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尺蠖,俗稱“頂門吃”,其幼蟲在爬行時一伸一曲,故又被稱為“棗步曲”,是棗樹上重要的害蟲之一。其幼蟲暴食性強,初孵幼蟲取食嫩芽,展葉后蠶食葉片,棗花現蕾時暴食花蕾,嚴重時將棗芽、棗葉和花蕾全部吃光,造成嚴重減產或絕收,給果農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棗尺蠖除為害棗樹外,還為害蘋果、梨、山楂、桃、杏等果樹。
1. 形態特征
①成蟲。雌、雄成蟲均為灰褐色。雌成蟲體長12~17毫米,無翅,觸角絲狀,產卵器淡黃色。雄成蟲體長10~15毫米,翅展26~35毫米,觸角羽狀,各節背面均有兩個并列黑點。
②卵。橢圓形,初產時淺綠色,之后漸變為褐色,有光澤,近孵化時為紫黑色。
③幼蟲。分為5齡,1齡體黑色,有5條白色環帶,2齡體表有7條白色縱紋,3齡有13條白色縱紋,4齡有13條黃白與灰白相間縱紋,5齡有灰白斷續縱紋25條。老熟幼蟲體長37~40毫米。
④蛹。長13~15毫米,紡錘形,棗紅至暗褐色,雌蛹稍大。
2. 生活習性與發生規律
該蟲1年發生1代,以蛹在樹冠下10厘米深的土中越夏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羽化為成蟲,4月中旬為羽化盛期,羽化期較長,可達50天左右。雄成蟲有翅,可以飛行。雌成蟲無翅,羽化后先在樹下雜草內潛伏,到傍晚爬到樹上與雄成蟲交尾,次日產卵于嫩芽和樹皮裂縫內等部位。每只雌成蟲可產卵1000余粒,卵期10~25天,于4月中旬前后孵化。幼蟲爬行速度快,受驚后有吐絲從樹上下垂的特性,故又稱為“吊死鬼”,屬于假死現象。當1株棗樹的葉片被吃光后,它們可吐絲墜地,向其他棗樹上轉移。幼蟲進入老熟階段,食量漸減,以至停食,靜伏于樹干背風蔽日之處棲息,午間常拉直軀體靜伏,利用此特性可進行人工捕捉。幼蟲期約30天,5月中旬為害最重,5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蟲陸續老熟入土化蛹,越夏越冬。
3. 防治措施
①生物防治。棗尺蠖的天敵種類很多,有麻雀、喜鵲等常見鳥類,以及寄生性昆蟲棗尺蠖腫跗姬蜂、家蠶追寄蠅和棗尺蠖寄生蠅等,它們對控制棗尺蠖的發生起著一定的作用,應注意保護和利用。
②農業防治。一是秋季和早春成蟲羽化前,在距樹干1.5米范圍內挖表土10厘米深,撿拾越冬蛹集中消滅。二是利用棗尺蠖在樹下越冬,雌成蟲需爬上樹干交配產卵的特性,在其羽化前和下樹越冬前,于棗樹主干中部偏上處選擇平滑處刮除老皮,涂1個閉合的粘蟲膠環,阻止雌成蟲上樹產卵和下樹越冬;也可用塑料薄膜綁成開口向下的喇叭狀,阻止成蟲上樹產卵。三是利用雄成蟲趨光的習性,在成蟲發生期設置黑光燈誘殺,降低蟲口密度。四是利用幼蟲受驚后假死落地的特性,在幼蟲為害期用木桿敲打樹枝,振落幼蟲,然后人工消滅。五是利用幼蟲老熟時在背陰處靜伏的特性,進行人工捕捉。
③化學防治。根據棗尺蠖的生活習性及為害規律,幼蟲期的防治應掌握在3齡前進行。在4月底至5月初,可噴施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1500倍液等防治。如有漏防,可在5月中旬噴施20%甲氰菊酯(滅掃利)乳油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滅殺?。?000倍液等防治。
(作者聯系地址:河北省正定縣林業局 郵編:05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