期料蛋比2.2~2.5∶1。對這些品種,只要稍作比較,就可看出其生產效益的高低不同,然后根據自身特點,合理取舍養殖品種。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寧中華博士歷經10年時間,培育出來一種節糧型矮小雞,普通蛋雞一個生產周期產蛋300枚左右,重約18千克,每只蛋雞每日耗料115克左右,而矮小雞一個生產周期產蛋296枚,重約16千克,日耗料90克。雖然一個產蛋周期少產2千克蛋,但每只雞每天少吃25克飼料,一個產蛋周期364天就能節省9.1千克飼料。如此對比著算下來,每只矮小雞比普通蛋雞增收9元左右,以每個養殖戶平均飼養1000只雞計算,實際可以增加收入9000元。由于贏利水平高,即使在普通蛋雞虧損的情況下,飼養矮小雞仍能保持贏利。另外,矮小雞不僅吃得少、產量高,而且雞蛋、雞肉口感好,市場上很受歡迎。
蛋雞品種既要優秀,更要合適,即必須適合市場需求,必須適合自身的飼養條件,正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合適的才是最好的”。養殖戶在進行品種選擇時,不但要考慮蛋雞體重、成活率、產蛋量、料蛋比、單個蛋重等直接關系到經濟效益的數據,還要適當考慮雞蛋的品質、形狀、顏色等因素,因為這些因素既影響消費市場,又是養殖場實現差異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在總體市場不理想的時候,差異化的品種仍然能一枝獨秀。
三、注重精細管理
在當前的市場形勢下,如果不考慮防疫、水電、人工等諸多因素,只考慮飼料成本,大部分中小型養殖場實際需要的保本蛋價大概是6.6元/千克,所以,6元/千克的蛋價處于虧本水平。但即便如此,也有一些養殖場能在這種困難局勢下實現贏利,什么原因?那是因為這些養殖場產蛋量高、死淘率低、平常浪費少、雞蛋品質好。當然,產生這些效益的關鍵,是背后的精細管理。
在目前蛋價低迷的環境中,養殖戶必須做到精打細算,不但不能浪費1分錢,還必須充分挖掘蛋雞的生產潛能。蛋雞從產前三周到產蛋高峰過后這段時間,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都處在嬌弱的狀態,需要加倍精心護理,需要供足營養、避免應激、防止生病、維持產量。無論何時,養殖場都要加強防疫管理,及時注射疫苗,避免發生各種普通病和傳染病,尤其是在季節變換期,更要密切關注、重點防控禽流感、新城疫、大腸桿菌病等傳染病。同時還要注意加強物資管理、市場管理和人員管理,如:保持物資消耗處于最低水平,通過價值分析尋求最低成本的原材料,降低采購費用和原料成本;盡最大努力避免庫存產品損失,減少貨款拖欠造成的損失;注意協調好場內人際關系,大幅度提升飼養員的責任感與事業心,充分調動每個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同時,養雞人平時還必須重視加強生產管理,不能忽視任何細節問題。試驗證明,光照過多、過少或在繁殖期使用與所飼養品種要求不同的光照程序,蛋雞的產蛋量會降低20%~30%;蛋雞患慢性呼吸道病等疾病,影響健康水平和生殖系統的正常功能,可降低產蛋量30%~50%;1天以上的斷水,會使蛋雞產蛋量降低20%~30%,且幾周后才能恢復正常:因此,對任何一個規模化養雞場而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個百分點,都會是不可低估的經濟效益,必須有足夠的重視。此外,低產雞、患病雞的存在,嚴重影響養殖場的整體效益,必須及早淘汰,在雞蛋行情不好的條件下,更不能心慈手軟。
四、適度控制規模
很多人都認為,飼養蛋雞想要出效益,關鍵是要有規模,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卻不能為上規模而片面追求飼養總量。我們知道,規模化養殖雖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強,但是畢竟需要有配套的環境控制條件和有力的管理措施,尤其是資金鏈要保持完整和銜接良好。養殖規模并不是毫無節制地越大越好,規模大的養雞場投資大、風險大、收效慢,對管理水平要求高,如果相關條件不到位,所謂的“規模”,很可能會變成“妖魔”。條件好的機械化養殖場,1個有經驗的飼養員完全可以管理1萬只雞,但如果條件不具備,1個飼養員管理1000只雞也會疲于奔命。而處在目前雞蛋市場不景氣的局勢下,如果管理不精細,蛋雞養得越多,虧本也就越大。所以,養殖場一定要有符合自身條件和管理水平的養殖規模,市場處于旺盛時不要貪大求全無限擴張,市場低谷時不要消極應對抽身而退。
面對這次雞蛋市場的“倒春寒”,養殖場通過淘汰低產雞、患病雞等措施進行群體調整,適當壓縮一下養殖規模以達到“瘦身增效”的目的,是切實可行的必要措施。如果對產業形勢絕望,大面積地“殺雞棄卵”,則很難說是理智的決策和行為,畢竟育成一批蛋雞需要20周左右的時間,產蛋回報期則長達1年,如果中途大量淘汰甚至整體歇業,前期的很多投入必將付之東流,那樣的損失,根本就沒有補救的余地。
作者簡介:王道坤 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專業教學工作。聯系地址:山東省沂水縣向陽路11號 郵編:2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