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瘦肉精、注膠蝦、地溝油、染色饅頭”等食品事件頻頻曝光之后,人們普遍對食物缺乏安全感,“有機食品”似乎成了“安全食品”的代名詞,被譽為“朝陽產業”。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有機農產品銷售額年遞增率超過20%。正像有人講的,“21世紀應該是有機主導食品潮流,因為有機農業不僅是一種生產方式(不用化學品),更是一種生態方式(保護環境)、生活方式(休閑、娛樂之地),故又稱之為‘三生農業’”。正是基于對有機蔬菜美好前景發展趨勢的判斷,使得40多歲的方芹成為安徽省種植有機蔬菜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巾幗英雄”。
地產“巾幗”華麗轉身
2006年以前,方芹與丈夫在深圳地產界打拼20余年,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公司。創業成功后,一直想回報家鄉父老的方芹夫婦,在合肥市長豐縣政府招商引資的熱忱感召下,投資800萬元進軍尚為空白的合肥有機農業,創辦了一家有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方芹看來,有機食品如今是國際公認的等級最高、安全性最好的食品,讓有機食品走上百姓餐桌,既保護了環境又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指數,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公益行為。
創業之初,陪伴方芹的是兩個老員工和一條家狗,偏遠丘陵地帶黃鼠狼、野豬等野獸經常出沒,這沒能把她嚇倒;大雪封路-10℃嚴寒,酷暑難耐蚊蟲成把抓,也未能動搖她的意志。
方芹知道,有機蔬菜并不是簡單的不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而是對土壤、水源、農藥、肥料的使用都有嚴格的要求,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的加工、包裝、儲藏和運輸標準;生產者在有機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有完善的質量控制和跟蹤審查體系,有完整的生產和銷售記錄檔案;同時必須通過獨立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比如農戶自種的蔬菜,就算種植過程能達標,使用的水源或者加工過程也未必有機,而且沒有經過相關機構的認證,自然不是有機食品。方芹給自己的蔬菜申請的商標為“振國”,寄寓提振國人體質與食品從業者誠信道德操守之意。
開始時,方芹生產有機產品每月都虧損近20萬元,丈夫給她打氣:“一定要守住剛剛開創的品牌,堅持下去,你在安徽虧多少,我在深圳給你補多少!”方芹知道,有機蔬菜的生產要求很苛刻,首先要為有機蔬菜找到一張舒服健康相對封閉遠離居民區的“床”(土壤),同時還要有充足無污染的第一手水源。所謂第一手水源,就是不經過其他田地直接流入有機菜地的水。方芹幾經輾轉,終于在合肥市長豐縣陶樓鄉陶西村,以每畝地每年600元價格,租下原南京農科院與安徽省農科院聯手凈化的156畝有機水稻實驗種植土地。
為了保證有機土地用水無污染,方芹帶領工人在基地周圍建起了寬8米的隔離帶,隔離帶兩側挖有像護城河一樣的溝渠,稱為內外環,兩環水之間“絕緣”且“雨污分流”,基地只用與其緊鄰、占地四百余畝水質達到2類標準的李大背水庫里流出的內環水。這樣,數十個蔬菜大棚建在一個四面是丘陵的洼地處,水庫與基地受水水塔有一定落差可自然流進調節池,然后分流至自動噴淋系統澆灌。而外環水由于地表徑流受化肥、農藥等成分污染,必須從基地外圍溝渠疏導流出。此外,基地對土地本身的要求也很嚴格,土地成為“有機”前,須有2~3年空置轉換期,在這幾年里不種植任何作物,以讓以前使用的農藥等成分自然分解消逝。
嚴格規范 科學管理
有機蔬菜生長期里最麻煩的要算除草和捕蟲,蔬菜生長過程中出現的金龜子、稻飛虱、紅鈴蟲等害蟲,不能借助任何農藥滅殺,而是要用生態的、傳統的方法去處理。因此,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基地員工能在幾分地里捉出上千條蟲子,除了人工捉蟲,還有燈光誘殺、物理捕蟲及生物治蟲等手段消滅害蟲。相比治蟲,除草的成本就更高了,菜地里雜草生長的速度驚人,每畝地每天需要三四名工人專門手工拔草。
