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畝地產水稻4900千克、產番茄4.9萬千克,年收入15萬元。
2011年實施的“大棚番茄—水稻”高效輪作模式,讓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尚莊鎮瑞南居委會農民孫加明嘗到了甜頭。
今年2月8日,記者前往孫加明的番茄基地采訪,這位曾就讀于揚州農學院的農技高手說:“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農田單位面積實現高產與高效?走傳統的種植路子肯定不行,因為這片土地平時的投入與產出差不多只是劃個等號,所以,還是要走高端路線,推行無公害種植管理模式。事實證明,在同一塊土地上先后種植水稻和番茄,進行水旱輪作,不僅水稻和番茄的品質都好,收益也能成倍增長。”
孫加明帶領記者走進了其中的一個設施大棚。立刻,記者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正是天寒地凍的季節,普通農田里空空蕩蕩,孫加明的大棚里卻是滿眼綠色,一畦畦開著小花的番茄苗長勢正旺。孫加明指著這些剛定植不久的番茄苗說:“我種植番茄有些年頭了,但算得上種植成功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
早在2000年,孫加明就開始在自己承包的7畝農田里種植番茄了。開始時,他種植的番茄個體大、外形靚、品質好,經常被小販們收購后運到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地售賣。后來,他發現自己種植出來的番茄個頭越來越小、病害越來越重,最初還以為是番茄苗的問題,后經專家現場“會診”,找到了原因,原來是長期種植單一旱作作物,導致土壤板結,地力低下。為改變這種狀況,孫加明在每年的6月份番茄收獲之后,再在地里種1茬水稻,實施水旱輪作。經過與水稻輪作,番茄長得特別好,病害相對發生也輕,經濟效益明顯增加。
孫加明種植的番茄豐收了,水稻長勢也不錯,植株高而粗壯,后期青枝蠟稈,穗大粒多。“由于我家的水稻在生長期間不施用任何化學肥料,純粹靠種植番茄的富余肥力滿足生長需要,是綠色無公害食品,所以總是村里最先賣掉的糧食,而且價格也比別人高。”孫加明對記者說。鹽都區農委綜合科科長仇東輝在旁邊也忍不住說:“農民實行番茄—水稻輪作,是一舉三得:一是充分利用冬閑地種植番茄,提高了農民收入;二是促進了經濟作物的增產;三是確保了農田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了解到,目前尚莊鎮實施番茄—水稻輪作的農田有3000多畝,年收水稻200多萬千克、番茄2000多萬千克,總產值4800多萬元,面積和效益均居全區前列。孫加明由于在番茄—水稻輪作中勇于實踐,既是當地的種糧大戶,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番茄大王”。
今年,孫加明種植番茄的面積擴大到8畝,他打算在育苗時再引進一些番茄新品種進行種植,同時在管理模式上同其他種植戶們一起創新運作,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讓更多的農戶參與輪作種植,實現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
(作者聯系地址:江蘇省濱海市玉龍路1164號濱海宣傳中心 郵編: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