有機蔬菜種植過程中,為了保證土地有足夠營養,1畝地使用的雞糞、餅肥等有機肥料達1000千克,而普通菜地1畝地只需50千克化肥,使用有機肥是為了改善和提高土壤的墑情,避免土壤板結。隨著農村飼料的普及,方芹發現當地雞糞也含有汞等有害物質,她決定采用經過處理、價格比較高的生物肥。這樣,有機蔬菜投入的人力等種植成本是普通蔬菜的3倍以上。以有機烏心菜為例,種植1畝所需的肥料、人工、防蟲設施、認證管理費等大約為5000元,再加上送往超市展示柜20%的損耗,以及租金、促銷員工資等,有機蔬菜價格如果不比同時上市的同種蔬菜貴3倍以上,就肯定虧本。
用辛勤汗水澆灌培育出來的“有機蔬菜”最終能否流向市場,還得經過合法的認證機構“驗明正身”。
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是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的一家權威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該機構安徽辦事處的檢查員接到方芹的申請后,首先對種植場地進行環境檢測,了解種植基地土壤的重金屬含量和農藥殘留是否達標,水質是否達到國家灌溉水標準,空氣質量是否達到大氣質量二級以上標準等。最后根據國家規定的指標,對有機蔬菜成品進行采樣,送到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分析化驗,以出具權威報告進行污染物分析,看相關指標能否合格。檢查員還要拿些蔬菜樣本送給市民試吃,追蹤消費者的評價結果。等所有程序走完后,檢查員要寫一份完整詳盡的檢查報告呈給認證機構裁決。
2006年底,方芹的基地與生產的蔬菜順利通過一系列反復檢測,終于被冠以“有機蔬菜”頭銜。不過,認證機構告訴她,千萬別以為到此就萬事大吉一勞永逸了,“有機蔬菜”桂冠的合法有效期僅為1年,而且管理是動態的,認證機構還需要對通過認證的產品進行長期復查,追蹤有機蔬菜的去向,到經營點檢查有機標識的使用情況,收集消費者的意見等。
有機蔬菜在超市暢銷
有機食品是如今國際公認的等級最高、安全性最好的食品,其在安徽市場反映如何?安徽惟一一個本土品牌的振國有機蔬菜,當初在合肥高檔小區一口氣開了5家零售直營門店,僅裝修、固定設備采購就花費了100多萬元。可是,不菲的價格令消費者望而卻步,不到半年時間,直營店入不敷出相繼歇業。
方芹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包裝宣傳后,積極聯系各大超市,將有機蔬菜擺上貨架。自2009年開始,方芹漸漸穩住陣腳,銷量有了保證,有了穩定的消費群體,他們主要是到超市消費的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寫字樓中的80后和90后白領精英階層、孕婦,以及企業和高檔餐館等。
為了開拓新市場,方芹決定將有機蔬菜種植范圍擴大到500畝,開發有機套餐,通過各種中間渠道打通深圳和香港市場。方芹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有機蔬菜成本價為每千克4元左右,加上1元左右的物流成本,以12到40元的價格賣給當地的有機蔬菜中間商,這樣,每千克至少可賺6塊錢。”
“眼下處于轉型期的有機食品確實價格比較高,成為貴族食品,但發展有機食品長遠目標絕對不是專為有錢人服務,而是為了保護環境,提高大多人的幸福指數。”曾榮獲“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創新獎”的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教授嚴從生這樣認為。他說,要讓有機農產品價格為多數老百姓所接受,變貴族食品為平民食品,國家要進行合理的政策引導和調控。首先引進產業資本推進有機農業產業化,盡快培養一批龍頭企業,才能使有機產品從賣產品轉向賣品牌,才能使有機產品市場價格穩定,解決同質無序競爭的問題。因此,嚴從生呼吁對轉換期的有機食品生產,地方政府應給予補貼,鼓勵企業積極申報有機食品品牌,并對獲得有機食品標志的企業給予一定獎勵,對有機食品生產和有機食品營銷企業進入市場減免入場費等;同時對有機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辦理保險,增強企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作者聯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郵政局中投25#信箱 郵編:230061)